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广西地区共有十一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其中壮族和瑶族是广西地区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选取壮族和瑶族这两个代表性民族从农业、林业发展方面的生产民俗和民族服饰、日常饮食方面的生活民俗对其传统生态民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口与耕地变化及其耦合是当前土地管理研究的热点。基于2011年、2015年广西人口总数、耕地面积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对人口与耕地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人口变化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出生人口均正增长,而死亡人口出现负增长。(2)广西耕地增加了552.58千公顷,粮食产量增加了108.22万吨,各地级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上升。(3)广西耕地面积与人口变化呈现同向增长。  相似文献   

3.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位于湘、粤桂3省区结合部。全县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面积3248.72km2,总人口47.7万,其中瑶族人口28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建县较早、面积宽广的瑶族自治县。地貌以山地为主,丘岗、平地兼有,农产品资源极其丰富,是中国食用菌之乡。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三品一标"认证事业持续健康  相似文献   

4.
广西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255-258
采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差别指数评价2011~2015年广西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显示,2011~2015年,广西卫生资源密度指数位于0.2140~2.5687之间;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的差别指数位于0.0678~0.2199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差别指数位于0.2306~0.3048之间。广西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区域性差异;卫生资源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护理人员严重匮乏。  相似文献   

5.
李成生 《农业考古》2016,(1):111-114
晚清时期,广西农村东西部在人口、耕地与租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人口众多,外来移民占很大比例,土地肥沃,耕地占广西70%以上,但同时,这一地区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率较高,尤其是桂东南一带更甚。桂西地区土地贫瘠,人口中原住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耕作技术不发达,甚至存在游耕,这里土地占有形式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富钟水牛是广西较好的地方良种牛之一,原称富川水牛.富钟水牛主要产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等,还分布于贺州、桂林、梧州一带,富川为中心产区.1985年被列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改名定为富钟水牛,2002年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中国水牛.富钟水牛属役肉兼用型品种,役用性能强,肉用性能好,有较好的泌乳潜力.  相似文献   

7.
广西耕地保有量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调研广西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粮食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逐年减少出发,分析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利用多种数学模型以及人口土地承载力方法预测广西未来耕地保有量、广西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有量的需求,提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适时调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加强农用地和基本农田管理,制订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等措施,确保广西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山水秀美在桂林,古建精华在恭城。"广西南部的恭城是桂林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向来以文、武两庙而闻名于世,更以有着灿烂文明而又传承至今的独特瑶乡风味的恭城油茶而芳名远播。瑶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来了远方的客人,都要打油茶喝,这是瑶族人民招待客人最隆重的礼节。  相似文献   

9.
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遗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41-11943
随着广西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成为一种阻碍正常经济建设、危害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广西是全国7个地质灾害多发省区之一,对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提出了预防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南丹瑶鸡原产于广西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海拔800-1000米的瑶族村寨中。该品种原是野鸡种群.产于深山老林中.经当地白裤瑶族捕猎后驯化繁育而形成的优良地方鸡种.现被认定为广西四大名鸡之一。  相似文献   

11.
谢雨萍  向悟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28-5131
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生态占用率小,生态农业旅游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说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模式是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木薯是全球年产亿吨以上的七大作物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针对木薯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论述广西发展木薯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划分广西木薯生产的最适植区、适植区、零星种植区、不可植区。东起梧州,经藤县、桂平、上林、马山、到百色再折向桂西南的大新一线以南地区,为最适植区,该线以北至北起信都、向西经昭平、象州、鹿寨、柳城、宜山、环江、天峨、凤山、凌云、田林再折向北到广西与贵州边界的南盘江一线,为适植区;最适植区和适植区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70%以上,宜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合理发展木薯产业,并抓好良种、高产配套技术、减少土壤冲刷等各个技术环节,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俸晓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16-15118,15125
通过问卷调查,对生态农业县和非生态农业县农村青年的就业心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县域经济发展是影响农村青年就业模式的主要因素。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南方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县农村青年多元一体化就业的成功模式及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青年就业的互动机制。进而提出了依托地方资源,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村青年就业与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文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71-173
黄山山区是安徽重点林区,金银花在该区域内已形成基地化栽植并逐步形成规模。通过对苗木选育、栽植地选择、栽培技术、抚育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采收、加工、销售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栽植金银花在保持水土方面的生态效益及在黄山山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研究桂西资源富集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特点,为各分区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区划指标体系,使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以县为基本单元,将桂西资源富集区划分为5个生态农业区.区划结果表明,中部和南部河谷丘陵区种植业产值比较高,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生态农业初具规模;而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山地丘陵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粮食作物的种植占主导地位,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17.
广西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火龙果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种植火龙果面积最大的区域。广西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适宜种植区域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核心园区式发展、助推农业精准扶贫,但也存在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销售渠道窄、品牌效应差,产业链短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因此,今后应大力推广良品良种,提高种植水平;加快销售体系建设,加强配套衔接;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广西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休闲农业,以促进广西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诸长青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0-10,23
目前羊肚菌全人工种植技术尚不成熟,但仿野生的半人工种植已在一些山区农村逐渐兴起。通过对我国山区农村发展羊肚菌规模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认为目前许多山区农村具有发展大规模羊肚菌种植的有利条件;在目前条件下,山区农村利用当地羊肚菌野生资源进行仿野生人工栽培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稻蟹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具体包括基地选择、稻田工程建设、水稻栽培、河蟹养殖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蟹产品提质增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秃杉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30-231,233
秃杉 (TaiwainiaflousianaGaussen)是我国南方山地营造用材林、风景林、水源涵养林的优良树种。从 80年代开始 ,安徽省开展了引种、驯化、栽培 ,并对其地理分布、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秃杉是喜温暖湿润的浅根性树种 ,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在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和营林水平条件下 ,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显示出较高的引种潜力。 13a生林分平均高变幅 7.5~ 10 .7m ,平均胸径变幅 11.2~ 17.5cm。在安徽省造林使用秃杉应提倡采用秃、阔混交林的形式 ;栽培应注重其种质资源的搜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