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山东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诗池 《农业考古》1990,(1):247-259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年中,山东地区考古工作有很大发展,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大量珍贵资料。现仅就有关农业用具方面的资料作一综述,并就其所反映的某些问题谈点浅见。(一)农具是衡量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对农具发展史的研究,是研究农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出土的农具很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农具发展史提供了一批极为重要的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业劳动力不足、化肥供给量短缺、农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低下等诸多困难。为较快地恢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我国政府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推广使用新式农具是当时我国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围绕着新农具推广运动,我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了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支援与普及网络;实施积极的农业补贴与小额农业金融贷款政策;实现多户贫农共用农业生产资料以改造小农经济等一系列措施,并且随着新农具推广运动的展开有力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向前发展。但是,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技术经验、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等诸多问题,使得新式农具推广工作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障碍。最终,新式农具推广运动这一新中国农业技术改良运动的先声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建国初期开展的新式农具推广运动依然为此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技术改良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小丰 《农业考古》2023,(1):136-143
明清以来,大量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配合着当地传统农具,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农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的过程中,移民入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朝廷政策的推行,以及改良后的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应用,使西辽河地区粮食产量颇丰,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农具的使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垦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辽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灌溉工具的出现为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保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出中国农业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木龙骨水车相关资料。通过梳理木龙骨水车发展状况,探讨中国传统农具与农业文明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7.
新疆南疆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历史、发达的传统农业的地区,传统农具的使用历史超过了4000年,且非常适合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本文基于作者的调查和历史文献,介绍南疆地区的传统农具的类型、功能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不少乡镇办的农具厂片面追求利润,纷纷转产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产品,而农民要添置一些中小型农具却伤透了脑筋。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农具厂是生产、维修农具的企业,其根本任务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满足农民对各种中小农具的需要。当然,农具厂生产一些盈利高的民用产品并非不可,但应在做好为农服务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不可单纯为追求盈利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推卸服务农业的重任。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对中小农具的需求量虽然逐年减少,但中小农具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中小农  相似文献   

9.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农具铜锛铸有"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铭文,类似铭文首次见于青铜农具上,对研究新朝的农业工具与农业政策等具有重要的资料与学术价值。馆藏的两件"蜀郡"铁臿,进一步丰富了"蜀郡"农具的考古发现,对深入了解西汉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业、冶铁业及与四川等地的交通、经济交流等具有较重要的资料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健民 《农业考古》2005,(1):194-196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就是社会经济的命脉。农具则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史前时期农具的质料为石、木、蚌、骨等。夏、商、西周时期虽己进入青铜时代,但是因为铜料珍贵,主要应用于礼器和武器的制作,青铜农具所占比例不大,农具的制作仍以传统的质料为主。西周晚期开始出现人工冶铁术。春秋时期冶铁术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大跃进和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一种面向广大农村,协助广大农民做到互通声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总结提高的综合性技术理论指导刊物“农业机械”杂志将在7月15日出刊,以后每半月出版一期。刊物将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大闹技术革命,把全国各地有关农具改良以及农业机械各有关方面的创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具的推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朱洪启 《农业考古》2008,1(1):155-160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役畜普遍缺乏,并且多集中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中。经营耕地少的小农由于生活贫困,无力购置价格较高的大型农具及役畜,而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又必须具备一些大型的专用农具,有些时候还要有牛、马、驴、骡等役畜。为了克服农具及役畜的不足,及时进行农业生产,备地农村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农具、役畜的共有共用关系。这种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以大型农具和役畜为纽带的合作形式带有“互惠经济”的特点,它体现了农村社会的邻里关系、亲朋关系、经济关系诸多方面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彭军超 《农业考古》2019,(4):153-157
有关河北地区商代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情况,史料阙如,主要依靠考古实物资料加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该区域商代文化遗址已发现近百余处,这些发现为研究商代河北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本文现利用出土资料与文献史料,探讨商代河北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情况,并就该地区青铜农具发展的问题谈一些拙见,以供学界进一步研究时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禺斤 《农业考古》2003,(1):145-151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物质生产活动是处于第一位的最基本的活动。相应地 ,任何一种技术首先应是一种解决、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的生产技术 ,而生产工具便是进行这种解决和协调的最重要的媒介 ,它直接体现了技术文明的本质属性。显然 ,古代生产工具应是技术文明的基础和主体。在生产工具中 ,农具 ,尤其是铁制农具则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战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普及 ,进而最终将石和青铜农具从生产领域中排斥出去 ,使生产工具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变革 ,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时代 ,在我国长达二千三…  相似文献   

16.
彭明瀚 《农业考古》2005,(1):135-138
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吴城文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农业是吴城先民社会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吴城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犁、耒、耜,铚等一整套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的青铜农具,并在当时率先使用青铜农具,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由于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家禽家畜饲养业提供了足够的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开始的,离开了农具就没有农业可言。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和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作为传统的收割农具,镰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镰是镰刀的简称,古时称为铚、艾等。铚是专门用作收获禾穗的一种收割农具,在古书里被称为短柄的镰。《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释名》:"铚,获禾铣也。铚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普及和施肥技术的推广以及社会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这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昕 《农业考古》1991,(1):32-47
《农业考古》创刊十年了!这是创业的十年,也是奋斗的十年,更是胜利的十年。十年来,《农业考古》从报刊丛林中的无名小卒,跃居斐声中外的著名学术刊物;从每期容量不足21万字到每期超过60万字,在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大部头学术杂志。可以想见,它的创办人和支持者是不无艰辛的。《农业考古》的创办,为中国农具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从而使农具史的研究,在祖国大地上开出了一遍似锦的繁花。  相似文献   

20.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占据主导地位.从理论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业增产并不具有正相关关联,但对农民增收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联,这在不同的村庄类型中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应不断提高专业化农机服务和倡导农户开展农机合作.同时,政府要逐步改善农村的道路体系,以使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发挥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