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长林3号、4号、18号、40号、53号、166号油茶无性系采用6种基肥造林处理,连续观测造林后第1,2和3年各无性系树高、冠幅等生长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肥处理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等营养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施用有机肥比复合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营建油茶早实丰产林的最佳品种与最适栽培密度。[方法]调查设2个示范基地,一是调查栽培品种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二是调查栽培密度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结果]在不同品种中,岑软2号的树高、地径、冠幅积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且岑软2号的产果量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从花芽分化分析,长林4号的花芽分化量显著高于长林27号,而岑软2号与长林27号、长林4号均无显著差异;从不同的栽培密度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 m的树高和冠幅积显著高于1.0 m×1.5 m、2.0 m×2.5 m栽培密度的树高和冠幅;而栽培密度为1.5 m×1.0 m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栽培密度的地径;从产果量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0 m的产果量显著高于其他的栽培密度。[结论]岑软2号品种,早期植株生长量大,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2.0 m×3.0 m;岑软3号品种,早期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1.0 m×1.5 m或1.5 m×2.0 m,第4~6年投产后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3.
为制定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分别应用逐步聚类法和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研究,经分析比较2种方法各等级苗木比例、标准与造林成效的差异,确定合理的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方法与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采用苗高、地径作为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依据是可行的;2种不同方法制定的峦大杉等级苗木比率、等级取值范围、相邻等级性状与造林成效有着明显差异;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划分的峦大杉的苗高、地径与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量均随着苗木等级升高而显著递减;应用逐步聚类法划分的峦大杉的苗高、地径与造林高生长量均随着苗木等级升高而显著递减,但在Ⅰ、Ⅱ级苗木间造林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等级苗木比率、等级取值范围、相邻等级性状差异与造林成效,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其分级标准为Ⅰ级苗H≥47.5 cm,D≥0.63 cm;Ⅱ级苗27.0 cm≤H47.5 cm,0.36 cm≤D0.63 cm;苗高、地径中的任何一项达不到等级标准,则下降苗木等级一级。  相似文献   

4.
对套种在铁观音茶园内的绿化苗木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情况及套种后茶叶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套种在铁观音茶园中的6种绿化苗木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情况良好;与绿化苗木纯林比较,地径、树高生长量略低,冠幅生长量差异则不明显;套种后,茶叶产量能够保持原有水平;通过茶园套种绿化苗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林农收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岑溪软枝油茶等优良无性系幼龄油茶进行矮化密植对比试验,对幼龄油茶生长发育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幼龄油茶矮化密植与对照组在地径、冠幅乘积方面差异不显著,抽生春梢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树高、单株结果个数、折合每667 m2产果量等则存在极显著差异。合理矮化密植对幼龄油茶实现早结、丰产和提效有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落叶松幼林复合肥施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日本落叶松幼林进行复合肥施肥试验,4年定期观测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施肥对苗木生长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要地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量;肥效具有明显的后滞现象;不同施肥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不同立地条件下木荷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好、中、差3种立地条件下,选用木荷Schima superba容器苗与裸根苗进行成活率、树高和胸径生长量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处理木荷成活率、6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差异极显著,立地条件与苗木类型间的互作效应也极显著。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6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极显著大于裸根苗造林: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活率、6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量表现为:好的立地条件〉中等的立地条件〉差的立地条件,差异达极显著:经造林成本比较。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本低14.6%。研究认为,采用容器苗造林,木荷成活率高,生长量大,造林成本低,防护效果较好.在绿化造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日本落叶松矿柱材幼林施肥5a的定期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施肥处理在施肥后3-4a对苗木当年的地径生长、树高生长和冠幅扩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施肥后第2年能显著促进地径增粗,第3年的肥效则主要表现在对冠幅生长上,施肥后第4年肥效对地径、苗高和冠幅生长都有积极影响,肥效至第5年已基本消失。各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但随着苗木的生长,对P的需求有所增加,造林第4年,施P效果突出,明显高于其它处理。NP、PK和NPK配合使用的效果,除NPK完全肥料在施肥第2年与PK、NP、K27的地径当年生长量及NP的南北冠幅当年生长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外,无明显区别。基肥与追肥之间肥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屏南县引种长林18号良种油茶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2年在福建省屏南县造林的长林18号油茶良种在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的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生长量目前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保存率达极显著差异;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均以半阳坡最高,达2.59 cm、90.8 cm;平均树高以半阳坡、阴坡较高,分别为124.8 cm、124.2 cm;平均保存率以阴坡、半阳坡较高,分别达98.2%、92.0%。不同坡位的生长量均以下坡最高,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保存率分别达2.56 cm、125.8 cm、91.6cm、98.6%。不同坡向油茶平均结实率以阳坡较高,达11.6%,半阳坡次之,阴坡较低;不同坡位油茶平均结实率以下坡较高11.4%;中坡次之,上坡较低。  相似文献   

10.
在新罗区3个不同地块选择不同的苗木类型黄花风铃木,进行不同的移栽时间进行景观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块在立春、雨水、惊蛰三个不同节气造林对袋装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影响不大;对地栽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在雨水前完成栽植,可以提高黄花风铃木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同苗木类型、不同节气造林生长情况分析表明,袋装苗不同节气造林对树高、胸径生长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冠幅生长有影响,随节气推后逐渐下降;地栽苗不同节气造林对树高、胸径、冠幅生长有影响,随节气推后逐渐下降。表明:新罗区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其生长,黄花风铃木可以作为中心城市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的花化、彩化树种;选择袋装苗,在雨水前完成造林是提高黄花风铃木造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肇庆螺岗镇引种的18个优良无性系的生长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油茶无性系的成活率、树高、冠幅面积、感病虫害情况、开花状况及树型存在差异;18个无性系的平均树高介于0.64-0.89m之间、平均冠幅面积为0.14-0.34m2,其中岑软3、长林40、赣州油1号、湘林210号成活率较高、开花较早、不易感病害适宜在螺岗镇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元江县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印度和缅甸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的连续观测,比较实生苗株高、地径、枝下高、冠幅、开花数和结实量等指标,研究多油辣木苗期生长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播种到1年生期间两种源多油辣木的株高、地径、枝下高和开花数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各个时期的生长速率略微不同。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有较大的差别,印度种源1年生实生苗的冠幅东西向、南北向分别比缅甸种源高12.5%、16.9%,结实量是缅甸种源的5倍,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油茶树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研究油茶树体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幅、树高、枝下高和骨干枝数4个油茶树体结构因子对产量有显著性影响,其中骨干枝数与油茶单株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并得到了4个树体结构因子与单株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及通径系数,说明在保证一定树高的生长条件下,增加冠幅,促进培养骨干枝数的数量,降低枝下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油茶苗期不同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元素分布情况。【方法】对150株油茶苗期的各种生长性状指标、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油茶苗期各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叶片生物量积累最高;不同苗高分级的苗木株数及其生物量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14.00~15.90 cm的苗高分级的株数和生物量百分比最高,分别为38.67%和34.19%。在油茶根、茎、叶中均以N含量最高,其次是K和Ca,Cu和B含量最低;N、Mn含量以叶片最高,P、K及Cu、Zn、Fe、B含量均以根部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K、Mg、Cu、Mn和B元素含量在根、茎、叶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油茶苗期叶片生物量积累最高,单株生物量随幼苗的生长而明显增加;不同器官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可为油茶苗期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星苹果矮化中间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1985年,在辽宁西部前所果树农场进行红星苹果矮化中间砧试验研究。中间砧有 M 系的2,4,5,6,7,9,11、16,还有丹麦道生、保加利亚18号及甜黄魁。以山定砧嫁接苗作对照。经过10年试验,对其抗寒性、抗风、嫁接亲和力、开花株率、花序座果率,平均株产、树高、树冠体积、根系生长状况及分布、各砧穗组合的丰产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各组合在前所果树农场自然条件及管理水平情况下的表现特点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抚育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 2 m × 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7.
试验于2016年引进长林油茶品系种苗,在宁化县西部紫色土水土流失区试验造林,用相同的造林及抚育技术措施,在相同地点相同气候条件、不同坡位不同坡向的林地进行造林效果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不同坡向条件下,油茶幼树的各项生长量指标、保存率无显著差异,结实率达显著差异;阴坡生长量各项指标最高,半阳坡居次,阳坡最低。在不同坡位的条件下,保存率、结实率无显著差异,油茶的生长量指标(冠幅、树高、地径平均值)达显著差异,上坡的生长量指标最低,中坡稍高,下坡最高。  相似文献   

18.
选用杉木秋播苗和春播苗进行造林效果的对比试验。在造林后的头3年内,分别测定其树高、地径、冠幅、分枝数、枝条总长和根冠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秋播苗幼林各项生长指标均比春播苗造林的幼林优势;秋播苗造林成活率也较春播苗造林提高了5%,并可提早一年郁闭,减少抚育管理经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宜提倡杉木秋播苗造林,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9.
油茶苗期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油茶苗期不同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元素分布情况。【方法】对150株油茶苗期的各种生长性状指标、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油茶苗期各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叶片生物量积累最高;不同苗高分级的苗木株数及其生物量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14.00~15.90cm的苗高分级的株数和生物量百分比最高,分别为38.67%和34.19%。在油茶根、茎、叶中均以N含量最高,其次是K和Ca,Cu和B含量最低;N、Mn含量以叶片最高,P、K及Cu、Zn、Fe、B含量均以根部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K、Mg、Cu、Mn和B元素含量在根、茎、叶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油茶苗期叶片生物量积累最高,单株生物量随幼苗的生长而明显增加;不同器官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可为油茶苗期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