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免疫技术提高牦牛种间杂交受胎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黑白花公牛精液经皮下注射家兔或牦年犊,均可获得交高滴度的血清精子抗体;用分离纯化获得的精子抗体(IgG)强化免疫异种莴种;家禽可获得血清精子抗抗体。精子抗体和精子抗抗均具有较强的专一性。有子抗体和精子抗抗体分别进行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防治母牦牛免疫不孕能显著提高牦牛种间杂交的台率(分别27.95%和22.21%),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3.
浅谈牦牛的种间杂交改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三元杂交的方法,将杂种藏黄公牛(黑白花冻精×藏黄牛)与牦牛自然交配,其繁殖成活率达41.41%,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的繁殖成活率提高20.89个百分点,F1母犏牛第一胎头平产奶量603.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43倍。F1母犏牛2~3岁时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挤奶。F1公犏牛3.5岁可役用或屠宰,比阉牦牛提前1~2岁。建议在牦牛分布区,大力推广牦牛的三元杂交。  相似文献   

4.
5.
浅谈牦牛的种间杂交改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应用三元杂交的方法,将杂种藏黄公牛与牦牛自然交配,其繁殖成活率达41.41%,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的繁殖成活率提高20.89百分点,F1代母犏牛第一胎头平产奶量603.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43倍。F1母犏牛2-3地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挤奶。F1公犏牛3.5岁可役用或屠宰,比阄割牦牛提前1-2岁,为使牦牛杂种优势在其商品中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在牦牛分布区,大力推广牦牛的“三元杂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 病因分析 利用良种牛(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牦牛,在高寒牧区已成为牦牛改良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提高产奶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怀杂交犊的母牦牛发生胎水过多症约占8~13%,是牦牛种间杂交的产科多发病之一。 据92头怀杂交犊的母牦牛发胎水过多症的情况分析,母牦牛年龄在10岁以上者发病35头,占38%(11~13岁13头,占14.1%,13岁以上22头,占23.9%),而5~7岁2头,占2.17%,8~10岁4头,占4.35%,而膘情下等者37头,占40.2%,而膘情上等者  相似文献   

11.
奶牛黄体发育状况与受胎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奶牛繁殖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受胎率。影响受胎率的因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等。但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卵巢中黄体发育的好坏。通过试验初步证明。人工授精后第5天黄体直径达到0.5cm以上者才能有好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显著细于1日龄平原黄牛,表面积密度明显大于平原黄牛,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平均体积小于1日龄平原黄牛,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密度、面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1日龄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并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梅花鹿受胎率,并形成配套的繁育技术,本试验对影响梅花鹿受胎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良、差3种膘情的梅花鹿发情率分别为93.8%,75.0%,4.4%,差异极显著(P〈0.01);育成梅花鹿发情率为38.2%,经产鹿发情率为67.6%,经过幼鹿培育的育成鹿发情率为55.9%,经产鹿与未经产鹿发情率存在较...  相似文献   

14.
从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检查治疗母牛的繁殖疾病、掌握母牛发情鉴定水平、输精时间、输精方法、冻精解冻的温度、时间和精子活力检测、技术培训和养牛综合配套技术等方面来如何提高母牛冻配受胎率进行生产实践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