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为掌握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在玉米种植上的田间作业效果,研究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种植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定陶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在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安排了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种植玉米对比示范试验. 一、示范地点与时间 (一)示范时间:2021年6月至2021年9月. (二)示范地点与面积:A点为马...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指在玉米播种时,使用玉米播种施肥机,通过设置适宜的种子和肥料间距,安全有效地将种子和缓控释肥一次性播入土壤的技术。该技术可一次进地完成开沟、深施缓控释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工序。一、山东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推广情况自2012年起,省财政连续两年对缓控释肥"种  相似文献   

3.
<正>为全面掌握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在全县的推广使用情况,近期,高青县农机部门抽调专业人员,通过座谈、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高青县地处黄河下流的鲁北平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耕地面积63.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年种植玉米60万亩。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作为一项新的播种技术,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全县玉米"种肥同播"精量  相似文献   

4.
章丘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承担了山东省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在利用播种施肥机进行播种时,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合理确定缓控释肥种类与施肥量,预先调整好播种机的排种器和排肥器之间的距离,用以保证作物种子与肥料之间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一起施下去的一项新型农业技术。项目建设研究基地1.33hm2,主要对常规种肥  相似文献   

5.
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章丘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承担了山东省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在利用播种施肥机进行播种时,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合理确定缓控释肥种类与施肥量,预先调整好播种机的排种器和排肥器之间的距离,用以保证作物种子与肥料之间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一起施下去的一项新型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日前,高青县召开会议,按照年初确定的通过大力发展农耕服务业,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年内玉米"种肥同播"面积要达到30万亩的目标,对全县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各镇及有关部门领导,全县19家缓控释肥一级代理商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高青县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实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指利用具备施肥功能的玉米播种机,将玉米种子和缓控释肥垂直间隔一定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同时施入土壤的机械化技术,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化肥在农业投入成本构成中占60%,施肥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瓶颈。夏津县2012年和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35.5万亩和45万亩,但是作业中普遍存在机械化施肥率和肥料利用率偏低的现象。为实现玉米高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促进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全面推广,夏津县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点开展工作,聘请农机、农技相关专家做好肥料、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能否丰产丰收,已可以看出个八九不离十。去年秋天笔者在高青县田间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齐整整的,根扎得深,秸秆粗壮,叶子黑黝黝的。"高城镇大王村村民王笛一脸喜悦地介绍说,"这就是‘种肥同播’带来的变化!"据高青县农机部门介绍,去年,全县60万亩玉米全部应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直播技术,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农业专家结合近年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将玉米种子和缓控释肥按有效距离同时播入田间的一种操作模式,既提高了施肥精准度,又省时省力、增产增收、高质高效,真正达到了"良种+良肥+良法"的配套,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状,大大提高施肥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在鄄城县农机部门大力推广下,玉米免耕种肥同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就近几年的玉米免耕种肥同播技术推广工作,鄄城县农机局组织人员进  相似文献   

11.
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将种子和缓控释肥按有效距离同时播入田间的一种操作模式,优化了良种、良肥、良机技术的结合,是打破传统播种和施肥方式的一大进步。这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状,减少环境污染,更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德州市临邑、武城、齐河等县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密切配合,推广实施了玉米三位施肥宽行密植播种机械化技术,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该项技术的实施也成就了德州市"玉米粮王"孙丰忠。三位一体施肥播种"三位一体施肥"就是把种肥和种子两边的控释肥用同一台机器同时播下去,即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播种、施一行种肥、施两行基肥的作业。"三位一体"施肥宽行密植是该技术的核心,使用的是"三位施肥玉米宽行播种机"。该播种机是单粒播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就是利用玉米种肥播种机将玉米种子和化肥同时播入田间的一种操作模式。该技术可以不用间苗,后期不用追肥,省工省力省时,节约良种、提高肥效、增加产量。但种肥同播作为一项新的播种技术,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目前在新泰市已经有了试验田,羊流镇河东村就是一个试点,从2011年开始推广试验,已取得了显著的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华北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中,因玉米秸秆覆盖量大,机具播种过程中易产生堵塞,导致播种质量差、苗弱拥挤等问题,结合当地农艺要求及种肥同播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小麦复式作业机具,可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及镇压等多项作业。该机具中的种肥开沟装置采用宽播幅(12cm)分散式粒播,扩大了小麦的种植幅宽及单株营养面积,促进了小麦植株根系发达,苗体健壮;种肥同沟垂直分施可实现小麦种肥同播,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平均播种深度为3.8cm,种深合格率为92.5%,采用种肥垂直分施方式,平均施肥深度为12.3cm,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4.7%,种肥深度满足种肥同播农艺要求。该机具在播种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堵塞,通过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是扶风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年种植玉米35万亩左右,年产13万吨。玉米种肥同播机械化施肥是指在玉米播种的生产环节,利用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将种子与肥料一起施下去的一项新型农业技术,且机械作业水平达到85%~90%以上。一、发展现状1.玉米机械化施肥的发展进程从2012年开始扶风县引进玉米机械化施肥,五年来机械化施肥从无到有,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6.
正6月5日,高青县希峰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闫希峰正带领着社员在田镇街道办马家村进行麦收作业。"今年‘三夏’生产真轻松,前面是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后面是拖拉机带着免耕贴茬‘种肥同播’机播种玉米,现在的机械化程度真是想都不敢想!过去收割小麦,全家人上阵也要四五天,累得疲惫不堪。"该村村民闫希春说,"现在,给希峰农机合作社打个电话,从收割、秸秆还田、玉米播种到灌溉全是机械化‘一条龙’作业。"今年"三夏",高青县38家农机专业  相似文献   

17.
国内种肥施肥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之一。为此,介绍了国内施肥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包括排肥器的种类及穴施肥排肥器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种肥施肥机械装备发展概况;指出了目前种肥施肥机械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施肥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认为变量施肥技术及穴施肥技术等是未来种肥机械化施肥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玉米在机械化播种施肥作业过程中存在土壤扰动大、施肥量大,易造成前期烧种和后期脱肥等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十字槽开沟器,主要参数为:立刀和横刀的入土角20°,立刀的入土隙角8°,斜切角70°,横刀宽度100mm,长度80mm,后倾角20°,种、肥管向两侧弯曲半径28mm,并制作试验样机进行了室内土槽试验。试验表明:玉米播种深度、种肥深度、种子与种肥间距及种子与基肥间距平均为44、43、52、102mm,变异系数13%,播种、施肥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好。所设计的十字槽开沟器一次开沟可实现种子、种肥双侧分施及种肥、基肥的分层施放,减少了开沟器作业过程中的土壤扰动,能够满足玉米播种施肥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9.
缓控释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缓控释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其对玉米植株生育性状、产量、作物肥料农学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释肥能明显改善玉米生育性状;比当地常规施肥增产36.2 kg/667m~2,增产率4.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农学表观利用率增加2.7。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带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在机插秧同时进行缓控释肥不同施量侧深施肥作业试验。以当地水稻生长期总施氮量为基准,设计3个缓控释肥施用标准,与常规施肥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时进行侧深施肥作业,利用缓控释肥周期性释放特点,可满足水稻在生产关键节点的肥料需求,产量与常规施肥方式无明显差异,比常规方式减少施肥作业次数、节省人工、减弱劳动强度,具有可行性及地区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