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蝗虫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业害虫,在解放前它和水灾、旱灾形成了河南的三大自然灾害,有时蝗灾比水、旱两灾还要严重,明朝徐光启就曾說过:“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馬毛幡帜曾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再加之一切反动派残酷压迫剝削,魚肉人民、蝗灾之慘可以郭敦的詩为証:“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去年拖欠鬻男女,今岁科征向誰說,官朝醉臥闻不闻,叹息回头望京闕”。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我省設置了治蝗領导机构,把治蝗政策技术交給广大群众,依靠集体經济的优越性,在蝗区有組織有計划的开展治蝗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是东亚飞蝗发生基地之一,渤海湾沿海蝗区、微山湖滨湖蝗区、鲁西南内涝蝗区、黄河滩等河泛蝗区,曾是全国闻名的大蝗区。解放前在反动政府统治下,蝗灾同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给广大劳动人造成深重的灾难。据史籍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蝗灾平均每一、二年一次小发生,三、五年一次大发生。蝗虫跟水旱灾害有密切联系,往往是水、旱、蝗灾并发或循环交错发生。据《明史五行志》记载,自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起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止,山东连续大旱,蝗灾严重,几乎各县都有人相食的情形。《菏泽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公元  相似文献   

3.
殷代的蝗灾     
蝗虫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敌害,其在农业生产上造成的灾害,甚至超过了水、早等自然灾害。例如明代徐光启就曾断言:“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早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我国古代由于蝗灾而造成“草木牛马毛皆尽”。“民流亡”、“民饥死,县数千百人”、“饿殍枕道”等等惨状,更是屡见于史,不绝于书。根据昆虫学者陈家祥早在1935年所作的统计,我国自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止的2642年间,有过  相似文献   

4.
陈明云 《农业考古》2019,(4):140-145
农业社会里,蝗灾是仅次于水灾和旱灾之后的第三大灾害。本文通过整理与查阅大量的地方志后发现,清代江西蝗灾频发,尤以中后期的道光、咸丰朝最为严重,并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多于赣南的态势。蝗灾多在秋季暴发,夏春次之,且常与旱灾一同发生,给农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清之前,江西向少蝗患,所以捕蝗多以官府号召为主,且措施多由外地传入,故而方法与其他地区类似,了解清代江西的蝗灾,有助于我们对农业灾害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5.
技术简介: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我国年发生蝗虫灾害153万公顷,严重为害农田、草原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应用绿僵菌防治蝗灾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生物防蝗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成果内容:高效防蝗菌株IPPFPM93-02;规模化生产技术流程和中试生产;饵剂和油悬浮剂剂型,及其田间防  相似文献   

6.
<正>技术简介: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我国年发生蝗虫灾害153万公顷,严重为害农田、草原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应用绿僵菌防治蝗灾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生物防蝗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成果内容:高效防蝗菌株IPPFPM93-02;规模化生产技术流程和中试生产;饵剂和油悬浮剂剂型,及其田间防  相似文献   

7.
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赈灾行迹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所引发的,或由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破坏所招致自然对社会的恶性报复。就汉代而言,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疫灾、风灾、淫雨霖雨、冰雹、霜雪、饥荒等。据我们统计,汉代自然灾害共346次,其中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地震77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在汉代400余年的历史中,年均灾发率约为81%,也就是说,每十年至少有8次灾害,每50年至少有40余次,每100年至少有81次,可见汉代不仅灾情多,而且灾发频度也很高。其明显特点是:从数量…  相似文献   

8.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1飞蝗现状该市有二类蝗区(一般)9个,即花园湖蝗区、方  相似文献   

9.
《广东农业科学》2006,(5):99-99
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一旦暴发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在我国历史上,蝗灾曾频繁发生,并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近年来,我省北部、中部、西部个别地区出现高密度蝗虫,发生种类有:东亚飞蝗、越北腹露蝗、中华稻蝗、异岐蔗蝗、越大青蝗、黄脊竹蝗等,其中以越  相似文献   

10.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农业考古》2021,(3):225-230
蝗虫是为害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人民在与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治蝗书籍得以保存与传播。《捕蝗图说》作为一本治蝗专著,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治蝗方法,方便百姓阅读理解,有利于民间流传,更具实用价值。此书现存有:咸丰六年、七年刻本,同治八年、十一年刻本,光绪元年、十七年刻本。清代蝗灾频发,且书中所载治蝗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旨在实用,或是此书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清咸丰六年刻本由钱炘和的序、捕蝗图式十二幅和捕蝗要说二十则组成,书中记载了捕蝗除蝻之法,以及治蝗前和治蝗时的相关事宜,对治理蝗虫灾害,确保粮食丰收,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书是总结先人经验智慧所得,整理蝗灾文献,了解治蝗之法,于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大港管理区是河北省历史上有名的沿海蝗区,也是近年的蝗灾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经过采取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蝗区生态改造等多措并举的治理,有效的控制了蝗灾。现将我们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唐代蝗灾发生频率虽然略低,但其影响程度仍不可忽视。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唐人对蝗灾成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治蝗策略也有所更新。唐代治蝗,注重制度设置、仓储体系建设,并在社会化、市场化救荒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治蝗机制,对于后世救荒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滩蝗区是我国三大类型蝗区之一,涉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4个省市的45个县(市、区),宜蝗面积46.7万hm2,占全国蝗区总面积的40%左右,是我国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金代的蝗灾     
周峰 《农业考古》2003,(3):236-239
蝗灾与水灾、旱灾合为农业的三大自然灾害。在中国古代 ,农业生产几乎完全靠天吃饭。虽然一些水利设施的兴修可以减轻水旱灾害 ,但是对于蝗灾来说 ,几乎无法可施 ,而完全靠人工捕捉 ,但这显然于大事无补。因而一有蝗灾 ,难免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本文仅对金代的蝗灾及减灾措施作一简单叙述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一、金代频繁发生的蝗灾据笔者的统计 ,金代的 12 0年间 ,共发生较大的蝗灾 2 0次 (见附录《金代重大蝗灾一览表》) ,平均每六年一次。据有关资料 ,“我国自公元前 70 7年起到 1935年止在 2 6 42年之间 ,共发生飞蝗危害 76 9次 ,即…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频频发生的蝗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农业生产、引发饥荒问题、造成社会动乱等等,治蝗也成为北宋历代政府都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北宋神宗一朝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治蝗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捕蝗诏令指导治理蝗灾,这一诏令切实改善了治蝗效果,并给后世治理蝗灾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期蝗灾的概况,进而聚焦神宗朝论述了北宋蝗灾引发的经济危害和社会问题,最后探讨了神宗朝的治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金城 《农业考古》2019,(4):126-131
北宋前期蝗灾频频,但常伴有“蝗不为灾”现象,真宗朝以后这种现象消失,南宋时期,仅高宗朝出现过两次。随着宋人对蝗虫生活习性不断深入认识,宋代朝廷一方面保留了蝗虫的祭祀活动,但破除蝗虫的神性;另一方面,在治理蝗灾的政策上,朝廷采取务实的治蝗灭蝗态度,将蝗灾治理推向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密州地区多次发生旱蝗灾害,苏轼知密州的两年更是密州旱蝗灾害极为严重的时期。文章结合北宋密州的地理环境,对苏轼在密州的救灾进行了考察。苏轼在上书朝廷力陈减免税收和禁官榷盐的同时,亲率百姓捕蝗并多次到常山祈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效果不够理想,文章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对加深北宋时期地方官员进行灾荒救助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蝗害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大自然灾害,与旱、涝、风、雹、震、瘟疫相比,其发生的频率更高、地域更广、危害性也更大.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明王朝非常重视蝗灾,不但派遣中央官员协同地方政府灭蝗与捕蝗,而且颁布除蝗条例,制定相关的法令与规定,正确引导与鼓舞百姓自力更生,力图将灾害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小化.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赣榆县位于35°N119°E的黄海之滨的海州湾内,过去易旱易涝,适于东亚飞蝗(Loco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发生,是历史上有名的沿海蝗区。据赣榆县志记载,蝗灾之年,往往“飞蝗蔽天”,“人相食,……道殣如山”,“人死几半”,“死者沟壑尽平”。几千年来,赣榆人民在与蝗害展开的无数次灭蝗斗争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对蝗虫天敌及其在扑灭蝗害的观察方面,有三次精采的记述,包括鸟类、寄生蜂和两栖类,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我国昆虫学史中宝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