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汉市场上交换的商品以农产品为主,且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日益成熟,商品性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究其原因:一是运输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拉动商品性农业生产;二是国家财政货币市场的存在推动商品性农业生产。总的来说,西汉的商品生产缺乏充分发展的专业分工基础,所以西汉的商品经济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2.
符奎 《古今农业》2014,(1):74-82
西汉农业诏书及其所反映的农业政策可分为六个时期。农政主要包括:颁布劝农诏,鼓励农业生产;减免租赋,与民休息;振贷贫民,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皇帝倡导节俭,躬耕藉田,以劝农天下;建立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等内容。这些政策促进了国家农本思想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经济繁荣,并成为封建社会农政的基本模式,使以农立国的传统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田野考古、实地考察、文献调查等方法,从雕塑造型的角度入手,对西汉阳陵裸俑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进行分析,以图还原西汉农业社会的政治和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4.
王勇 《农业考古》2007,(1):156-159
农业生产既要遵循生物生长发育所具有的自然规律,又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经济规律。在农业发展史上,任何农作物的推广与普及,都离不开适合该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但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技术与社会条件的推动。西汉中后期冬小麦之所以在关中地区获得推广,不仅仅因为其具有高产、旱作的特性,还在于它适应了解决当时关中农业发展矛盾的需要,而防旱保墒技术的完善则解决了关中宿麦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秦汉一统后的政府皆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其中以维持社会稳定为最。与秦不同,西汉政府首先将重农思想的重心放在安抚农民之上,而非税赋收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农业政策转向;汉武帝末年及汉成帝年间西汉政府又开展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践。其对重农思想重心的重新解读使农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并形成以"农民"为中心的新的"上农"理念;牛耕、代田法、区种法、农事性水利等技术措施的地域推广和历史延续为东汉魏晋大地主庄园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协助农业这种产业模式向黄河上游扩张,在地理和经济方面扩充了农业产业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西汉的亩产量,史书上记载纷纭,为研究西汉社会的经济状况提供了众多的线索。建国以来,史学界曾对此问题做过较多的探讨,但认识尚未统一,各家看法差异甚大,因此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就史书记载西汉亩产量的分析史书记载的西汉亩产量数字很多,摘录分析如下:1.《汉书·食货志》引晁错上书云:“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对于这一记载,后人多以“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为依据,作为衡量西汉亩产量的尺度。范文澜先生就认为:西汉时期,“普通旱田,每亩约收一石,水田约收四石”。翦伯赞先生  相似文献   

7.
西汉苑囿因其所属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的巅峰之作。本文首先说明苑囿这种早期园林形式的特征,然后以西汉皇家苑囿为例,分析其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试验功能,最后提出,另一种园林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形式是现代农业观光园,认为观光农业建设可以从早期园林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王良田 《农业考古》2002,(3):179-206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的黄淮冲积平原 ,全市辖 6县、2区、1市 ,是西汉梁国的主要统辖区域 ,西汉梁国的第二个都城 (梁国初都定陶 ,今山东定陶 )雎阳即现在商丘市雎阳区。西汉梁国王陵墓地位于商丘东部永城市北 30公里的芒砀山 ,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许晨 《农业考古》2016,(4):88-94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重要文献资料。在对其文字疏通基础上的其他研究工作,目前尚无较大进展。若以农业思想为切入点,以今文《尚书》为研究对象,借鉴已有文字训诂工作成果,立足于《尚书》原典来重点探究今文《尚书》中的农业思想,这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研究则是一种补充,也是对春秋战国以降的农业思想的一种探源。  相似文献   

10.
宁夏农学院贺新民、杨宪孝同志写的《中国骆驼发展史》,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相结合,对我国饲养骆驼的历史作了全面的阐述,读后受到很多启示。我国饲养骆驼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我国什么时候才大量饲养骆驼,并用它作为军用与民用的交通工具呢?贺新民和杨宪孝同志据长沙杨家山发掘的一件西汉初期漆器上,有金箔贴花的骆驼图象,从而推测它早不过西汉文景时期,最迟也始于汉武帝时期。由于长沙杨家山墓葬的  相似文献   

11.
朱解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87-6788
分析了马克思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思想,指出农业经营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农业集约化的发展是由多种客观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马克思农业集约化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即应当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加快对土壤结构的人工改造,推动农业化学化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优良品种等。  相似文献   

12.
徐南 《高等农业教育》2000,(1):29-33,56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的农科改革和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很多成功经验,其中最根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文在重温农业的战略地位和“两个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加速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农业大学生担负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水域的国家,水域农业历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与其他农业生产形式不同的是,水域农业在我国历来是以水域生态农业的意义出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我国水域生态农业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我国水域生态农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古代的水域农业中包含有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几千年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水域生态农业的科学性。在我国古代农业中,有下述几种典型的水域生态农业形式:  相似文献   

14.
徐宁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5):138-139,188
西汉初期的币制演变对现在人民币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自高祖建立汉朝到武帝时期的八九十年间,汉朝进行了九次货币改革,最终于武帝元鼎四年统一了铸币权。西汉初期多次的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关于铸币权归属问题的争夺。随着币制改革,铸币权的归属群体越来越小,直到汉武帝统一了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币。铸币权收归中央对西汉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稳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侧(西汉)一号无名塚一号从葬坑的鎏金铜马,不仅展现了我国西汉前期高度发达的冶金、铸造技术和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而且为研究汉代马的体型、来源提供了又一个实证。这匹铜马的造型,使人联想到50年代在四川彭山县出土的陶马和70年代在贵州兴义县出土的铜马。其艺术风格虽然与前出两件迥然不同,然而马体质的干燥、细致和悍威勃然的神态却如出一格。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古代养马业空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时期在西北  相似文献   

16.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蔬菜种类快速发展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引进了一批蔬菜种类,开辟了中国蔬菜的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的中国蔬菜,有文献记载的近50种,其中在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的近30种,其余20种为延续周、春秋等历史时期人工栽培的蔬菜和野菜,其中绝大多数是原产中国的蔬菜。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2021,(3):113-120
刘瑞龙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实干家,在长期领导我国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农业思想体系。概括来说,主要包括:深化自我学习,增强领导能力;重视调查研究,提倡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管理,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政策引领,倡导多种经营;强调科技兴农,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注重农业宣传,提高生产效率;高度重视农业历史的总结与传承等。刘瑞龙的农业思想来自于大量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同时也通过实践不断得以丰富成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对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当今我国农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思想,对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经验与教训有着深刻的总结.“以农为本”是《淮南子》农业思想的核心内涵,充分体现出重农以安国的政治理念.富农以利民,自然以治农是《淮南子》农业思想的重要组成,反映出显著的经济意识与生态意识,是《淮南子》对西汉农业发展的现实反思.以“农家”思想为基础,以“黄老”之道家思想为本,融通儒、法、阴阳等思想因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内涵,这是《淮南子》农业思想之特色.追求自然而和谐,国富而民安的农业发展,这种《淮南子》的农业理想,对当代中国农业的科学发展,社会的和谐繁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201-5202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先秦是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随着农业的繁荣发展,系统的农业管理思想也随之逐渐形成,引起许多现代学者的关注,尤其对于当时是否存在生态农业思想的辩论近年也日趋激烈。通过"大农业思想,水资源管理思想,土地资源管理思想"几方面对古代农业生态管理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谭亲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3036-3037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吕氏春秋》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贯通完成的,其中蕴涵着颇为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篇中的相关论述涉及我国战国时期的农业生态状况,其农业生态思想对于今天解决农业生态问题、发展生态农业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