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通过树正气、定规矩、明责任、强服务、讲道德、兴产业等探索了“以法治村、以文化人、以业兴村”的村庄治理之路,但也面临人口老龄化、外国人聚居生活、政经不分等问题。完善乡村治理机制,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行村庄政经分开试点、加强村庄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等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
3.
陈苏  郭欣  刘磊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37-14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平衡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环境保护是乡村发展的首要前提.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原则,并以重庆市石柱县瓦屋村为实践案例,以生态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生态敏感度区域提出不同规划建设意见,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目标.  相似文献   

4.
何佳凌  周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0,(14):108-111+114
在过去的20年间,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中国乡村经济飞速发展。艺术突破城市界限,对乡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强烈冲击,演变出艺术村、画家村、油画村。山地乡村在传统单一发展模式下,出现了空心化、生态环境退化、乡土文化受损、同质化等问题。以重庆綦江县古剑山艺术村为例,通过对艺术村发展沿革、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梳理,研究了现状风貌与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和对比山地艺术村与传统乡村的表现差异。最后在山地乡村景观的活态保护、山地资源整合、景观受众等方面提出策略,为传统山地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福建乡村景观资源,该文建立了一个适宜当地乡村的景观质量评价系统,并采用这个系统对福建省松溪县直垄村的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福建省松溪县直垄村景观规划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向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26-15228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前沿领域,景观分类和评价既是景观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前提条件。以乌川湖村为例,对项目区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和景观制图,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该村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川湖村分为3个景观类10个景观单元;评价的结果是:奇特美感度最高的为人工水域景观;景观多样性最高的为自然森林景观;通达度最高的为农田景观;此3类为以保护为前提,可适当开发的景观;而道路景观、居民点景观、工程景观,为急需整改的景观。  相似文献   

7.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四川省简阳市展开了全方位部署,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政策及项目推进计划.与企业主导推进和村集体主导推进的乡村振兴项目不同,简阳市荷桥村作为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示范型项目,实施效果最为突出.本文以简阳市荷桥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荷桥村实施的乡村振兴政策和乡村景观建设情况,对比简阳市广大普通村庄的乡...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数智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确立了乡村旅游数智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原则,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数智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实证研究显示,苏南地区除镇江排名靠后,其他城市排名均靠前,显示了苏南的乡村旅游数智化水平整体较高;苏中地区南通排名靠前、扬州和泰州居中,乡村旅游数智化整体发展水平中等;苏北地区徐州排名靠前,其他城市位列最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数智化提升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农业景观是乡村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村落景观的融合成就了美丽乡村的特色景观风貌.在传统农业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将美丽乡村农业景观看作是一个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从而对农业景观的建设水平和...  相似文献   

11.
在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过去几年吉林省实施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此带来的乡村地区聚落,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变化对乡村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年来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实际,通过陈家店村典型案例剖析,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陈家店村通过合村并居,发展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三个过程实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陈家店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自下而上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村委会为主要驱动力,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积极带动村民就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陈家店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农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重组和优化,是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城镇雏形。陈家店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乡村邻里关系的保持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为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城市化水平、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转移成本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同时进行协整检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对自身有强的带动作用。市场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收入差距和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负相关。因此,应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改革户籍制度来增加劳动力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依旧停留在"候鸟式"迁移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市民化。测度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上海市1 184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指标体系,测算了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探讨上海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总体处在半市民化状态,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略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其市民化程度分别为52.38和51.40。极低市民化状态农民工占比较低,仅为0.08%;较高市民化状态农民工占比较高,达54.48%;完全市民化状态的比例偏低,为1.69%。经济状况和基本素质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可能,心理认知和社会接纳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障碍因素。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基本素质、消除就业歧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关注乡村旅游业的多重价值,为乡村产业融合、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持久动力。基于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以山东省乡村旅游典型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与阶段特征,剖析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初始发展阶段依赖于资源内生性与利益共享性,市场化运作阶段强调组织化嵌入与规模化经营,快速扩张阶段关注社区赋权与内生性发展,持续发展阶段诉求利益均衡与合作共生。社区参与、多元赋权与价值认同,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联合与协同,持续、有效的制度性供给与规范是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基础。但是,乡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多元主体利益不均衡、资源内生性不足、乡土文化异化、社区赋权程度低和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提出合作网络构建与协作经营机制、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乡村社会文化的保护与建构机制、资本嵌入与竞合机制等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乡村旅游人才短缺和人才培养路径不完善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表明,湖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优质的培养平台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构建了全方位联动的在职培训和立体化的“双创”孵化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领域人才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然而,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乡村旅游师资不足、乡村旅游本土课程开设不足、复合创新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合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为推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加强师资培训、开设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实施复合型创新型紧缺人才工程、健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是我国起步较早,也是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形式,但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以天津蓟县常州村为例,针对该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单一、缺少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统一规划、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从深度开发特色产品,加强规划、引导农户选择适合的组织模式,注重硬件开发的同时注意软环境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天津市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厘清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以科学认识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水平,探寻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总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对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首要影响;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信用环境是促进区域内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保障,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建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健全农村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加大政府多种补贴支持,提供良好公共环境等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证分析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以及回归分析法,分析县域视角下交通沿线农村房屋建筑区景观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道路网络影响范围内的农村房屋建筑区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以佛山市三水区为例,研究不同等级道路与农村房屋建筑密度、楼层高度及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从而探讨县域交通对农村房屋建筑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房屋建筑区以高密度低矮类型为主,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总体上农村房屋趋近道路分布;道路级别与其空间吸引力呈相反趋势;道路影响下农村低密度房屋建筑区空间结构最不稳定;低等级道路对农村房屋建筑区密度和楼层的影响大于高等级道路;村庄规划与布局需综合考虑道路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1996-2004年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关性不显著,其中农村金融贷款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居住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效在科研层面得到普遍重视,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和视觉审美效果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植物的生长表现关系着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筛选出适于居住区绿化的植物种类是可行的研究途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可以系统地分析树木的健康状况,包括整体状况、树冠、树干、根部等方面。但目前这种方法不足以应用在居住区绿化研究上,着眼于植物生长残损状况的调查及成因分析更是少见。为研究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生长残损的状况及原因,本研究选取了20个北京市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其中的生长残损植物进行种类、数量和残损状况等方面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生长残损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活型、树形)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栽植位置、树种选用适宜性等生长受损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落叶乔木和灌木生长残损的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常绿乔木。植物种类的频次分析和树形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植物残损的成因分析表明栽植位置(距离建筑、基础设施、道路的远近)不合理造成的人为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存在树种选用不适宜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居住区绿化中的乔灌木规划和常用树种的深化研究,以及关注居民园艺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