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探讨混菌发酵奶牛精饲料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的方法,研究种子液中腐植酸钠添加量、发酵底物中腐植酸钠添加量、麸皮含量、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中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接种比例3∶7的前提下,奶牛精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种子液中腐植酸钠添加量2.0%,发酵底物中腐植酸钠添加量2.0%,麸皮5.0%,含水量50.0%,接种量5.0%,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4℃。在此试验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产品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可达48.00亿CFU/g,酵母菌数量可达4.96亿CFU/g。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奶牛精饲料的最佳发酵条件,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的方法,研究菌种的接种比例、腐植酸钠添加量、麸皮含量、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中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精饲料最佳发酵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比例为3∶7,种子液中腐植酸钠添加量为2%,发酵底物中腐植酸钠添加量为2%,麸皮含量5%,含水量50%,接种量2.5%,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4℃。在此条件下,真蛋白质含量可达19.94%,与未发酵组相比显著提高了4.63个百分点(P0.05)。  相似文献   

3.
饲料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探讨添加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全价配合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为发酵全价配合饲料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组,基础日粮添加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研究结果表明:全价料发酵72 h后,饲料pH和干物质显著降低(P0.01),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P0.01)。全价配合饲料经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72 h,饲料pH比发酵前降低了41.1%,干物质降低6.2%,还原糖提高4.03倍;增加有机酸含量,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饲料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7,(5)
利用植物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酿酒酵母菌对菜籽粕进行单菌固态发酵,采用3因素3水平的拉丁方设计,观察接种量、麸皮添加量、发酵时间对发酵菜籽粕中植酸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是去除植酸的最优菌种,以9%接种量、15%麸皮添加量、发酵48 h效果最好,植酸去除率63.2%;黑曲霉菌为去除单宁的最优菌种,以9%接种量、10%麸皮添加量、发酵48 h效果最好,单宁去除率77.3%。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研究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对饲料pH、干物质回收率(DMR)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探讨菌种的适宜添加比例。以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添加比例为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计9组发酵模型,35~37℃固态发酵,每12 h检测一次pH,取发酵0 h、24 h、48 h和72 h样品进行还原糖含量和DMR的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比例为2∶2∶2或2∶2∶3,饲料pH较低,发酵进程较快(P0.05);添加比例为2∶2∶2、2∶2∶3或3∶3∶3,饲料发酵后还原糖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发酵72 h,各处理之间饲料DMR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干物质损失平均为6.15%。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2∶2。  相似文献   

6.
试验通过在种子液培养基中添加腐植酸钠,探讨腐植酸钠对酵母菌发酵特性的影响。将腐植酸钠按不同比例添加到酵母菌种子液培养基中,以活菌数为指标筛选腐植酸钠的最适添加量;再将含有最适比例腐植酸钠的酵母菌种子液接种到稻壳粉、精料、豆粕和统糠4种固态培养基中,测定发酵产物中的活菌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真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试验结果为:种子液中添加1%~4%的腐植酸钠对酵母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当腐植酸钠添加量为2%时,酵母菌活菌数最高(P0.05)。种子液中添加腐植酸钠可明显改善酵母菌在固态培养基中的发酵特性:种子液中添加腐植酸钠可显著提高4种固态发酵基质中酵母菌的活菌数,且在豆粕中提高量最大(P0.05);可显著降低精料、豆粕、统糠发酵物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稻壳粉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统糠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5);可显著提高精料发酵产物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0.05),对稻壳粉、豆粕和统糠三种培养基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可显著增加稻壳粉、精料、豆粕和统糠4种培养基中真蛋白质含量(P0.05),其增加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壳粉、精料、统糠、豆粕。结果显示,种子液中添加腐植酸钠可显著影响酵母菌固态发酵的特征,进而提高发酵效果,改善发酵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种和营养盐对固态发酵麸皮中复合多糖含量的影响。采用单菌和混菌发酵麸皮,比较发酵麸皮中多糖含量变化,筛选出发酵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以37;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8种营养盐(包括MgSO_4、MnSO_4、CaCl_2、K_2HPO_4、尿素、柠檬酸钠、酒石酸钾钠和腐植酸钠)进行筛选,发现仅有尿素能够显著提高发酵麸皮多糖含量(P0.05),其最适添加量为0.1%。该试验结果为发酵麸皮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菌种混合发酵棉籽饼粕制备益生菌生物活性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籽饼粕、麸皮、苹果渣为原料,经霉菌XH001、霉菌XH002、地衣芽孢杆菌E01、枯草芽孢杆菌E02、乳酸菌SR01、酿酒酵母和饲料酵母混合发酵生产益生菌饲料。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2℃,原料含水量50%,芽孢杆菌接入时间为发酵后12 h,乳酸菌接种量10%,发酵时间48 h。发酵后饲料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27.58%提高到37.92%,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88%,乳酸菌活菌数达2.3亿cfu/g(干基),芽孢杆菌达18.4亿cfu/g(干基)。  相似文献   

9.
采用益生菌对小麦麸皮进行固体发酵,益生菌包括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和霉菌,设置不同的接种量和温度梯度,通过检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和营养物质变化,以确定混合益生菌在麦麸中的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接种量试验中,3%益生菌接种量麦麸的发酵性状较好。在温度梯度试验中,30℃时最高发酵温度可达45℃,发酵完成后,麦麸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52%,淀粉含量降低82%,还原性糖含量升高539%,蛋白质含量增加30.1%,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 0.01),最适合混合益生菌发酵麦麸。研究结果显示混合益生菌发酵麦麸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温度30℃、含水量50%、接种量3%。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短乳杆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表芽孢杆菌进行豆粕固态限定发酵和强化发酵的研究,对发酵过程中小分子蛋白含量、菌量、pH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纯菌条件下,接种短乳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实验组限定发酵的小分子蛋白含量分别为31.0%和28.3%,高于接种酵母菌试验组的22.4%.且小分子蛋白积累高峰时间为48~72 h;接种地表芽孢杆菌实验组的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率高于接种短乳杆菌或酵母菌实验组.豆粕天然发酵试验组的小分子蛋白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率分别为22.2%和44.1%.接种短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试验组的小分子蛋白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率分别为32.4%、99.5%和29.3%、99.7%.表明接种强化发酵有助于小分子蛋白含量的提高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江成英  刘晓兰  王松 《中国饲料》2021,1(21):123-125
为提高玉米蛋白粉饲料的利用率,本试验以添加一定比例麸皮的玉米蛋白粉为原料,按一定接种量接入混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以1∶1∶1的比例混合)制备发酵饲料。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固态发酵玉米蛋白粉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工艺为玉米蛋白粉与麸皮比例7:3、料水比1:1.3、接种量6%、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87.08 h。采用该条件进行发酵试验,发酵饲料中可溶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3.77%,达到预测值的99.14%,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多菌种|固态发酵|饲料|可溶性蛋白|响应面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不同菌种复合发酵提取果胶后的菠萝蜜果皮残渣,分析添加不同复合比例的菌种、不同接种量、不同辅料发酵后粗蛋白及酸度的变化,研究复合菌种发酵菠萝蜜果皮残渣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德氏乳杆菌3种菌种复合比例为2∶1∶3,按1%接种量接入到添加20%麸皮的菠萝蜜果皮残渣中,常温发酵10 d,粗蛋白含量可提高80.4%。  相似文献   

13.
旨在用含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菌制剂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提高金针菇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复合菌剂的接种比例、接种量、水分、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的pH值和乳酸、氨态氮、还原糖、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复合菌固态发酵金针菇菌渣的最优工艺。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参数为: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接种比例2∶2∶1,接种量5%,固体培养基含水量50%,温度33℃,发酵时间5 d。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金针菇菌渣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pH值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以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后,菌渣pH值降低,且营养成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花生粕的条件优化.试验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发酵菌种,以发酵花生粕中多肽含量为优化目标,使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考察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花生粕中多肽含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花生粕的最佳发酵参数为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为150 g、发酵温度38℃、发酵...  相似文献   

15.
《饲料工业》2017,(15):15-21
为了制备仔猪液体微生物发酵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仔猪全价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发酵后饲料中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4%其中芽孢菌与乳酸菌各为2%,料水重量体积(W/V)比为13.5,发酵温度32~37℃。在条件37℃下发酵3 d,饲料含水量80%,还原糖含量达到2.17%提高10倍,乳酸含量3.4%,柠檬酸含量0.331%,丙酸含量0.130%,乳酸菌活菌数达到1010CFU/g。选取24头6.45 kg左右的健康仔猪,分2个处理组,每个组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全价粉料,试验组饲喂添加50%发酵液态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1.68%(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1.96%(P0.05),料肉比降低8.55%(P0.05),腹泻率下降54.88%。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黑曲霉、乳酸菌、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玉米蛋白粉的优化条件。通过各菌种玉米蛋白粉水解驯化试验、菌种混合比例及发酵条件(温度、时间、含水量及初始pH)的正交试验,以玉米蛋白粉多肽得率为指标,确定发酵玉米蛋白粉的最优发酵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测定发酵液中粗蛋白质、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含量以及多肽得率。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接种比例为地衣芽孢杆菌4%、乳酸菌4%、酵母菌6%、黑曲霉6%,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84 h、含水量45%、初始pH为6,在此条件下多肽得率为44.03%。在发酵过程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多肽得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17%,多肽得率提高了205%,还原糖含量提高了850%,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2.58%和12.37%。本试验结果可为扩大玉米蛋白粉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柑橘渣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试验以柑橘渣为原料,以发酵产物中的粗蛋白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单菌发酵试验预筛选产蛋白量较高的优势菌株,将预筛选的优势菌株按1∶1∶1∶1进行混合发酵;对发酵基质比例、菌液的接种量、发酵时间进行正交分析,优化柑橘渣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显示: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单菌种发酵试验的较优菌种;在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按1∶1∶1∶1比例接种,尿素添加量为1.5%条件下,柑橘渣发酵最适工艺条件为发酵基质柑橘渣与麸皮的比例7∶3、接种量20%、发酵时间8 d。研究表明,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柑橘渣发酵所得的蛋白质饲料产物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提高柑橘渣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2种不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接种苹果渣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的效果,并对混合菌种发酵结果的影响条件进行分析比较。通过3因素(浆料比、接种量、pH)正交试验设计,测定发酵产物中真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混合菌种最佳发酵条件下真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到13.58%,混合菌种发酵对产物中真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浆料比,其次是pH,推荐发酵参数为浆料比1.0∶1、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3%、pH 5。酵母与菌剂之间呈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发酵苹果渣中真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最佳工艺,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复方中草药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对复方中草药进行发酵,以复方中草药多糖含量为检测指标,在接菌量、含水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4个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对发酵效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来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4个单因素中,含水量、接菌量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影响较大,为关键因素,经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后得出最佳条件为含水量为51.50%,接种量为3.60%,发酵时间为2.7 d,此条件下测得复方中草药多糖含量平均值为19.59%,与响应面预测值19.78%接近,相较于未发酵复方中草药中12.70%的复方中草药多糖,发酵后复方中草药多糖含量提高了55.75%。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选出最佳单一菌株且确定其混合菌比例和发酵路线,再运用正交试验对混合菌固态发酵红薯渣工艺进行条件优化,以达到提高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首先采用4株酵母菌,4株黑曲霉菌,5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乳酸菌,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固态发酵红薯渣,以产物粗蛋白质含量为主要衡量目标,进行单一菌株的筛选;再利用筛选出的4株最佳单菌进行发酵路线选择;最后对选出的发酵工艺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氮源添加量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为变量进行L16(44)正交试验,通过测定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黑曲霉41126、枯草芽孢杆菌Y111、乳酸菌为最佳单一菌株;混合菌比例为(黑曲霉41126∶产朊假丝酵母=2∶1)+(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1∶1∶1)的二次发酵路线产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5.11%;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8℃,氮源添加量1%,菌液接种量3%。此发酵条件下,产物粗蛋白质含量达12.35%,较同等氮源添加量原料发酵前提升了85.99%,且产物能量值和氨基酸含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