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蔗染色体遗传行为,为其野生种质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甘蔗属种间、甘蔗属与近缘属杂交后代染色体的遗传方式以及原位杂交(GISH)技术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oligo-FISH)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结果]甘蔗染色体遗传方式能影响甘蔗育种效率;GISH技术是染色体鉴定的有效工具;ol...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该技术与其它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些新技术,如: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基因组原位杂交、原位PCR技术等。综述了这些技术在甘蔗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甘蔗高产栽培技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应用认识,不断加强病虫害防治水平,从而进一步保证甘蔗高产。本文基于笔者自身有效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研究能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以确保甘蔗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对甘蔗生产质量、生产水平提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基于此,结合马岭镇甘蔗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的前提下,提升马岭镇甘蔗的生产量和技术水平。在实现机械化生产与推广的过程中,需要从生产设备与应用、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通过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进一步提升马岭镇甘蔗的生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蔬菜作物的RNA原位杂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原位杂交技术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基因时空表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拟南芥和玉米上应用广泛,但在蔬菜作物上应用很少,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结合拟南芥、玉米上的RNA原位杂交技术和自己的试验经验,以黄瓜为例,对蔬菜作物RNA原位杂交技术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其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甘蔗种植过程中,只有全面并且深入地研究其实际种植问题,不断改进其各种种植培育技术,才能使养殖户具备更高的种植水平,进而增加种植效益。本文分析了甘蔗种植的典型问题,同时就双高栽培技术的改进应用进行了具体介绍,希望能够为我国甘蔗种植提供参考以及借鉴,使甘蔗种植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甘蔗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柳  李杨瑞  李小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490-3492
从甘蔗脱毒技术、甘蔗组织培养防止褐变、甘蔗组织培养基的优化、甘蔗组织培养在遗传工程和抗性选育上的应用及生物反应器在甘蔗组织培养上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甘蔗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甘蔗在砍伐方式上逐渐采用快锄低砍技术,使甘蔗得到快速增产的功效。笔者分析甘蔗快锄低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甘蔗快锄低砍技术的农田情况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发现甘蔗快锄低砍技术作为一项甘蔗砍收实用技术,在增加甘蔗年产量和提高甘蔗糖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置N 472.5 kg/hm2(N1)、N 236.3 kg/hm2 (N2)两个施氮水平和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压青、甘蔗/绿豆间作压青三种种植模式,研究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减量施氮对甘蔗生长及产量没有影响,相反,氮肥减量处理甘蔗平均产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增产13590 kg/hm2 。氮肥减量可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氮肥减量处理平均蔗糖分含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提高1.02个百分点。甘蔗间作绿豆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增产10.27 %,而甘蔗间作大豆压青对甘蔗生长有一定影响,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甘蔗减产1.45 %。甘蔗间作豆科绿肥压青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积累,间作绿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89个百分点,间作大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59个百分点。综合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甘蔗蔗糖分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本研究以甘蔗/绿豆-N2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2.
海南地处热带边沿,光照、温度和雨水条件都非常适合糖蔗的生长。近几年海南每年的糖蔗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7.0万hm2左右,总产量约为400万t,总产糖量约为37.5万t。通过对海南省糖蔗种植区域的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现有糖蔗生产的模式、糖蔗收割方式以及糖蔗的压榨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海南糖蔗生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海南省目前糖蔗生产的现状,提出海南糖蔗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深入剖析了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甘蔗的区域分布、产量和甘蔗糖业发展现状等,并对广东甘蔗 收购价格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出了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甘蔗收获机螺旋扶蔗器与甘蔗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建立输送段与甘蔗摩擦模型,结合甘蔗扶起试验,获得甘蔗在扶起过程中不跌落的条件。结果表明:无叶甘蔗的摩擦系数比有叶甘蔗小,甘蔗在扶起过程中跌落2~3次,扶起时间为6.5 s;有蔗叶甘蔗在扶起过程中很少跌落,扶起时间为4.5 s,螺旋扶蔗器对有叶蔗的扶起效果比无叶蔗的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瓜类与宿根甘蔗不同的套作模式对瓜类、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为瓜类合理套作甘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桂蜜2号薄皮甜瓜、丰成2号蜜本南瓜与桂糖21号宿根蔗进行套种,研究适合的瓜类与宿根甘蔗套种模式。结果:甘蔗行距为1.1m的常规行距套种甜瓜,甘蔗的产量最高,为5470.39kg/667m2,甘蔗蔗糖、锤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等甘蔗品质指标最优分别为11.84%、14.72、86.14%和14.15%,同时提高甜瓜的品质。甘蔗常规行距套种瓜类的产量品质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瓜类产量品质要高,套种在1.1m常规行距的南瓜和甜瓜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产量分别高13.10%、18.14%,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分别高14.59%、19.24%,南瓜的维生素C含量高24.54%和1.08%,β—胡萝卜素含量则高7.5%。与新植蔗套种瓜类有相同的趋势。建议生产上采用1.1m的常规行距种植甘蔗与甜瓜套种。  相似文献   

16.
蔗区降雨分布与甘蔗需水及加肥灌溉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甘蔗种植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进行田间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台糖22”,种植密度45000芽段/hm^2。各生长阶段降雨观测在田间试验旁进行,试验地养分测定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79-11481
甘蔗机械收获是实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甘蔗收获机械化的现状,提出了在重点开展甘蔗联合收获机研发的同时,应注重甘蔗分段收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蔗区降雨分布与甘蔗需水及加肥灌溉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季节性干旱对我国甘蔗生产影响较大。在甘蔗种植区进行甘蔗需水量及加肥灌溉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降雨的时空分布在春季和秋冬季不能满足甘蔗生长对水分的需要,以甘蔗生长的物候期计,出苗期降雨仅能满足甘蔗需水的74.4%,分蘖期降雨仅能满足甘蔗需水的68.6%,而秋季干旱少雨,成熟期降雨也仅能满足甘蔗需水的35.7%,秋旱已限制甘蔗产量;加肥灌溉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甘蔗产量,并且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甘蔗的株高、茎粗、公顷有效茎数、单茎重及蔗糖分均有所提高,与习惯施肥方式增施钾肥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但加肥灌溉条件下施钾量不宜超过正常施钾量的30%;推广甘蔗节水灌溉技术,可实现甘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近40年广西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甘蔗引种利用效率及推动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统计1982—2020年广西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分析引进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育种利用、育成后代的应用及研究利用情况,总结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1982—202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共1044份(包括花穗238份),其中1993年以来引进甘蔗种质资源751份(包括花穗26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配置了杂交组合2771个,进入区试且亲本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的品系有43个;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成的58个桂糖系列甘蔗品种中有40个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其中美国CP系列亲本占37.9%,我国台湾ROC系列亲本占34.5%,美国CP系列和我国台湾ROC系列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甘蔗育种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在抗病育种及分子育种方面也逐步开展研究。但目前广西甘蔗引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引进甘蔗种质在适应性上普遍存在较大问题;(2)引进别国或地区优良甘蔗种质的同时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病虫害,给甘蔗产业的安全生产增加风险。(3)引进的种质资源未能在国内育种单位间充分共享。【建议】应加强优异甘蔗种质资源的引进;规范甘蔗引种程序,严格遵守引种检疫规程;重视引进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共享利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适宜的蔗豆间作复合群体,促进蔗豆生长、获得蔗豆丰产、增加农民收入,为蔗豆间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甘蔗行距,副因素为大豆行数,调查了蔗豆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SAS统计分析,研究蔗豆间作复合群体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宜的蔗豆间作复合群体不仅提高了蔗豆产量,还提高了甘蔗田间锤度,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当甘蔗行距1.2 m、行间间作2行大豆时,甘蔗产量和田间锤度最高,分别为110.13 t/hm2和19.94,蔗豆间作复合群体综合效益最高为34 190.4元/hm2。[结论]甘蔗行距1.2 m、行间间作2行大豆间作复合群体在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综合效益方面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