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利用归一化植被水分指数(NDWI)对衡邵盆地进了干旱监测分析。结果分析表明,NDWI能很好地反映干旱发生发展的过程;NDWI监测的干旱发生的时段和区域与降水量严重偏少的时段和区域有很好的吻合性。其次,NDWI监测的干旱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衡邵的中间盆地农业耕作区,能间接的反映农业干旱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2):127-136
针对遥感干旱指数对干旱监测的精度和适用性问题,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基于MODIS和TRMM卫星遥感数据,选取2002年典型干旱年,计算归一化水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NVSWI)、归一化降水量距平百分率(normalized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NPA),并与10 cm土壤水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VSWI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最高,能够较好地表征农业干旱的严重程度,是最适合山东省旱情监测的干旱指数。之后采用NVSWI对2001—2015年山东地区的干旱进行时空特征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山东省整体干旱程度减弱,受干旱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鲁西和鲁南地区;4—5月份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对水分进行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探讨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监测评估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广西89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使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FSWB)、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分别模拟监测1961-2010年的广西农业干旱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指数的应用效果。【结果】IM_CI对农业干旱的历史灾情、典型过程的旱情演变、季节干旱频率的时空特征及季节的干湿特点有较好的描述,总体优于FSB。【结论】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较好,适用于广西农业的干旱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江西农业学报》2022,(8)
以中国西北内陆开都-孔雀河流域(以下简称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79~2016年该流域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逐月径流数据,计算了5种气象水文干旱指数:温度降水均一化指标(T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径流距平百分比(R_a)、水文干湿指数(d_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在比较了干旱指数评价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该流域干旱的特征及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关系。结果表明:SPEI反映的气象干旱情况比TPI更为接近实际;与R_a、d_i相比,SRI的评价结果与历史水文干旱情况更加吻合;SPEI与SRI间的相关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略降低,在12个月时间尺度下达到最大;开孔河流域不同等级水文干旱出现的频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随SRI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而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西北内陆开都-孔雀河流域(以下简称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79~2016年该流域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逐月径流数据,计算了5种气象水文干旱指数:温度降水均一化指标(T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径流距平百分比(Ra)、水文干湿指数(d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在比较了干旱指数评价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该流域干旱的特征及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关系.结果 表明:SPEI反映的气象干旱情况比TPI更为接近实际;与Ra、di相比,SRI的评价结果与历史水文干旱情况更加吻合;SPEI与SRI间的相关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略降低,在12个月时间尺度下达到最大;开孔河流域不同等级水文干旱出现的频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随SRI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而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旱涝灾害对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旱涝灾害发生的特征及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陕西省1971—2010年期间的旱涝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旱涝灾害的发生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71年以来,旱涝灾害发生在时间上呈单峰变化,1991—2000年期间,旱涝灾害发生最重,年平均灾害强度为25.7%;因旱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也呈单峰变化规律,1991—2000年期间,旱涝灾害对陕西的粮食生产影响最重(年平均粮食减产量达157.7万t),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陕西因旱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粮食减产量达104.1万t)。20世纪90年代,旱涝灾害的发生强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后旱涝灾害对陕西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2.
基于CI指数的陕西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
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率最高,强度最强,春季其次。各等级干旱日数中轻旱日数最多,中、重和特旱日数依次减少。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及关中中东部既是干旱高发区,也是干旱重发区;近50年陕西区域干旱强度和干旱日数均存在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春秋两个季节的变化,而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陕西共发生32起持续性干旱事件,以春夏连旱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
反映出陕西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的陕西省干旱与荒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情与荒漠化遥感监测有助于了解时空分布特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2000-2016年MODIS NDVI和地表反照度(Albedo)数据为基础,构建NDVI-Albedo特征空间,计算荒漠化差值指数(DDI)和植被条件反照度干旱指数(VCADI),利用气象站点实测10cm土壤湿度数据进行相关性验证,并利用DDI和VCADI分别分析17a间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其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变异系数法分析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最后从降雨量、温度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DDI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0.58,且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VCADI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0.48,且通过了90%显著性检验,DDI和VCADI分别可作为土地荒漠化和旱情监测指标;陕西省旱情及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关中东北部、西安市周边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呈现为自南向北逐渐加重的趋势;17a间陕西省旱情及荒漠化均呈逐渐减轻和减弱的趋势,旱情及荒漠化减轻和减弱的比例分别为67.94%、81.93%,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DDI和VCADI变异系数<0.4所占比例分别为98.31%和84.05%,旱情及荒漠化呈较稳定状态,受干扰强度较小;DDI、VCADI分别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之间呈显著相关性的地区占陕西省面积比例均<20%,表明降水量、平均气温不是影响旱情与荒漠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61—2014年陕西省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陕西气候变化趋势,特别是气候要素的突变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基于陕西省78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陕西省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结果表明:50多年来陕西及各区域气温及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突变,北部突变时间早于中部及南部;降水减少趋势不显著,且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日照时数及风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均存在显著突变,日照突变发生在70年代中期,风速突变发生在90年代前期;蒸散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突变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干燥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陕西温、光及风资源变化趋势显著,这些气候资源的显著变化对陕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共存,热量资源的显著增加利于越冬农作物生长,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及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也加大,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决策上应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进而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5.
利用陕西省96个县(区、市)气象站及周边省份临近气象站近30 a(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辅以经订正后的各县气象哨和水文站观测数据,在对国内外葡萄区划指标分析基础上,确定以≥10℃活动积温为一级指标,酿酒葡萄成熟期8—9月水热系数为二级指标,冬季埋土防寒线、9月降水为辅助指标作为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利用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区划指标空间化后,采用主从叠代方法,制作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陕西省酿酒葡萄种植可分为4个气候区和12个气候亚区,自兴平以东的关中东部海拔900 m以下地区是陕西省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优区;对各区酿酒葡萄生产的气候因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乡村旅游产业地位提升,发展速度较快;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产品体系基本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及机遇,即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优越的战略区位和增长的人均GDP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市场机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备的交通网络为乡村旅游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强调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快规划进度并合理布局,明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塑造品牌,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坚持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强市场宣传,扩大乡村旅游美誉度;规范管理,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完善"农家乐"协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霍学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3):38-43
从4方面分析了财政支持陕西农业产业化问题,结果表明:①财政支持目标应该是克服省域农业及农村发展中面临的4个深层矛盾;②财政支持应该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特征;③财政支持重点应该集中在促进产业组织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重划等方面;④财政支持政策的选择应该注意发挥财政导向效应、协调直接与间接投资的关系、确立合理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当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只能依赖于粮食单产大幅增加;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潜力变得极为有限.为保障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西作为我国石榴主产地之一,早在汉代就有关于石榴种植的记载,但对石榴在陕西的引种、推广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目前普遍认为石榴最早由张骞自西域带回。从皇家园林的观赏植物到寻常人家喜爱的果树,各朝文学作品与典籍中可见石榴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用途也由最初的园林景观扩展为食用、药用、装饰等多个方面。从清代各州县地方志记载中可以还原出清末石榴在陕西的大致分布,其范围已经遍及陕西省大部分地区,成为陕西最为普遍的果树之一。陕西石榴品种繁多,如今有的品种已所剩无几,保护品种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观赏草资源的综合性状评价,为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对陕西省观赏草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50种观赏草资源的生境、抗性、植株观赏性、株高、叶色和花序等6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比较高的观赏草品种有芦竹(Arund donax)、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小香蒲(Typha minima)和地肤(Kochia scoparia)等,其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分别为0.791 7,0.773 0,0.796 4和0.822 2;32种禾本科观赏草中有88%具有耐旱性,且植株观赏性关联系数低于0.6的仅有7种;50种观赏草中有38种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在0.6以上。【结论】芦竹(Arund donax)、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小香蒲(Typha minima)和地肤(Kochia scoparia)等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美化;50种观赏草中多数具有开发潜力,可从禾本科观赏草中开发出节水耐旱的草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