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书法 《中国蜂业》2012,(1X):65-65
<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囊状幼虫病是常见且对蜜蜂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由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引起。1971年我国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先后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主要分布区,其指名亚种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是东方蜜蜂主要亚种,栖息在中国的东方蜜蜂统称为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由于大量引进西方蜜蜂,加上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试验材料,通过笼养的方法饲养刚出房的中华蜜蜂,并饲喂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vitamin C,VC),检测其对中华蜜蜂死亡率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Acc-SOD1)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C添加剂量的升高,中华蜜蜂的死亡率显著下降(P<0.05),Acc-SOD1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利用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为重庆市酉阳县油茶种植林实施授粉。分别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中华蜜蜂强制授粉组、地熊蜂强制授粉组、中华蜜蜂+地熊蜂强制授粉组及中华蜜蜂+地熊蜂自由式授粉组。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平均座果率仅2.9%,与各处理组间差异极显著。处理组的平均座果率为18.5%~28.7%,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引入蜜蜂授粉能够显著提升油茶座果率。  相似文献   

5.
蜜蜂在分类学上属昆虫纲膜翅目蜜蜂总科。世界目前广泛饲养的主要有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中华蜜蜂(或称东方蜜蜂)(Apis cerana)两大类。目前全世界已知蜜蜂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阿坝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优秀的地方蜂种资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其中心分布区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6,(11):30-32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是我国本土当家蜂种,长期以来由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引入、种间竞争以及饲养管理等问题导致中蜂数量骤减、种性退化。因此,中蜂保护已成为我国养蜂业的重要任务。目前,中蜂的保种机构有国家级保护区、国家级保种场、国家级遗传资源基因库,省级保护区、省级保种场;保种方式主要有原产地保种(保护区和保种场)和基因库保种(蜜蜂活体、精液、胚胎、全基因组等)。保种场的保种技术主要涉及闭锁繁育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基因库保种的核心技术是雄蜂精液的低温冷藏技术。此外,保种场核心群的来源、规模、隔离半径、保种档案的建立及保管等都有规范的要求。本文就中蜂的保种方案、保种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以为各地中蜂保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蜜蜂营养杂交的潜在规律,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Fabricius,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Spinola,简称意蜂)进行营养杂交,测量其营养杂交后代工蜂的初生重,结果表明,营养杂交中蜂第1代工蜂初生重(99.58±5.70)mg比中蜂亲本对照组工蜂初生重(89.5±4.3)mg增加10.08 mg,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营养杂交意蜂第1代工蜂初生重(109.19±6.22)mg比意蜂亲本对照组工蜂初生重(134.8±8.7)mg减小了25.61 mg,两者差异也是极显著(P<0.01)。但营养杂交各代工蜂初生重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海南中蜂(Apis cerana hainana)具有可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蜜期长,适应性强,抗巢虫能力强,消耗饲料少及温驯性中等优点[1,3]。它是海南独有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是以热带雨林为主的森林群落及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普里莫尔斯基(Primorsky),属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位于北纬43°~48°,冬季气温通常在零下40℃,东方蜜蜂(Apis cerana)是本地蜂种,蜂螨原始寄主是东方蜜蜂,在当地早已存在.19世纪末,乌克兰移民从欧洲引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经过近百年的繁衍而来俄罗斯蜜蜂.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自噬相关基因Atg12(autophagy-related 12 gene)在中华蜜蜂(中蜂)、意大利蜜蜂(意蜂)中的表达差异,为探讨中蜂抗螨分子机理提供参考。参照GenBank中东方蜜蜂Atg12基因序列(登录号:XM_017048509.1)设计引物,扩增中、意蜂头部组织Atg12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原核表达及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结构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中、意蜂头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扩增出大小为450 bp的目的片段,并表达出大小约42 ku重组蛋白;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在Atg12基因进化过程中,中蜂(Apis cerana cerana)、意蜂(Apis mellifera)、大蜜蜂(Apis dorsata)和小蜜蜂(Apis florea)亲缘关系较近;重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中共含有6个多肽结合位点、6个β-折叠和4个α-螺旋,分子质量约为16.13 ku,等电点为6.7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tg12基因在中蜂头部组织中表达极显著高于意蜂(P<0.01)。本试验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Atg12基因在中蜂抗螨上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蜂资源概况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又叫中华蜜蜂.属于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一个亚种(Butt-Ree Enderl 1906).长期以来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况.廿世纪初期,西方蜜蜂和话框饲养技术输入我国,才开始对中蜂进行科学饲养.解放之后,科学饲养中蜂的技术有很大发展,并大力推  相似文献   

12.
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对胡蜂(Vespa velutina)巢口捕食有着不同的防御行为。反之亦然,不同的防御行为对胡蜂捕食的防御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了现有用于观测蜜蜂防御胡蜂行为的3种方法。结果发现利用三维系统观测蜜蜂防御行为,能够更精确地测定胡蜂攻击与蜜蜂攻击的极限距离,并可确定胡蜂攻击范围和蜜蜂防御范围,为开发智能防御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谈中蜂病虫害防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与西方蜜蜂相比,具有诸多显著的优点.基于这些优点,中蜂产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养殖中蜂群数量明显增加.以浙江省为例,2015年可统计的饲养中蜂群只有约10万群,但至2019年,饲养中蜂群数量已经快速增加至40多万群,蜂群数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4.
蜂胶(Propolis)是蜜蜂从植物的芽苞、树皮或茎干伤口上采集来的粘性分泌物——树脂与部分蜂蜡、花粉等的混合物。只有西方蜂种才采集蜂胶。主要蜂种有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灰色高加索蜜蜂(Apis melliferacauasica Gorb)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认识到蜂胶,记载在与木乃伊同期保存下来的有关医学、化学和艺术的古文中。但直到进入20世纪,蜂胶的作用才引起科学家、医学界和养蜂界的重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蜂业》2017,(4):20-22
新烟碱类杀虫剂(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虫剂。此类杀虫剂通过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释放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阻碍昆虫神经传导,影响昆虫正常生理行为,最终导致昆虫麻痹死亡~([1])。本文通过测定吡虫啉与噻虫胺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24 h内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2]),评估此类杀虫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致死毒性。并通过统计经过亚致死剂量(sub-lethal dose)处理的中华蜜蜂,经过2 h、24 h和48 h后的伸吻反应率,从而进一步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中华蜜蜂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囊状幼虫病在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L.)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中的传播都非常广泛。此病在新病区初爆发时,皆损失巨大。国外饲养的,大都是西方蜜蜂,美国葛纳尤欧(T.A.Gochnauer)曾  相似文献   

17.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分布广泛,在极其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地理生态宗,是我国的一大资源昆虫。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需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是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主要分布区,中华蜜蜂A.c.cerana F.是我国主要亚种。蜜蜂的品种虽具有人工品种的某些特性,但却保存着自然物种的主要特性:即自由在自然界中取食及交配,参与种间的自然竞争,依然充当生态体系中的角色。由于人为因素和近缘物种的引进,使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受到严重危害,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中华蜜蜂越冬阶段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索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越冬阶段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需要量.根据中华蜜蜂天然饲料--蜂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设计试验饲料(维生素中剂量组、维生素高剂量组、矿物质中剂量组、矿物质高剂量组、维生素中剂量+矿物质高剂量组、维生素高剂量+矿物质中剂量组),测定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中华蜜蜂越冬阶段蜂群群势削减率和越冬饲料消耗量2个指标的影响,并以糖水和蜂蜜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中华蜜蜂越冬阶段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量.结果表明:在越冬阶段,除了使用天然蜂蜜作为越冬饲料外,也可以在中华蜜蜂常规饲料--糖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满足蜜蜂越冬的部分营养需求,复合维生素的最佳添加剂量应低于0.08 mg/kg,复合矿物质的最佳添加剂量应在0.95~1.89 mg/kg.  相似文献   

20.
蜜蜂因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科学研究领域,蜜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更加速了其作为模式生物的进程。实验室人工饲养蜜蜂幼虫技术体系的建立,是蜜蜂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有关蜜蜂幼虫人工饲养的研究多见于西方蜜蜂,东方蜜蜂生活环境和营养需求与西方蜜蜂有所不同,实验室人工饲养东方蜜蜂幼虫的难度较大,不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人工饲养幼虫培育出的东方蜜蜂成蜂形态特征的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建立东方蜜蜂幼虫的人工饲养技术体系,且对进行东方蜜蜂幼虫营养需要、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1~2日龄幼虫为实验材料,在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用人工饲料进行饲养,直至化蛹羽化,对羽化后的蜜蜂进行体重及形态特征测定,并将其与自然羽化的蜜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中华蜜蜂幼虫可以正常发育、羽化为成蜂,其存活率和羽化率分别是55.56%和40.63%;主成分分析、区辨分析、聚类分析表明,人工饲养与自然羽化的工蜂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但人工饲养的中蜂幼虫羽化后的工蜂体重显著低于自然羽化的工蜂。本文阐明了人工饲养中华蜜蜂幼虫的基本条件,为东方蜜蜂幼虫人工饲养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