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养密度对猪群健康和猪舍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猪业集约化、工厂化的发展,为了方便管理和降低成本,实际生产中常常扩大饲养密度,导致猪生存空间和食物等不足,诱发猪心理和行为方式等的改变。此外,高饲养密度加大了猪舍内环境负担,使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增多,增加了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发生的概率,严重影响着猪群的健康并制约猪生长性能的发挥。本文就饲养密度对猪群健康和猪舍环境的影响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德慧 《养猪》2005,(5):21-22
1为猪群创造舒适舍内环境的重要性 目前猪病流行严重,表现为多发、混感、难防难控,其中以繁殖障碍、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危害尤为严重.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和冬季半封闭猪舍环境条件对生长猪饮水量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10±7)日龄“杜×长×大”生长猪,在夏、冬2个季节,测定并统计分析河北省承德地区某试验猪舍内外环境温湿度、猪总饮水量、浪费水量和生产性能的异同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季和冬季猪饮用水日平均温度分别为(21.65±0.09)℃和(10.05±0.72)℃,舍内0.5 m平均温度分别为(23.41±0.19)℃和(10.13±0.33)℃,舍内0.5 m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2.11±1.70)%和(63.32±1.60)%;舍内1.0和1.5 m平均温湿度与舍内0.5 m接近,变化幅度均在2℃或6%;试验期间夏季和冬季舍外平均温度分别为22.4和-7.9℃。2)夏季试验期,每头猪的平均总耗水量约为冬季的5倍。3)夏季和冬季猪的平均日真实饮水量分别为(22.72±0.83) L和(3.64±0.08) L。其中,冬季猪的平均日真实饮水量与舍内0.5和1.5 m温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舍内1.0 m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猪的平均日真实饮...  相似文献   

4.
雏鸡脱温转群是生长环境、生长阶段的转移,应使雏鸡逐步适应。转群脱温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将舍内温度逐步降至与舍外温度基本相同,然后,不关闭门窗,让舍内环境逐步接近舍外气候条件。 (2)避免在气候条件恶劣或鸡群健康状态有变化时转群脱温。 (3)转群后3天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预防剂量的抗菌药物。 (4)饲料要逐步改变,从雏鸡料到小鸡料要逐步过渡,以让鸡群适应7天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5.
阎宏  蒋发斌 《家畜生态》2000,21(3):31-35
本文在对封闭式猪舍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气流等温热状况及光照进行观测的基础上,结合肥育猪的生产性能和发病及死亡状况,对该猪舍的温热环境、保温隔热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猪舍各季节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均高于舍外。尤其是冬季舍内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比舍外高20.4℃和24.8℃。在冬季比较明显地改善了畜舍的温度环境。是一种较好的猪舍形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冬季相对湿度过高、夏季舍内温度过高、通风不足,致使冬、夏季水平较低且发病率较高,需从畜舍的保温隔热设计和管理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6.
养猪生产环境是控制猪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方面,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群的高密度饲养、使得猪病特剐是呼吸道疾病的控制难度加大.如果控制不当,将给猪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猪群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含量以及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等;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和一氧化碳是影响猪生产性能和造成疾病的主要有害气体:硫化氨和一氧化碳甚至可以直接追成猪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猪群疫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而猪舍是病原微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存在于养猪生产的各个角落,如空地、舍内、空气等,因此如何防治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传播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传播即不给其提供繁殖场所、传播途径,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降低猪生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
猪舍靠外围护结构不同程度地与外界隔绝,形成不同于舍外的舍内小气候,使猪群免受酷暑严寒和风吹日晒的影响。外围护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猪舍的小气候状况。为猪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猪舍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生猪养殖环境测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代生猪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养殖场舍内环境污染对猪生长不利的问题,阐明了猪舍内温湿度、有害气体(CO、CO2、H2S、NH3)、粉尘和气流速度等环境因子对生猪健康生长的影响,及各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综述了国内外猪舍环境测控技术的现状,并分析了生猪养殖舍内环境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工程化、工厂化和自动化发展提供参考,推进生猪健康福利养殖。  相似文献   

10.
抗热应激中草药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及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200头“杜×长×大”三元杂肉猪研究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对育肥猪的生产性能与肉质的作用效果。试验按中草药添加水平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猪),即对照组、0.5%组、1.0%组、1.5%组。整个试验期,栏舍内平均温度为32.51±2.11℃、平均湿度为63.54±2.68%。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添加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不仅显著改善了育肥猪生产性能(P〈0.05),其中1.5%组最佳,同时也显著改善了育肥猪的胴体品质与肉质(P〈0.05)。可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可以缓解环境对育肥猪的不利影响,改善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猪群呼吸道感染以混合感染为主,其病原与支原体病、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猪流感、猪瘟、伪狂犬等病毒密切相关,细菌性病原主要包括链球菌、肺炎球菌、支原体等,发病后对猪群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猪场效益降低,是猪场预防的主要症候群。1控制环境、科学饲养1.1改善硬件设施,控制环境因素从猪场选址和猪舍设计着手,猪场应尽量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位置。设计猪舍时,舍内高度和舍间距离要合理,从而保证舍内空气能自由流通。同时,在舍内也应安装适宜参数的换气设备、抽湿系统等,保证舍内有害气体以及  相似文献   

12.
采用χ2检验方法对猪"高热病"发病情况与可能的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猪场发病与猪场场址、场内布局、设施设备等因子无明显相关性(P〉0.05);哺乳仔猪群和保育猪群发病率与猪场的环境控制、生物安全、疫苗接种、营养保健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育肥猪群与生物安全和疫苗接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环境控制呈显著负相关(0.05  相似文献   

13.
北京鸭肥育期精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肉鸭肥育期的饲养密度与饲养环境 在肉鸭肥育期(6~7周龄),肉鸭的体重将迅速增加。肉鸭舍内适宜饲养密度应从5.5只/牛方米减少到4.0只/平方米,室外运动场适宜密度为3.5只/平方米。肉鸭应分群饲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规划设计猪场和建设具有良好舍内环境条件的猪舍,采取各项成熟的工程技术措施.按照各自所需环境条件为生猪提供良好的舍内环境是提高猪群生产力和预防疫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当前已成为畜牧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猪舍以其外围护结构形成不同于舍外的舍内小气候,使猪群免受酷暑严寒和风吹日晒的影响。外同护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猪舍的小气候状况。为猪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组织有效的通风换气,采光照明和供水排水,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供暖、降温、通风、光照、空气处理等设备,给猪创造一个符合其生理要求和行为习性的适宜环境。  相似文献   

16.
猪舍靠外围护结构不同程度地与外界隔绝,形成不同于舍外的舍内小气候,使猪群免受酷暑严寒和风吹日晒的影响。外围护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猪舍的小气候状况。为猪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组织有效的通风换气,采光照明和供水排水,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供暖、降温、通风、光照、空气处理等设备,给猪创造一个符合其生理要求和行为习性的适宜环境。  相似文献   

17.
家禽环境监控一般是指对禽舍内饲养的小环境进行监控。禽舍内环境状况是影响家禽健康与生产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与家禽生产相关的养殖品种、饲料、疫病、生长环境和管理等诸多因素中,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约占20%~30%。在现代化家禽生产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封闭式、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舍内环境的控制尤为关键。实施科学的环境控制,使禽群始终处于一个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是禽群健康发育、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目前,家禽生长环境自动控制技术较为成熟,合理的调控是依靠相关传感器对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自动感知、检测和分析处理。影响家禽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空气中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光照以及噪音等,  相似文献   

18.
猪舍以其外围护结构形成不同于舍外的舍内小气候,使猪群免受酷暑严寒和风吹日晒的影响.外围护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猪舍的小气候状况.为猪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组织有效的通风换气,采光照明和供水排水,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供暖、降温、通风、光照、空气处理等设备,给猪创造一个符合其生理要求和行为习性的适宜环境.  相似文献   

19.
猪群疫病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所造成的,而猪舍又是病原微生物理想的栖息地,可以说病原微生物存在于养猪生产的各个角落,如场地、水中、空气中、舍内等。因此,如何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传播是猪群保健措施的关键。良好的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和传播.从而能显著降低猪只生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为猪群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一)适宜的环境环境是培育高产蛋鸡群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没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就培育不出健康高产的鸡群。环境控制主要涉及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方面。1.适宜的温度。控制适宜的温度重点在育雏期,进雏前一定要调温与试温,舍内温度比适宜的温度高出1-1.5℃。因为雏鸡运到育雏舍后首先是需要休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