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背阴隧道施工为例,详细的介绍了隧道监控量测的监测方法与监测频率等内容,从而验证了监控量测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兰新二线某黄土大断面隧道为研究依据分析仰拱及二次衬砌的空间效应。首先简要概述了双侧壁导坑法工法操作原理、适用范围、施工工序、优缺点。后根据监控量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仰拱及二次衬砌的有效支撑范围,拱顶沉降速率随仰拱及二衬距离的变化规律,大断面黄土隧道水平收敛的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兰新二线某黄土大断面隧道为研究依据分析仰拱及二次衬砌的空间效应。首先简要概述了双侧壁导坑法工法操作原理、适用范围、施工工序、优缺点。后根据监控量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仰拱及二次衬砌的有效支撑范围,拱顶沉降速率随仰拱及二衬距离的变化规律,大断面黄土隧道水平收敛的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隧道工程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施工监测和信息反馈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提高,必定会推动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量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是发挥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作用的关键,不进行数据处理或不具备数据处理、应用能力是当前隧道施工变形和受力状态监测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及时、快速地获取各类信息,如何综合分析信息以及如何快速地把监测信息反馈给有关方,如何使信息得到切实有效的应用,是目前隧道施工和监测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先进的远程监测理论,对东马各庄隧道某段进了实时监测,解决了一般监测中出现的监测距离短,监测条件有限等缺点。为隧道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南LN高速公路某段设置一ST隧道,其为分离式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利用激光断面仪结合高精密水准仪对ST隧道断面围岩变形进行多次量测,以此为基础,探讨灰色系统理论中GM(1,1)模型和V模型对于围岩后期变形预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V模型预测是可行的,可用于指导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对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的量测,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CD法和CRD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且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由对比分析结果后得知,CD法和CRD法施工后各项指标均远远小于规范允许的极限值,可见,所选择的CD法施工是比较可靠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深埋、长大山岭隧道建设日渐增多,隧道穿越地层的复杂程度加剧、建设难度加大,软弱围岩隧道的稳定性和支护方法已成为工程施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软弱围岩的地质特征及工程特性、软弱围岩破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分析重点研究了围岩与初期支护的相互作用应力,初期支护变形随时间发展的规律。以典型断面为例,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隧道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绘制收敛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与监控量测数据实际研究分析对比,找出围岩变形及稳定规律,确定二衬施做时机。  相似文献   

8.
以砼表面应变计监测喷射砼表面应变为手段,对某隧道开展初支应力、二衬应力监测,获得各监测点的应力时间曲线图。通过对砼表面裂缝采用高强度粘结剂加固,其围岩拱顶压应力值降为原二衬应力值的40%,表面再铺以碳纤维加固,拱顶压应力再降25%,监测分析可得支护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应力场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铁路隧道的软弱围岩管棚超前支护与监控量测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尤其侧重分析超前支护的详细施工技术,文中深入分析了超前支护中的管棚、超前锚杆、小导管超前注浆、深孔注浆等施工技术,并阐述了监控量测技术在铁路隧道的施工工程中的应用,仅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砼表面应变计监测喷射砼表面应变为手段,对某隧道开展初支应力、二衬应力监测,获得各监测点的应力时间曲线图。通过对砼表面裂缝采用高强度粘结剂加固,其围岩拱顶压应力值降为原二衬应力值的40%,表面再铺以碳纤维加固,拱顶压应力再降25%,监测分析可得支护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应力场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