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替代饲料饲养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a Fabricius捕食作用的影响,本文以地中海粉螟卵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加水或蜂蜜水饲喂红肩瓢虫至成虫,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研究表明:各处理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同一猎物密度下,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控害效能(a/Th值)、搜寻效应由高到低均为对照组(豆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水处理,但红肩瓢虫同性别间的实际日捕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分析,地中海粉螟卵的饲喂不影响红肩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也基本不影响对豆蚜的捕食能力,而适当添加蜂蜜可提高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生产中可使用地中海粉螟卵加适量蜂蜜来扩繁红肩瓢虫。在无竞争状态下,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的红肩瓢虫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最佳寻找密度为101.78、90.2,在此蚜虫密度下,红肩瓢虫可发挥最大捕食效能,可作为田间应用的益害比例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公正地评价氮肥对整个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分别设立0、100和200kg/hm^2三个氮肥水平,测定了水稻主要特性参数和叶冠层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同时以果蝇蛹作为替代猎物的方法在田间模拟评价了叶冠层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施用200kg/hm^2氮肥稻田的稻株高度、叶面积和稻草干重显著比施用100kg/hm^2氮肥稻田的高,但每丛分蘖数和稻谷产量则没有明显差异。在水稻叶冠层中,肖蛸、圆蛛、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和捕食性螅等为稻飞虱主要捕食性天敌。肖蛸在水稻孕穗期的数量最高,圆蛛的种群随水稻的生长而下降,但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和捕食性螅的数量却均随水稻的生长而增加。施用氮肥后稻田中肖蛸和稻红瓢虫的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在水稻孕穗期,叶冠层上蜘蛛网的数量和蜘蛛网总面积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显著减少。在水稻孕穗期和乳熟期,不施用氮肥稻田中的捕食性天敌对替代猎物果蝇蛹的捕食能力显著高于其它两个施用氮肥的稻田中的捕食能力。而在乳熟期施用100kg/hm^2氮肥稻田的捕食能力又显著比施用200kg/hm^2氮肥稻田的高。结果说明过量施用氮肥可削弱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稻红瓢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红瓢虫Verania discolor(Fabricius)是南方稻田害虫天敌类群的优势种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4.
瓢虫的群聚越冬,是瓢虫科不少种类的一个独特习性。1981年2月10—11日,笔者在江西贵溪县泗沥公社(约为北纬28°24′,东经117°9′)考察瓢虫越冬时,发现稻红瓢虫Micraspis discolor在约2,000余亩稻田的南面山坡上,计群集越冬十一群,一般每群几十只,多达三百五十余只,多在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稻-棉邻作系统稻田和棉田地表捕食性天敌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陷阱诱捕法对邻作稻田-棉田地表的捕食性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等对陷阱诱集物种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稻-棉邻作系统共诱集3纲11目33科8532头样本。其中,稻田陷阱收集到8目27科35种5878头个体,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1.8779、0.7297、0.2576;棉田陷阱收集到3纲9目28科35种2654头个体,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2.4771、0.8041、0.4149。稻-棉邻作系统捕食性天敌有3纲3目13科17种5971头,优势种为捕食性天敌狼蛛,泽蛙是次优势天敌功能团,捕食性的鞘翅目天敌瓢虫类、步甲等种类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稻田中多种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组合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研究稻田中主要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稻红瓢虫和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同时对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4种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量模型和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捕食性天敌模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王寿松 《昆虫天敌》1990,12(4):151-157
本文建立了稻纵卷叶螟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相互作用的捕食——被捕食关系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并利用稻纵卷叶螟实验种群生命表及广东省四会县田间调查消长数据估计模型参数,进行计算机模拟。模拟结果基本反应出了稻纵卷叶螟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8.
瓢虫的集团内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不同种类瓢虫之间、瓢虫与其他天敌之间集团内捕食作用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影响瓢虫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了集团内捕食对害虫生物防治的影响。综述为我国进行瓢虫集团内捕食作用评估、农田景观多样性对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田间瓢虫与其他天敌协同利用措施的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瓢虫的集团内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不同种类瓢虫之间、瓢虫与其他天敌之间集团内捕食作用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影响瓢虫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了集团内捕食对害虫生物防治的影响。综述为我国进行瓢虫集团内捕食作用评估、农田景观多样性对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田间瓢虫与其他天敌协同利用措施的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潜在防控能力,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种内干扰反应及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对梨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其中以成虫捕食量最大,24 h理论最大捕食量75.19头。异色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梨瘿蚊幼虫的寻找效应均随梨瘿蚊数量的增加而减小。梨瘿蚊幼虫数量固定时,随着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单头异色瓢虫日平均捕食量逐渐降低。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幼虫有较强捕食偏好,存在梨瘿蚊与梨木虱两种捕食对象的情况下,异色瓢虫倾向于选择捕食梨瘿蚊,Cain指数D值均大于1。综合分析捕食功能和捕食偏好性,表明异色瓢虫对梨瘿蚊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11.
小黑瓢虫捕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观察小黑瓢虫捕食烟粉虱的行为,发现小黑瓢虫似乎利用“试错法”来觅食,采取积极搜索式为主,偶见坐等捕食式的捕食策略。瓢虫成虫的捕食行为全过程有6个部分:搜寻、取食、梳理、静息、展翅、排泄;瓢虫幼虫无展翅行为,且梳理和排泄行为较少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三种瓢虫对木虱成虫的捕食量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庞虹 《昆虫天敌》1991,13(4):186-188
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uculatus、红星盘瓢虫Phry(?)ocaria congener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成虫的捕食能力与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成虫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Na=(a′TN)/(1+a′TnN)。三种瓢虫成虫对柑桔木虱成虫功能反应的线性方程分别为1/Na=1.0735(1/N)+0.0105,1/Na=1.5909(1/N)=0.01119和1/Na=1.03431/N+0.007727。根据方程可得三种瓢虫成虫对柑桔木虱成虫一昼夜捕食量的上限分别为95.2头,89.4头和129.4头。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异色瓢虫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作用,本研究以三岛柴胡为寄主植物,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种内干扰对其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量受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影响,捕食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异色瓢虫成虫的瞬时攻击率a为1.1534,取食1头猎物所需时间T_h为0.012 0 d。其理论最大日捕食量为83.33头;在一定空间和相同比例猎物条件下,异色瓢虫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作用受种内干扰的影响,干扰系数为0.961 0。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田间3种主要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在5 min内的移动距离分别为137.14、109.1 cm和9.1 cm,前两者在相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均显著高于后者;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对飞蓬指管蚜的日捕食量均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57.21、120.52头和81.66头。3种瓢虫对飞蓬指管蚜捕食功能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3种瓢虫捕食飞蓬指管蚜的寻找效应与飞蓬指管蚜密度呈线形相关,随飞蓬指管蚜密度增加,3种瓢虫的寻找效应均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控害能力。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选取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1龄、2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两种瓢虫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当猎物密度N→+∞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7.06头、140.85头和333.33头、149.25头。异色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达98%,显著高于龟纹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79%。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高于0.90,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低于0.80。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稍强于龟纹瓢虫,但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均有较好捕食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低龄幼虫的数量,故可将两种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三种瓢虫幼虫捕食麦二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冠芳 《昆虫天敌》1992,14(4):180-18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种瓢虫即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横斑瓢虫各龄幼虫捕食麦二又蚜的功能反应,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Holling Ⅰ型模型拟合,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际观察值很接近,说明模拟后的各方程可用来描述各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情况。各龄幼虫理论最大捕食量以横斑瓢虫最高,次为七星瓢虫,一至二龄幼虫捕食量较低且差异不大,三至四龄捕食量激增,四龄又明显高于三龄。  相似文献   

17.
红瓢虫亚科昆虫捕食绵蚧,蚧等害虫,在生物防治上所建立的功勋是众所周知的。例如,Koebele于1888年从澳大利亚将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Mulsant)引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889年散放果园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Maskell)取得惊人的成功;又如我国移殖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 Mulsant防治吹绵蚧,效果也十分理想;再如,美国引入美暗色瓢虫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19.
张桂芬 《植物保护》1987,13(5):33-34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庞雄飞等(1981),古德祥等(1983)通过生命表的研究初步证实了一至二龄幼虫的失踪是影响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5年生命表的研究亦有类似结果,其失踪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和被天敌捕食所致。蜘蛛是稻田内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类群,本文研究了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作用,以期得到蜘蛛对纵卷叶螟影响的定量刻划。1986年7月在网室试验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蜘蛛对稻纵卷叶螟一至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直径90mm培养皿中进行了经饥饿处理的异色瓢虫成虫对同时存在的等数量桃蚜和温室白粉虱若虫、棉蚜和温室白粉虱若虫、西花蓟马和温室白粉虱若虫捕食偏嗜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桃蚜和温室白粉虱若虫同时存在条件下,异色瓢虫成虫对其捕食更偏嗜桃蚜.但是,随着瓢虫饥饿时间延长,捕食选择性减低;在棉蚜和温室白粉虱若虫同时存在条件下,异色瓢虫成虫对其捕食较偏嗜棉蚜;在西花蓟马和温室白粉虱同时存在条件下,异色瓢虫成虫对其捕食更偏食西花蓟马.各试验中对温室白粉虱的捕食效果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