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少木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21-123
研究16a生杉木和深山含笑(3∶1)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杉木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为干根叶枝,深山含笑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为干根枝叶。16a生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生物量中干、根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平均木;枝、叶生物量低于杉木纯林平均木。杉木深山含笑(3∶1)混交林其杉木枝叶主要分布在5、6、7层,占总枝叶量的84.9%,叶量占总叶量的81.5%;而混交林中深山含笑枝叶主要分布在3、4两层,占总枝叶量81.1%,叶量占总叶量的83.3%,混交林中深山含笑0~40cm细根占细根总量的8.3%,40~80cm细根占细根总量的83.3%,细根主要分布在40cm以下;混交林中杉木细根密集分布在0~40cm,混交林中杉木与深山含笑地下根系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性。杉木深山含笑混交(3∶1)具有良好的林分结构,合理地利用了地上、地下的空间。尤其是深山含笑枯枝落叶多,易分解,系深根性树种,能够维持和提高林地地力,有利于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  相似文献   

2.
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根际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细柄阿丁枫和杉木纯林根际土、全土及混交林全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树种均具有明显根际效应,但细柄阿丁枫的根际效应比杉木的大;根际土有机质、全氮、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及土壤酶活性均比全土大,但速效性氮、磷、钾则比全土小;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生物学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16倍和1.20倍,混交林林分总蓄积比杉木纯林增加19.99%.  相似文献   

3.
杉木大径材林分不同胸径单株根生物量垂直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2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20cm、25cm、30cm 3个不同胸径杉木单株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及其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杉木胸径的增长,杉木单株根系总生物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杉木粗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30cm25cm20cm,杉木大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0cm30cm25cm,杉木中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5cm20cm30cm,小根及细根总生物量均表现为30cm20cm25cm;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杉木粗根、大根总体上表现为随着杉木胸径的增大其根生物量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杉木中根在深层土层表现为随着杉木胸径增大其生物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杉木小根及细根总体表现为随着胸径增大其生物量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杉木人工林套种闽楠、细柄阿丁枫研究表明:闽楠、细柄阿丁枫适合杉木林冠下造林,且针阔混交林有助于改善水源涵养功能及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十年生杉木与檫树8∶1星状插花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十年生杉木与檫树星状混交(8∶1)林分生长速生期的差异,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林分。檫树造林后第2年就进入速生期,无论是胸径、树高在10年内一直保留较高的生长量;杉木35年才进入速生期,冠层呈明显的层次,檫树比杉木高35年才进入速生期,冠层呈明显的层次,檫树比杉木高35 m。混交林中檫树枝叶主要分布在55 m。混交林中檫树枝叶主要分布在57层,此3层枝叶量在总枝叶中所占的比例为80.7%,叶量在总叶量中所占的比例为72.2%,而混交林中杉木枝叶主要分布在37层,此3层枝叶量在总枝叶中所占的比例为80.7%,叶量在总叶量中所占的比例为72.2%,而混交林中杉木枝叶主要分布在34层,此层枝叶量占了总枝叶量的87.6%,叶量占了总叶量的87.1%。地下根系分布上也呈明显的层次,混交林中檫树404层,此层枝叶量占了总枝叶量的87.6%,叶量占了总叶量的87.1%。地下根系分布上也呈明显的层次,混交林中檫树4080 cm细须根占细须根总量的75%,而杉木细须根主要分布在40 cm以上,合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杉檫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和空间分布合理,不仅能够提高经济价值,而且充分利用了空间。十年生杉木与檫树星状混交(8∶1)具有良好的林分结构,合理地利用了地上、地下的空间,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建议在南方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单木根系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对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单木的根系分布特征以及生物量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赤松根系发达,可塑性强;不同级别根系在根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其中粗根和大根占总根量的90%以上,中、小、细根不足10%;土壤养分状况对根系总量影响不显著,与中、小、细根的量表现出一定关系;赤松个体生物量中地上部占80%,根系占20%,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顺序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十年生杉木与檫树8∶1星状插花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十年生杉木与檫树星状混交(8∶1)林分生长速生期的差异,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林分。檫树造林后第2年就进入速生期,无论是胸径、树高在10年内一直保留较高的生长量;杉木3~5年才进入速生期,冠层呈明显的层次,檫树比杉木高3~5 m。混交林中檫树枝叶主要分布在5~7层,此3层枝叶量在总枝叶中所占的比例为80.7%,叶量在总叶量中所占的比例为72.2%,而混交林中杉木枝叶主要分布在3~4层,此层枝叶量占了总枝叶量的87.6%,叶量占了总叶量的87.1%。地下根系分布上也呈明显的层次,混交林中檫树40~80 cm细须根占细须根总量的75%,而杉木细须根主要分布在40 cm以上,合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杉檫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和空间分布合理,不仅能够提高经济价值,而且充分利用了空间。十年生杉木与檫树星状混交(8∶1)具有良好的林分结构,合理地利用了地上、地下的空间,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建议在南方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差异及其分配特征。[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1 800、3 000、4 500株·hm~(-2))12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收获法分析林分不同组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杉木人工林平均树高及平均枝下高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胸径则呈下降趋势。杉木树干、树皮及宿留枯死枝叶、不同径级树根、凋落物层生物量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则呈下降趋势。高密度林分有利于杉木树干、树皮、宿留枯死枝叶、粗根及凋落物层生物量的分配;低密度林分则有利于枝叶、大根、细根及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的分配。[结论]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杉代数林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采用设标准地进行实验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材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的生物量。结果表明:29年生单株杉木各 成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根〉皮〉枝。2代和3代林分中实生平均木的生物量,干皮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连栽代数增加均下降。  相似文献   

10.
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的结构与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对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及对照(未套种)的林分(5年生)地上部分结构和根系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套种林分中的山苍子枝叶处于上层,0.90~1.25m处杉木和山苍子的枝叶相互交叉;山苍子根系向水平方向扩展,垂直方向和杉木根系分层分布,从而提高林地光能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利用率。套种模式林分中杉木单株生物量是对照的1.18倍,林分的生物量是对照的1.43倍。杉木套种山苍子是一种结构合理、生产力较高的南方山地杉木混农林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过去已形成的杉木速生丰产的研究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途径原理提出了这种新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体系将杉木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密度控制三大要素融为一体,使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综合技术推广、生产实践四大结构层次一步到位,还具有信息反馈机制,有利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结果表明,本研究体系将使杉木速生丰产研究基本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杉木研究   总被引:38,自引:8,他引:38  
根据作者长期研究及大量的有关文献,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杉木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指出近期以来,杉木研究特点是基础学科的理论及其基础性研究均有所加强并取得一批成果,研究方法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造林、营林技术开始配套形成系列和标准化,今后研究宜着重于提高现有中、幼林的单产,选育适应于不同立地、不同培育目标的高产品系,抗性育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林地的持续利用及建立新的栽培体系等。同时建议加强研究协作,成立全国的杉木研究中心或研究协会。  相似文献   

13.
将溪芦前水库杉木人工纯林采伐与更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将乐县将溪采育场芦前水库周围杉木纯林生长过程的分析、择伐强度试验以及栽阔萌杉经营模式的实践 ,提出采伐与更新技术措施 ,为中小型水库周围人工林的高效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分析了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一些化学性质,并探讨了杉木连栽对这些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则相反。根际土壤的C/N较高,而pH则有降低的趋势。杉木连栽在不同程度上会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N,P,K含量和土壤pH,导致土壤养分状况和根际环境的恶化,从而使连栽杉木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5.
一代杉木人工林(29年生)林分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对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时的林分生物量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试验区 2 9年生杉木最大木、平均木和最小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均为 :干 >根 >皮 >枝 >叶 ,并且干和皮器官的分配比率均较为接近 ;林分中不同径阶杉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差异不是太大 (除了最大木的叶比率略小、枝的比率较大外 ) ,用平均木的各器官生物量来估计林分各器官生物量总量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密度对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较大 ;叶、干生物量及其分配比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枝、皮生物量分配比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地被物生物量基本上是随着林分地位指数的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的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溪后杉木速生丰产林土壤肥力比较,结果表明:①杉阔天然林和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均较高,天然林能培肥土壤,杉阔天然林的培肥地力的能力比杉木天然纯林好;②武夷山天然林土壤肥力远较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为高,这与两者起源不同有关,人为干扰无疑加剧森林生态系统大量营养元素损失;③留阔植杉(栽杉保阔)及选择合适阔叶树作为杉木伴生树种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是杉木产区维持林地地力的良好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杉木是个普遍用于造林的优良用材树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杉木造林都以传统的牛喳嘴的方式进行,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指导。为实现集约经营、加速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我们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积累一定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杉木无性系插穗切制方式和采穗部位对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导了分别用18个和50个无性系研究两种不同的插穗切制方式及不同采穗部位对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穗条在扦插前从基部再次修剪会降低其生根能力或推迟其生根的时间;在离地面15cm之内每隔5cm采穗,插穗的生根能力未见明显差异,但无性系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闽北丘陵地区不同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方法]以2种不同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米槠混交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杉木米槠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共41种,层间层12种,草本层10种;杉木纯林灌木层有21种,层间层6种,草本层12种。[结论]杉木米槠混交林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纯林,发展针阔混交林套种模式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对29年生五种不同造林密度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木和优势木胸径均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树高随着密度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明显;平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现存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应控制在1875~3750株/hm2,培育大径材应控制在1875~2805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