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采自云南省5个地州12个县市的马铃薯晚疫病标本上分离纯化出152个分离物 ,按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多少每地选取代表性菌株41个 ,供作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和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表 ,确定其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4种类型 ,为0号、3号、4号和3,4号小种 ,其中3号小种占所测菌株的39.02% ,分布在丽江等8个县市;0号小种占31.70% ,分布在昭通等8个县市;3,4号小种占21.95% ,分布在昆明等3个县市;4号小种占9.75% ,分布在昆明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种类以及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分布,为宁夏有针对性地选育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和含有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8年-2019年从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海原县采集得到的13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和生理小种存在多样性,采集地交配型有A1、A2、SF(自育型)3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0%、63.8%、6.2%;生理小种有8种类型,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44.62%,是宁夏马铃薯主栽区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在各测试地均有分布;次优势小种为3.4.10和1.2.3.5.6.7.8.11,发生频率分别为12.31%和10.77%。宁夏不同种植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组成复杂,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但西吉县、原州区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生产中要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挖掘培育抗病水平高的新品种,综合防控马铃薯...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9个区县的20份番茄晚疫病样上分离纯化出15个菌株。利用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Va.700、L3708和LA1033作为鉴别寄主,确定其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天津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3种类型,即T0、T1、T1,2其中T0小种占所测菌株的6.67%,分布在北部新菜区;T1小种占60.00%,各个区县均有分布;T1,2小种占33.33%,主要分布在近郊的老菜区。  相似文献   

4.
 从云南省陆良县、建水县和南涧县采集2000年秋播的马铃薯晚疫病标本,分离获得124个致病疫霉菌株,连同1999~2000年分离自昆明、曲靖等地的春播马铃薯晚疫病的10个菌株共134个,采用常规技术对这些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抗药性及生理小种的研究。交配型测定结果为:陆良县的18个菌株中有3个为A2交配型,其余15个菌株为A1交配型,建水县和南涧县的106个菌株及昆明、曲靖1999~2000年的10个菌株都是A1交配型。测定了83个菌株对瑞毒霉(metalaxyl)和烯酰吗啉(dimethomorph)的抗药性,结果有12.0%的菌株对瑞毒霉表现抗性,16.9%表现中抗,71.1%表现敏感,其中陆良、昆明和曲靖的抗瑞毒霉菌株的比例大于建水和南涧的抗药性菌株的比例;所测定的83个菌株都对烯酰吗啉表现敏感。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晚疫病菌为3.4、0、3和4生理小种,分别占鉴定菌株总数的48.0%、32.5%、15.6%和3.9%。但南涧仅发现3.4和0小种,而昆明有0、3、3.4和4小种,陆良有0、3和3.4小种,可见昆明和陆良地区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比南涧地区的生理小种的组成更趋多样。  相似文献   

5.
利用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含有单显性抗性基因的11个鉴别寄主,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方法对2007—2008年采自甘肃和内蒙古地区的共91个致病疫霉马铃薯分离物的致病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来自甘肃的65株菌中共有28个致病型,有3株可以克服11个抗性基因;总共有超过一半的菌株对抗性基因R7、R9、R11有毒性,而能克服抗性基因R1、R2、R8的菌株数最少。在来自内蒙古的26株菌中,共检测到24个致病型,有2株菌能克服11个抗性基因,共有84.6%的菌株可以对含有抗性基因R7的植株表现出毒性,而R1、R2、R8被克服比例最低。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地区可优先考虑在菌株采集地种植和选育含有R1,R2和R8这3个抗性基因的马铃薯品种。  相似文献   

6.
林凌伟  董国 《江西植保》2000,23(4):97-102
1996年至1998年,对分离来自浙中沿海台州各市县所获得176个单孢菌株,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出7群22个稻瘟病生理小种。其中中B和中D群是台州稻区2个主要的优势小种群,总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3.98%和23.86%,它们中的中D1、中B13、中B15和中B1这四个小种在我地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分别高达20.45%、14.20%、14.20%和10.80%,且对多数栽种水稻致病,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7.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7个鉴别寄主划分的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这对如何合理筛选代表菌株应用于新品种(组合)的抗性鉴定造成一定困难。作者从广东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或主要抗源中筛选出4个能较好区分菌株致病性差异的品种(抗源)作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辅助鉴别寄主。 1 材料与方法每年在广东不同生态稻区的主栽品种上收集穗颈瘟标样,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均按全国统一方法进行。供试水稻品种或资源为广东省的主栽品种以及各育种部门提供的新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7.8.9.10.11,霞浦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1.2.3.4.5.6.7.8.10。供试菌株均至少含有6个毒性基因。mtDNA单倍型共检测出3种类型,其中55个菌株(龙海市22株、福安市8株、霞浦县25株)为Ⅰa型,占57.29%,32个菌株(龙海市2株、福安市25株、霞浦县5株)为Ⅱa型,占33.33%,9个菌株(福安市7株、霞浦县2株)为Ⅱb型,占9.37%。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日趋复杂。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省13个寄主品种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病菌复杂基因型群体增多,生理小种和交配型都趋于复杂化;A1交配型仍然是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鉴定生理小种的186个菌株中,共鉴定出100个生理小种类型,优势小种为1.2.3.4.5.6.7.8.9.10.11,占22.1%。品种F44-2、F45-1、PB36、昆引18、F18-1、昆引10和F29-2上都存在优势小种1.2.3.4.5.6.7.8.9.10.11,在各品种中分别占42.1%、31.6%、25.0%、21.1%、61.5%、27.3%和20.0%。滇薯6号、大理7号和克97G10-4的小种类型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品种同一植株上分离菌的小种类型也不相同。在交配型测定过程中,还发现品种F29-2上有2个A2交配型菌株,占这个品种的25.0%,占所测定菌株的1.9%,其小种类型分别为1.2.3.5.6.7.8.9.10.11和2.3.4.6.7.9.10。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对1998~2000年间采自云南省13个县、23个地点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菌落形态、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生长速度和产孢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自云南13个县、23个地点的共157个菌株全部为A1交配型,表明云南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为主,同时,被测的代表菌株在生长速度和产孢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一地区的晚疫病菌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此外,结果还显示,晚疫病菌菌株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与其菌落形态和交配型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组成直接关系到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本研究以2007年黑龙江省干旱为契机,对2004-2010年采自黑龙江省的晚疫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82个晚疫病菌菌株中共鉴定出91个生理小种类型,2004-2006年的优势小种为3.4.6.7.8.9.10.11,2007-2009年的优势小种为3.4.7.11,2010年的优势小种为1.3.4.7.8.10.11。2007年生理小种的复杂程度为历年最低,并影响了2008年与2009年的生理小种组成,2010年的生理小种复杂程度则出现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2.
青海马铃薯晚疫病菌线粒体DNA单倍型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青海地区晚疫病菌单倍型分布情况,本研究对青海不同地区采自2006~2007年的70个晚疫病菌材料的线粒体单倍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4.3%的菌株为Ⅱa型,5.7%的菌株为Ⅱb型,其中Ⅱb型均分离自番茄。这说明青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Ⅱa型,线粒体单倍型不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2003~2005年,从云南省德宏州新兴冬作马铃薯主产区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病样中分离纯化到86株致病疫霉菌,对其代表性菌株的表型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交配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测定的62个菌株都属于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毒性基因鉴定、监测及生理小种组成分析显示:德宏州存在所有已知可鉴定的毒性基因,而且生理小种组成非常复杂;所测定的66个菌株可区分出36个生理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种为1,2,3,4,5,6,7,8,9,10,11,占被测菌株的18.18%,在主产区潞西县和盈江县均有分布。对60个菌株的甲霜灵抗性测定结果表明:56.67%的菌株表现为敏感,25.00%的菌株中抗,18.33%的菌株对甲霜灵有抗性。本文对此实验研究结果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09年黑龙江和吉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表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2009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表型特征,本研究对所采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抗性及生理小种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被测黑龙江(46株)和吉林(48株)两省的菌株均为 A1 交配型.黑龙江省被测菌株甲霜灵高抗、敏感菌株各占50%;吉林省被测菌株中高抗、敏感菌株分别占70.8%、29.2%;两省均未发现中抗菌株.其中采自吉林敦化菌株均为高抗菌株,采自吉林榆树的菌株均为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感比例地区间差异明显.在被测33个黑龙江菌株中发现24个生理小种,而吉林49个菌株中发现19个生理小种,其中9个生理小种两省共有.另外,两省被测菌株中还发现了18株“超级毒力小种”.因此,建议加强种薯监测,防止 A2交配型传入;在生产上使用甲霜灵类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该以菌株的抗性监测数据为依据;进一步加强生理小种监测,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 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抗病性情况,明确不同菌株的寄生适合度,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用4个马铃薯品种对采自宁夏南部山区的5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株进行了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的测定和寄生适合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克新18号’对供试的晚疫病菌分离株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其次为‘中薯3号’和‘克新1号’,‘费乌瑞它’的抗病性最差;来源于固原原州区的分离株(GL2和GL7)寄生适合度较高,来源于泾源县的分离株(JZ)寄生适合度较弱。采自宁夏不同地区的晚疫病菌分离株对同一马铃薯品种的寄生适合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晚疫病菌株在不同马铃薯品种上的寄生适合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表明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株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in tuber blight attack between potato cultivars and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solates were studied using whole tuber and tuber slice assays. Tuber blight incidence and severity were studied in a whole tuber assay, whilst necrosis and mycelium coverage were evaluated in a tuber slice assay. The overall defence reaction of the potato cultivars tested varied considerably. Cultivars like Kartel and Producent showed resistant reactions, whilst Bintj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starte reacted more susceptibly after inoculation with aggressive strains of P. infestans . A highly significant cultivar by year interaction was observed when tuber blight incidence was evaluated in two successive years. Differential responses were revealed by changing ranked order of cultivars after exposure to aggressive isolates of P. infestan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ltivar by isolate interactions existed for all components of tuber blight resistance studied. The quantitative nature of the observed resistance responses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governing resistance to tuber blight.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stability of tuber resista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