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对中国中部地区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结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粮食产量结构、肉类产量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贡献较大的因子,并用时序模型对所研究的系列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的现状是:非农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农、牧业为主的产值结构,中国玉米、小麦、稻谷、大豆优势产业带,中国肉牛、肉羊生产优势区。该区三大区域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其优势粮食作物、优势牛羊业和优势非农产业,进一步促进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二元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收敛作用。使用该理论并采用中国198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说明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为此,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可利用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增强其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广东省的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经过近lO年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加工的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对广东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区域不同,探讨广东省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助区域比较优势理论,比较分析了海南不同区域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现海南不同区域农民增收各有特色:东部沿海以"蓝色产业"、休闲农业为主;中部山区以特色产业、林下经济为主;西部地区以高效农业、畜禽养殖业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点轴开发带动、打造村级特色经济、依托农业合作社、"品牌"富农、金融创新等建议,以促进海南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基础上,构建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方差、各市区的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农作物综合优势指数7个指标,对辽宁省各地区9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朝阳、锦州、葫芦岛、阜新、抚顺、锦州、大连等市适于农作物种植,并提出了辽宁省应当按照分析结论,调整各地区的种植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区域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李佛关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4):209-213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在区域不可替代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产品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标识和产品标识的复合体,其本质是区域和产品两者的不可分离。在分析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数与相对应地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得出:地区地理标志拥有量与其相对应区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存在很强的因果联系,说明农产品区域品牌对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要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促进农业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安徽省六大粮食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还针对结论和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区域布局进行了论述.我省农业地区必须认清农业生产区域的特殊性,切实根据区域资源的特点、比较优势及市场需求变动趋势,矫正"逆比较优势"的产业选择偏差.这是解决农业难题,实现我省农业崛起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邵俊敏 《古今农业》2019,(4):15-23,14
基于1980年江苏省农业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以人民公社制度末期江苏8个地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江苏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公社制度末期各地区(市)按照农业竞争力水平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苏州地区农业竞争力最强,南京市最弱。分析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种植结构是影响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农业政策调整和农业技术应用是影响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玉米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立足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总体水平的增长,其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和关键举措土。本文选择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构建模型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哈密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把培植和发展农业品牌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畜牧业、瓜果园艺业和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制定了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优化产品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已建成南湖乡、淖毛湖乡中、晚熟优质哈密瓜生产基地,五堡优质哈密大枣生产基地,盐池“途阔”牌羊肉生产基地等,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要求及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新一轮结构调整的背景:农产品处于低层次相对过剩状态和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业的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农业与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效应越来越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等。分析了此次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农业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调整应有一定的先验性和超前性,应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促进农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结构。最后,提出新时期下农业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新疆畜禽产品生产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新疆南疆和北疆2009—2012年间牛肉、羊肉、猪肉的产量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以及综合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南北疆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差异较大,生产结构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域化特征。通过对不同生产区域的优势表现分析,提出发挥新疆牛羊肉生产区比较优势和区域布局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中国省级农业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进一步确定中国农业数字经济程度和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方法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数、12个二级指数的农业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1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上海市)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份农业数字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各地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构建指标密切相关;综合评价得分前5位分别为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和山东,后5位分别为云南、贵州、吉林、西藏和黑龙江;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第一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第二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和广东;第三大类包括山东、河北和河南等6个地区;第四大类包括重庆、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12个地区;第五类包含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等8个地区。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地理、经济、农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在农业数字经济方面普遍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由东部到西部...  相似文献   

15.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农业更是我国目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本文通过选取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分,在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耦合模型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根据实证的耦合类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出各指标对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为提高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优化其协调水平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泰尔指数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  卫海燕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5):183-186,190
以陕西省10个地市及杨凌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对指数和绝对指数测算了陕西省2000~2007年的区域经济差异,并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陕西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态势,且这种差异的构成在2005年以后发生了转变,已经由三大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占主要地位发展为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占主要地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如果不能均等地在各地区之间分配,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建议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的增长速度,并应以降低组间经济差异为主。  相似文献   

17.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可佩  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43-6244
根据2006年最新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13个省辖市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4市属于第1方阵,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杜华章 《农学学报》2012,2(1):58-63
为探索江苏省及各区域对粮食生产进行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根据江苏经济区划结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江苏省及其三大区域粮食总产量与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度,对3个区域单位粮食产量投入要素均值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其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及三大区域粮食总产量与各投入要素的关联度和关联序均有较大差别,单位粮食产量投入要素均值的差异性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要通过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规模经营、落实惠农政策和提高单产水平等,以进一步促进江苏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吴中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82-8685
选取2009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排序,并结合区域总体经济实力予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性;我国各区域内部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区域总体经济实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区域总体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不和谐特征。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农田利用碳排放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碳源之一,测算了各省农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农业财政支出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于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区域差异基础之上,实证分析了农业财政支出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显著地提高了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该影响的区域差异仅与农产品种植结构相关,在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地区最显著,其次是以种植水稻或小麦为主的地区;农业财政支出有利于降低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种植结构均相关,在东部地区和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地区最强,其次是中西部地区和以种植水稻或小麦为主的地区。为提升农业财政支出的碳减排效果,应优化财政支出偏向,提高政策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的耦合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