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农村人情消费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人情、讲究礼数的国家。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人情往来人们实现了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人情风却愈演愈烈。人情消费出现了形式多样化、消费频率不断加快、消费支出比重过大以及消费方式呈现货币化趋向的现状。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为了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沿袭良好的传统文化习俗,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引导,媒体倡导农民合理消费,农民加强自身的规划与管理,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农民自身等多种途径进行倡导,农民人情消费才能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来就是个重人情,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人情消费是人们人情往来的具体表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目前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情消费在农村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呈现了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现状,深入探讨了人情消费在农村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地区长期受到礼尚往来思想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使农民人情礼俗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这种现象正在吞噬着农民的财富,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村为调研对象,根据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内在负担的内容主要有人情负担、婚丧负担、迷信活动负担等.农民内在负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干部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不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单一,设施落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消费上,农民存在攀比、从众、补偿等心理.为此,要转变认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者队伍的建设,拓宽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渠道,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普及高中教育,创办农民教育学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乡风建设,破除陈旧陋习和封建迷信.农民应重视自我教育,自觉走出消费误区.  相似文献   

5.
如今,相对于城市的节俭风盛行,农村人情开支的名目却越来越多,人情链条越拉越长,礼金越出越重,人情消费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到底是什么导致农村人情支出越来越高,人情歪风越刮越猛?究其原因,人人都是"人情消费"的推手,也是"人情礼灾"的受害者。被这股变味的风气裹挟着的农村,亟待修正价值导向,让人情往来早日回归淳朴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辽宁东村人情往来的实地调查,论述了当前农村人情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了人情功利化背景下农民的人情往来策略与技术,探讨了农村人情功利化之村庄社会基础,并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文章认为,治理人情功利化以及形成积极健康的农村人情文化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倡导一种健康文明、新型现代的人情风俗观念;理性看待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提倡“大事小办小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节俭之风;大力整治不正之风,发扬乡村干部、社区精英的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发展状况,而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一直以来都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最大比重,文章以吉林省长岭县、梅河口市和抚松县周边村落进行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风俗习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情消费的影响,再根据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着重研究吉林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利弊得失,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农民文化消费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庆祝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果时,却忽视农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农民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的缺失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文化消费价值观的畸形,纠正农民文化消费误区的主要矛盾是要填补农民文化精神生活内容缺失的问题。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为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引导农民建立科学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思想结合健康、科学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农民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消费内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心理五个方面,研究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的现实表现,发现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现象,人情关系发展过度化,分析其变迁原因并提出促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民自己加重人情、婚事、丧事、鬼神和赌博等负担,不仅使农民不堪重负,而且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农民需要自我减负。造成农民自我加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农民缺乏教育,旧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为此,实现农民自我减负,建设好新农村,一要靠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二要靠农民自觉更新观念,科学理财,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农民有着紧迫而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整体的文化消费状况却不甚理想。促进这一地区的农民文化消费,既要提升农民自身的文化消费能力,更要强化各级政府的文化建设和服务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文化资源投入,同时激励社会文化资源向农村市场流动,促进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理财意识的提高,中国农村人情消费状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基于对吉林省长岭县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进行取证,结合农村独特的社会特点,以农村的人情往来为切入点,结合消费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逐步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正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剧增。春节期间,平均每户的人情支出超过5000元。有外出农民工叫苦:春节不敢回家,人情往来太重。农村人情消费压力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送礼名目繁多,二是送礼由实物转向现金,三是礼金数额逐年看涨。据村民反映,人情消费越来越沉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建设农村消费文化对提高农民的非物质福利,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农村消费文化呈现消费观念的落后性,消费结构的失衡性,消费标准的趋同性以及消费水平的低层次性;因此要不断加强教育,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行政引导,构建既有传统合理内核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农村消费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变迁,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功能日渐趋向庸俗和变味的情况,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传统人情礼俗消费的畸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江西石城"请客不收礼"新民俗的移风易俗实践,促进了农村人情新民俗的诞生与扩散,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新民俗具有强大韧性和高度弹性的制度特性,具有差序执行赋予制度适应性以及非正式制度带来非正式约束的制度优势;新民俗具有助力乡村文化治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绩效,并通过衔接精准脱贫效力和扩大农村内需市场的礼金治理方式,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绩效。基于此,新民俗的扩散路径是基于人情往来地域多元化的现实基础,新民俗具有差序人情底层逻辑的总体特征和地方性仪式性人情的模式分类;基于新民俗创新扩散的时空性特征,需要因势利导的适时切入与因地制宜的本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7.
人情消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手段。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情来往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加,消费方式的货币化日趋明显,人情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大。出现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人情消费攀比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引导农村人消费回归理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谓"农村群众文化"?农村群众文化是指在农村区域内的社会成员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这种文化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连。它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①农民群众是农村群众文化的主体。②地域或聚集场所是农村群众文化的载体。③服务设施是农村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④制度和管理机构是农村群众文化的控制手段。⑤文化消费是农村群众文化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的作用更加显著,改善农村文化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文化消费品格,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文化消费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支出状况可以反映农民消费的倾向以及农民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向国家缴纳税金支出、上交村、组集体支出、一事一议款支出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证明了农民的税负负担正在降低;承包费支出处于稳定状态,对农民生活影响不大;家庭经营费用、现金性支出、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升高幅度增加较大,说明农民生活礼节往来成为支出的重要方向。综合分析认为,山西农民消费支出方向仍然有较大的调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