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输电网的无功平衡,在变电站进行集中补偿,主要目的是改善输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终端变电所的电压和补偿主变的无功损耗。这些补偿装置一般连接在变电站的10kV母线上,因此具有管理容易、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这种方案对配电网的降损起不到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电源最优化分布理论,坚持“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就地补偿为主”的原则,我局制定出适应我县实际情况的无功优化补偿方案.补偿方式分为变电站集中补偿,10kV线路分散补偿月户变压器随器补偿用户动力就地补偿.  相似文献   

3.
1 35/10kV变电站集中补偿 变电站集中补偿在配电网中多以35 kV变电站为主,通常在10 kV母线并联电力电容器组实现变电站无功集中补偿.该种方式主要是补偿主变压器的空载无功损耗,适当考虑线路的漏补无功功率,可有效改善输电线路的功率因数.  相似文献   

4.
无功优化补偿的最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损率和力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网的供电效益和供电质量,同时也标志着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本人通过几年来的具体工作实践,经过反复调查、分析、测算,总结出一套适合农网的无功优化补偿方案供同行参考。 无功优化补偿方案包括全网及各级无功缺额的调查、分析、测算、全网无功补偿方式的确定;分级补偿及随机、随器、随线、低压集中及变电站集中补偿容量的确定。 1、无功缺额的测算:对全网变电站、高压配电线及各类用电设备的自然力率及无功补偿情况,全面调查、统计分析、测算出各级无功缺额容量。 2、无功补偿方式的确定:按照“合理布局、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把全网无功补偿分为两级五种方式,即低压和高压两级;低压级分为:随机、随器、低压集中自动补偿三种补偿方式;高压级分为:随线、变电站集中补偿两种补偿方式;低压补偿以随机、随器补偿为主,低压集中补偿为辅。随机、随器补偿对大用户以补偿空载无功为主,对于小用户(100KVA以下)以补偿负载无功为主。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网35 kV变电站10 kV侧集中无功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原有固定补偿设备上增加调压和控制装置,改造成动态无功补偿的方案,提高无功补偿设备科学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6.
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阐述当前变电站在无功优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变电站无功优化补偿容量的确定原理,提出实现变电站无功补偿的最优控制方案和控制流程,以期为变电站无功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阐述当前变电站在无功优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变电站无功优化补偿容量的确定原理,提出实现变电站无功补偿的最优控制方案和控制流程,以期为变电站无功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0 kV线路自动无功补偿是配电系统无功功率就地补偿的一种方式,介于变电站高压集中补偿和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分散补偿之间的一种效果显著的补偿方式。与变电站高压集中无功补偿相比,10 kV线路自动无功补偿属于分散就地补偿,安装在线路的重负荷区,无功电流的有效路径最短,无功电流在线路上的有功损耗最低,电压损失最小。与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分散无功补偿相比,投入设备数量少,无功补偿的投资小,补偿电容器的利用率高,降损效果明显。1补偿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网损,提高电力系统输电效率和运行的经济性,是电力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功率因素和无功电源两方面,介绍农村配电线路无功补偿的原理,总结3种无功补偿方法即配电变压器低压补偿、变电站集中补偿和线路无功补偿的优缺点,以期为提高电力系统的输电效率和运行经济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电压管理提高电压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发展,供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地区无功补偿容量严重不足,加上部分地区无功补偿容量分布不合理,主网调压手段有限,导致电网供电电压质量差。由于地区负荷受季节性影响很大,电网集中补偿又受到限制。个别变电站,在负荷高峰时,全部无功补偿投入,仍满足不了无功负荷的需求,而在负荷低谷时,大容量的补偿电容器又不能投入。因此合理确定无功补偿分布及补偿容量,以及加强无功电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对地区无功现状的分析,并对电网无功分布及补偿容量进行了理论计算,提出适合地区电网无功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一级补偿是随机补偿,在电动机处安装电容器,达到电动机无功回路最小化,基本不吸收电网的无功,功率因数达到0.80以上;二级补偿是集中补偿,在有条件的配电变压器配电盘上安装自动补偿控制器,使低压无功达到就地补偿;三级补偿是10kV线路补偿,由于配电变压器也要吸收无功,而且又分散。因此在10kV线路上安装10kV电力电容器。分两组补偿随季节变化按无功潮流分别投切;四级补偿是变电站补偿,它是最后一道无功防线,是三级补偿不到位的无功负荷和零散无功负荷,在变电站必须补偿完毕,使本县不吸收电网无功.  相似文献   

12.
无功过补偿和欠补偿都会造成损耗的增加.如何较合理地把无功电流限制到最低限度呢?我们认为:在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同时,应侧重于分散补偿和随器补偿,这样,才能达到最佳补偿效果.1 随器补偿和分散补偿比集中补偿优越1.1 变电站集中补偿:能补偿主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及变电站进线侧输入电线路的无功功率损耗,但不能降低配电网络的电能损耗.由于网络负荷的变化,功率因数也随之变化,过补偿和电压升高现象会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请问什么是无功补偿 ?(内蒙古张健 )张健同志:无功补偿是无功补偿电源的简称,指为满足电力网和荷端电压水平及经济运行的要求,必须在电力网内和负荷端设置无功电源,如电容器、调相机等。无功补偿的配置应采取基本上就地平衡、分级补偿和便于调整电压的原则。在接近负荷端分散补偿,可减少无功功率的输送,从而降低损耗,减少压降,有较好的经济效果;集中安装在变电站内,则便于控制操作,有利调整电压。变电站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容量,一般是以在高峰负荷时,其主变压器的功率因数达到一定数值 (如 35~ 110kV变电站达到 0.9~0.95)来考虑的,其值根据计算确定。不同变电站,视需要和可能,可安装调相机、并联电抗器、自动分组投切的电容器组或静止无功补偿器等无功补偿设备。有的送电线路也采用中间 (串联 )电容补偿。  相似文献   

14.
降低网损,提高电力系统输电效率和运行的经济性,是电力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功率因素和无功电源两方面,介绍农村配电线路无功补偿的原理,总结3种无功补偿方法即配电变压器低压补偿、变电站集中补偿和线路无功补偿的优缺点,以期为提高电力系统的输电效率和运行经济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就地补偿的原则,变电站补偿应以补偿本身的无功损耗为主。但由于各个变电站所担负的调相、调压任务不同,因此还要结合网内无功潮流的分布以及配电线路、用户的无功补偿容量进行无功补偿配置,以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然而随着电网的发展而引起的无功潮流的变化以及用户无功补偿水平的提高,变电站的无功补偿容量也要相应地随之进行调整。因此,在  相似文献   

16.
35~110 kV变电站的容性无功补偿装置以补偿变压器无功损耗为主,并适当兼顾负荷侧的无功补偿.容性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按主变压器容量的10%~30%配置,并满足35~110 kV主变压器最大负荷时,其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的要求.现以山东省成武县供电公司110 kV东城变电站增设无功补偿电容器为例进行探讨.根据有关要求,从不同考虑点计算得出不同的容量要求,求其最大值作为变电站无功补偿容量的判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和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必须增强电网本身的电压无功自动调控能力.依据无功补偿原则,对变电站变压器的电容补偿形式进行了探讨.结合当前变电站变压器无功优化的现状,通过采用新型的调节判据补偿变压器无功损耗,达到无功倒送、提高功率因数,降损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输、变、配电网以及用电设备中,要让整个系统的电气设备达到最佳的出力(效率)、最低的损耗,必须分层分级、随时随地进行无功补偿,把无功电流降低到最小。补偿方式可分为变电站集中自动跟踪补偿、线路自动补偿及就地自动补偿3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县的配电网中,35 kV变电站全部安装了10kV母线集中补偿装置,变电站10 kV母线电压合格率在99%以上,平均功率因数达0.98.10 kV线路在城乡电网改造中都投入了电容补偿装置,电压合格率在98%以上,功率因数在0.95以上.但在农村低压电网中,一些综合配电变压器随器补偿容量不足,且有一些动力负荷在线路末端,随器补偿作用很小,对提高用户端功率因数作用不大;另一方面农村低压用电户无功补偿意识差,一些低压动力用户没有安装随机无功补偿装置,造成低压线路线损高、电压合格率低、功率因数低,有些台区低压线路线损率高达14%~16%,功率因数最低在0.5左右,所以对农村低压线路实施无功补偿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DWK型户外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电站集中补偿和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分散补偿存在的不足,提出在高压配电线路中采用柱上无功自动补偿装置。该装置将一次和二次元件集成于户外箱体内,采用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策略,以电压无功平面内的七区图作为电容器投切判据,有效避免了投切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