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塑料污染和养殖尾水超标排放已成为全球重要问题。在同一系统中,同时研究丝状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和对微塑料的拦截效果尚未见报道。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藻类净水除杂系统,并研究其拦截微塑料和去除水体氮、磷的能力。研究使用水绵(Spirogyra)、浒苔(Enteromorpha)和刚毛藻(Cladophora)3种丝状藻在净水除杂系统中进行微塑料拦截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时间为10 d时,3种丝状藻对纤维状微塑料拦截效果最佳(水绵88.50%,浒苔79.50%,刚毛藻75.50%),对颗粒状微塑料拦截效果最差(水绵67.50%,浒苔53.00%,刚毛藻55.00%)。与其他2种藻类相比,水绵对微塑料具有更好的拦截效果,因此,使用水绵进行水体氮、磷去除实验。将单位面积的藻量分为0、2、4和6 g/dm2,在15 d的实验中,水绵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为91.88%(4 g/dm2),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为90.33%(6 g/dm2),对PO43--P去除率最高为90.38%(6 ...  相似文献   

2.
<正>一、"苔藻双杀"的特点"苔藻双杀"专门用于清理青苔、浒苔、钢丝藻,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的特点。通过阻断有害杂藻的光合作用,达到杀灭和清理养殖池塘中的青苔、丝苔、刚毛藻、水网藻、水绵、"泥皮"以及网箱、虾蟹贝体表附生的丝状藻等有害藻类。使用"苔藻双杀"后,可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池塘中青苔等有害藻类,减少池塘中藻类营养成份的消耗,使池塘中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繁殖生长,培养良好的水色,使用后水质清爽、嫩绿。  相似文献   

3.
摘要:电解锰行业较聚集的松桃河流域锰污染问题突出,但其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尚不明确。本文根据现场调研和监测,了解了松桃河主要藻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并对松桃河的水质指标、底泥和藻类的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松桃河有藻类聚集生长的区域较少,主要在部分河水流速较缓、周边有居民区的受污染河段发现了附着在河底石块上生长茂盛的水绵属(Spirogyra)和刚毛藻属(Cladophora)丝状藻群落;松桃河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锰,流经锰聚集区的河段超标情况明显,丝状藻和底泥的Mn含量均较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但两者的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丝状藻呈现出对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累积,特别是对Mn的累积能力较强,同时水绵属丝状藻和刚毛藻属丝状藻也展现出对金属元素累积能力的差异性;丝状藻中的Mn等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底泥,其次来自河流,丝状藻的锰含量比较综合的反映了河流的锰污染水平和累积情况;松桃河的活体丝状藻对Mn的富集系数达到2.6以上,显示了超强的锰富集和耐受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2017年对漳河山西段鱼类、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显示:(1)共采集到鱼类24种,优势种为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 1855)、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 (Kner, 1867)、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79;大型底栖动物44种,年平均密度为256个/m2,优势种为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 Kemp、蜉蝣科稚虫Ephemeridae、扁蜉科稚虫Heptageniidae、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Adams。(2)各采样河段鱼类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53、1.68,夏季多样性好于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两个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4、1.47,春季多样性好于夏、秋季。(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组成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组,清漳河鱼类指示物种包括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 (Sauvage et Dabry, 1874)、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浊漳河指示物种为鳑鲏属Rhodeus的鱼类;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同样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组,清漳河平均密度及物种数低于浊漳河,其昆虫纲蜻蜓目物种数多于浊漳河,而昆虫纲龙虱科、蝎蝽科、黾蝽科、鱼蛉科以及甲壳纲、腹足纲、双壳纲、寡毛纲、蛭纲的物种数少于浊漳河。底栖动物物种结构的差异受流域内营养物质输入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兴凯湖当壁镇湖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夏季对兴凯湖当壁镇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兴凯湖当壁镇湖区浮游植物共计7门41种属,绿藻、硅藻的种类为主,分别占39.0%、24.4%;数量、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92.97×104ind.L-1、2.4605mg.L-1,硅藻的数量、生物量最多(147.47×104ind.L-1、2.2818 mg.L-1)。优势种中硅藻、绿藻、蓝藻、黄藻门的种类均有,分别为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颗粒直链藻最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湖生卵囊藻(O觟cystis lacustris);小形色球藻(Chroococcus minor)以及黄丝藻(Tribonemnsp.)。调查湖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丰富(H'均值2.09,J均值0.56)。比较2001年研究结果,兴凯湖当壁镇湖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不大;硅藻、隐藻优势种的比例下降,绿藻增加,优势种中丝状藻类比例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有所上升,调查湖区鱼产潜力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1998年对云龙湖水库的水生生物进行了监测。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25属、浮游动物29属、底栖动物16属。浮游植物数量225.3×104个/L,生物量0.772mg/L,春季以硅藻为主,占67.2%,夏季以隐藻为主,占56.8%;浮游动物数量40650.4个/L,生物量3.362mg/L,春季以轮虫为主,占81.6%,夏季以原生动物为主,占67.3%;底栖动物数量683.0个/m2,生物量6.763g/m2,水栖寡毛类占59.1%,水生昆虫占29.3%。云龙湖水库为浮游植物响应型中—富营养型水体。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放养对水库水质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掌握大黑汀水库渔业资源情况,通过采样定量、计算、调查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库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的种类、生物量等信息进行了测算与统计,结果表明:浮游植物5门36种,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优势门类,席藻、舟行藻和小球藻为优势种;水生维管束植物9种,其中,挺水植物5种,浮叶植物1种,漂浮植物1种,沉水植物2种;水生动物93种,其中浮游动物38种,底栖动物27种,鱼类28种,鱼类中鲤、鲫、鳙、鲢、麦穗鱼、栉鰕虎鱼等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稀有经济鱼类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唇(Hemibarbus labeo)在沁河栖息流域水域生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水域p H值在8.12~8.74之间,离子总量在390~430 mg/L;总碱度在3.04~3.35 m Eq/L,总硬度在4.56~5.24 m Eq/L;三种形式的氮中硝态氮最高,为0.348 mg/L,氨态氮平均值0.260 mg/L,亚硝态氮最低,为0.008 mg/L,氮总量在0.223~1.129 mg/L;活性磷在0~0.009 mg/L,总磷在0.024~0.071 mg/L。调查区域浮游植物调查共检出7门46属(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18属(种),绿藻门次之,有13属(种),其余依次为蓝藻门5属(种),金藻门3属(种),裸藻门3属(种),隐藻门、甲藻门各2属(种)。底栖动物共检出3门5纲1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8种,环节动物门2种,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纲2种。大型水生植物共采集到17种。  相似文献   

10.
于2007年、2008年的7月先后2次对怒江流域西藏段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析了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17个采样断面(干流8个,支流9个)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属),隶属于25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76.0%);研究区域内干、支流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2.77 ind/m2、3 967.51 mg/m2,95.39 ind/m2、2 339.64 mg/m2;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支流,但其物种多样性(H、D、J)组成却低于支流。研究发现,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海拔高程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青苔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青苔发生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青苔池塘和无青苔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青苔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5组有青苔塘、无青苔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而有4组无青苔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青苔塘(P < 0.05)。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 ± 3.60 mg/kg,而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 ± 1.97 mg/kg,较前者低2.50 mg/kg。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 ± 10.57 mg/kg,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 ± 12.62 mg/kg,较前者低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5组中均小于0.5,而无青苔塘平均较有青苔塘高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青苔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青苔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青苔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青苔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青苔塘、无青苔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青苔繁殖体的数量。因此,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青苔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青苔防控方向。  相似文献   

12.
平原河网水中悬浮颗粒物对金鱼藻、水网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水体悬浮颗粒物对修复植物的影响规律,结果揭示了悬浮颗粒物对水生植物影响的两面性以及修复植物对颗粒物胁迫产生自由基进行清除的适应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 ersumL)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维持在256~280 U/g(鲜重),过氧化物酶活性维持在80~90 U/g(鲜重)的水平,保证了细胞膜脂质氧化的分子标志物MDA的代谢水平低于65μmol/g(鲜重)。当金鱼藻受到大于300 mg/L颗粒物的高强度胁迫时,其体内这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不仅没有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反而均呈下降趋势,致使金鱼藻体内的MDA平均值可达79μmol/g(鲜重)以上,形成了对细胞膜相对损伤率达35%以上的氧化损伤结果。在高浊度水体中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内比金鱼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水网藻更合适作为先锋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3.
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了解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生态特征并丰富该湖水生生物研究。2012年5月使用载玻片作为人工基质,采用挂片收集法对五里湖着生藻类建群模式进行为期4周的研究,同步测定水体理化指标用以分析建群过程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建群过程共鉴定出藻类5门35属51种,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类,共12属26种,占总数的51.0%;第一优势种为瞳孔舟形藻(Navicula pupula),优势度Y=0.439;群落密度变化范围为4.96~23 870.63个/mm2,平均值为(10 682.47±8 365.09)个/m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9.30×10~(-6)~7.10×10~(-2)mg/mm~2,平均值为(3.16±2.50)×10~(-2)mg/mm~2;两者的第1次峰值均出现在第11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变幅1.54~2.57、平均值2.14±0.29,均匀度指数(J)变幅0.49~1、平均值0.69±0.11,丰富度指数(D)变幅1.24~2.52、平均值1.91±0.32。多样性指数评价并结合水质分析显示,研究水域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总体为中度污染。根据藻类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发展过程也可划分为延迟期、指数生长期、成熟衰退期和再次生长期等4个阶段;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理化指标中TP、TN、SD、NH_4~+-N为群落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Fibreglass pools (3·5m diameter, 1·2m high) were evaluated as model ponds and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designed to promote either phytoplankton blooms or benthic algal mats, on production of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and water quality over 8 weeks. As production resul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rom commercial ponds in Australia and Taiwan, the pools were considered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units for assessing po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Large blooms of filamentous algae developed in four of the eight pools with benthic algae. In these, individual prawn growth (weight gain), biomass gain,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drain harvest efficiency were all lower ( P < 0·05) than in pools with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of filamentous alga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 P < 0·05) with prawn weight gain (r =−0·80) and drain harvest efficiency (r =−0·76). Differences in water quality arising from alternative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occurred but did not explain differences in prawn production indi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nds used for monoculture of P. monodon should be fertilized so as to stimulate and maintain phytoplankton blooms and to discourage blooms of filamentous algae.  相似文献   

16.
硇洲马尾藻人工育苗常见敌害生物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柽  杨彬  谢恩义 《水产养殖》2012,33(7):35-39
本文调查了硇洲马尾藻人工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生物,并初步探讨了不同物理方法和化学药剂对其敌害生物的清除效果,旨在为人工育苗栽培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发现硅藻、刚毛藻、石莼、浒苔等附生藻类对硇洲马尾藻生长影响较大,蓝子鱼、麦秆虫和藻钩虾的摄食是硇洲马尾藻幼苗海区培育的主要危害。苗帘用5%硫酸铵药浴5min可抑制刚毛藻的生长,以2%柠檬酸药浴5min、0.3%醋酸药浴3min、3%硝酸铵药浴5min等均可药杀石莼、浒苔等附生绿藻,用640mg/L敌百虫浸泡10min可杀灭藻钩虾。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不同生态养殖模式对池塘水环境及养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条件相近的两组池塘,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两种生态模式(Ⅰ组:中华鳖-吃食性鱼类鲤和草鱼模式;Ⅱ组:中华鳖-杂食性水生动物鲫和螺模式)对池塘水环境以及养殖效果的影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Ⅱ组CODMn在7、8、和9月显著低于Ⅰ组(P<0.05),NH3在6、7、8和9月显著低于Ⅰ组(P<0.05),TP在7月和8月显著低于Ⅰ组(P<0.05),TN在6、7和8月显著低于Ⅰ组(P<0.05),NO2--N在6月和7月显著低于Ⅰ组(P<0.05),Ⅱ组水环境质量较Ⅰ组好。Ⅱ组检出藻类47种,Ⅰ组34种,Ⅱ组种类显著增多(P<0.05);Ⅰ组蓝藻重量占83.18%,硅藻2.98%,隐藻2.65%,甲藻0%,Ⅱ组蓝藻58.59%,硅藻13.44%,隐藻14.00%,甲藻7.07%,Ⅱ组蓝藻明显下降,而硅藻、隐藻、甲藻明显上升(P<0.05)。6月Ⅰ组平均生物量4.18mg/L,Ⅱ组2.57mg/L,8月Ⅰ组29.04mg/L,Ⅱ组5.41mg/L,6月和8月Ⅰ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Shannon-Wiener指数H’在6月和8月均值分别为2.117和0.7467,Ⅱ组均值分别为2.5427和1.0178,Ⅱ组6月和8月H’均明显增加(P<0.05);在6月,Ⅱ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8516,Ⅰ组为1.2499,Ⅱ组较Ⅰ组上升明显(P<0.05);两组的Pielou匀度均指数J差别不大。Ⅱ组中华鳖平均产量11782.5kg/hm2,显著高于Ⅰ组11482.5kg/hm2(P<0.05)。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中华鳑鲏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洋淀野生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种群仅由Ⅰ龄鱼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021L2.714、生长良好;雌鱼的平均肥满度为1.12、雄鱼则为1.20;中华鳑鲏为杂食性鱼类;属分批产卵型鱼类;标本雌雄性比为1∶1.22;雌鱼平均绝对生殖力为93枚,平均相对生殖力为270枚/g。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博斯腾湖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发育阶段繁殖水域的生境特征,于2014年3-4月对白海子及相邻水域的水体理化因子、鱼类组成、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鲈在3月进入繁殖期,4月结束;虽然鱼类种类组成相似,但繁殖期白海子河鲈优势度明显高于相邻水域,白海子是河鲈主要繁殖水域;繁殖期水温8~17℃,繁殖盛期水温11~14℃,繁殖水深(1.4±0.2)m,DO(6.8±0.1)mg/L,pH 7.9,电导率(46.5±0.4)ms/m,矿化度(351.7±2.4)mg/L,总磷(0.02±0.00)mg/L,总氮(1.18±0.07)mg/L,氨氮(0.98±0.00)mg/L,叶绿素a(0.32±0.01)μg/L;白海子高等水生植物由臭轮藻(Chara foetida)单一群落构成,覆盖率约88.1%,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154.7 ind/m~2和8346.4 g/m~2,相邻水域则由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mus)和白睡莲(Nymphaea alba Linn)等群落构成,覆盖率约66.7%,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1.7 ind/m2和2 097.8 g/m~2。白海子采集底栖动物5种,为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 Larve)幼虫、小斑蜻(Libellula quadrimaculata)幼虫、长叶瘦蟌(Ischnura elegans)幼虫、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扁旋螺(Gyraulus comperssus),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分别为23 150 ind/m~2、76.663 g/m~2;其中,栖于底泥的底栖动物仅羽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6.0±117.2)ind/m~2、(7.478±1.320)g/m~2,附着于臭轮藻茎叶表面的底栖动物有羽摇蚊幼虫、小斑蜻幼虫、长叶瘦蟌幼虫、耳萝卜螺和扁旋螺,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 414 ind/m~2、69.185 g/m~2。相邻水域底泥及水生植物茎叶表面均未采集到底栖动物。水温、透明度及水深是影响河鲈繁殖水域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而附卵基质则是主要的生物因素;河鲈选择臭轮藻作为附卵基质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其在避害、栖息、摄食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