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蚕母蛾产卵时间对产卵数量、蚕卵质量和蚕卵孵化整齐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母蛾产卵规律则是蚕种保护及蚕种人工孵化的重要依据。为了给蚕种繁育中母蛾投蛾、收蛾、蚕种保护和蚕种人工孵化处理等提供时间依据,对云南省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两广二号、菁松×皓月和云蚕7×云蚕8等3对品种的12个原原种母蛾产卵情况进行了研究。羽化成熟的蚕蛾按照品种规定形式交配4 h后拆对,母蛾投蛾后1~11 h内每小时调查产卵量,以11h内的产卵量为100%,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原原种母蛾在各个时间段的产卵量存在差异,但是产卵主要集中在投蛾后6 h内,而产卵高峰主要分布在第2~4时间段,第6~10时间段产卵量依次有所减少,而到第11时间段产卵量均有所回升。在调查的12个原原种中,云蚕7A产卵速度最快,投蛾后1 h达到产卵高峰,2 h内产卵量超过总产卵量的50%,4 h超过80%;云蚕8B产卵速度最慢,产卵高峰期为第8时间段,7 h总产卵量超过50%,9 h超过80%。生产上可根据各品种的产卵规律及产卵时间确定投蛾、收蛾以及蚕种保护和蚕种人工孵化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调查目的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产卵蛾,产卵量少,遗腹卵多,不受精卵多等问题,严重影响蚕种的质量和产量。据有关调查资料,这与原蚕饲育,蛹期保护有密切关系。但是,除此之外,蛾期的技术处理关系如何呢?本试验设计,是针对生产中的存在问题,以本省现行二化种作材料,从发蛾以  相似文献   

3.
催产素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中国系统种夏芳为材料,用医用催产素对雌蛹、母蛾进行喷雾法和雌蛹瞬时浸渍法处理。调查了母蛾产卵速度、产卵数、产出卵率及不受精卵率,探讨了催产素对母蛾产卵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催产素处理雌蛹或母蛾对产出卵率有降低的趋势,对不受精卵率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产卵速度。  相似文献   

4.
汤庆坤  韦伟 《广西蚕业》2004,41(1):29-31
从种茧中选出与该品种特性不符的不良茧及发育不良蛾单独制种,与正常蛾所制蚕种对比,结果表明: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毒率明显高于正常蛾所制蚕种的毒率;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合格卵圈率明显小于正常蛾所制蚕种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不受精卵圈率、不产卵蛾圈率、卵量不足蛾圈率均大于正常蛾所制蚕种,因此,种茧选择和母蛾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蚕种毒率和提高蚕种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家蚕(Bombyx mori L.)不受精卵是蚕种繁育上一直存在并受关注的问题,不受精卵发生的多少,直接影响蚕种的产量和质量。关于高温对家蚕不受精卵发生的研究,须贝、胜野研究了家蚕蛹期高温保护对雄性不育的影响,陈革研究了高温对家蚕蛹期生殖细胞与产卵质量的影响,林金明、欧阳永文分别研究了高温对家蚕蛾粘液腺和雄性附腺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以新九和芙蓉两蚕品种为材料,在前蛹期高温(32℃)处理不同天数,调查不受精卵发生情况和精子活力,以了解新九和芙蓉两品种前蛹期接触高温对其所产卵受精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蚕制种不受精卵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不受精卵是农村原蚕制种中一直存在并受关注的问题,不受精卵发生的多少,直接影响蚕种的产量、质量和蚕农的经济收益。不受精卵的产生,既有蚕品种本身遗传因素与蚕蛾的生理病理原因,还与饲育期别、桑叶质量、蛹期保护、产卵环境以及制种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受精卵的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控制与减少不受精卵发生的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产卵环境湿度大,母蛾被蛾尿沾湿则两广二号反交种的不受精卵率增高;母蛾干燥,产卵环境干燥,则不受精卵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产卵环境湿度大,母蛾被蛾尿沾湿,则“两广二号”反交种的不受精卵率增高;母蛾干燥,产卵环境干燥,则不受精卵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诱导三眠种与普通种的饲养对比试验浙江省蚕种公司金爱娟,张庆芳,叶秀珍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陆雪芳用生理活性物质—金鹿三眠素诱导原蚕三眠化制造三眠蚕种,可增强原蚕体质,减少不产卵、少产卵蛾、不受精卵和残存卵,提高公斤茧和担“桑制种量,提高蚕种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桂蚕N2在繁育过程中,中系原种存在不良卵较多的问题,使蚕种折净率低,蚕种产量、质量受影响。为了探明所配雄蛾对产卵性能的影响,设计两个中系亲本分别与不同品种雄蛾交配的试验,调查各处理所产蚕种的无效卵圈、产卵量和不良卵率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C9C与不同品种的雄蛾交配,对无效卵圈数影响不显著,对单蛾产卵量和良卵率的影响显著;NC99R与不同品种的雄蛾交配,对无效卵圈影响不显著,对单蛾产卵量影响显著,但对良卵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家蚕不受精卵发生的几个生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蚕品种的不受精卵率与熟蚕血液蛋白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 -0 690 3 )。前蛹期 3 2℃高温处理对家蚕蛹血液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不受精卵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 ,表现为随高温时间的延长 ,不受精卵增加 ,蛹血液蛋白含量减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 ,不受精卵率与蛹血液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家蚕卵形突变sm-n(new small egg)为家蚕小卵突变的新类型,与前人研究报道的几种家蚕小卵突变sm、sm-2、sm-3、emi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征为:同一母蛾产卵分离出正常型卵和小卵两种,其中小卵大小不一,为不受精卵,而正常型卵孵化与生长均正常。解剖母蛾观察卵巢管,大小卵粒在每根卵巢管里随机排列,个体间出现小卵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分布在20%~90%之间),但总体上小卵比正常卵多,且在越往卵巢管的后端小卵的比例越大,小卵的排列不规则;交配产卵后,初步统计发现小卵百分率越大,则遗腹卵有越多的倾向。同时在解剖过程中发现此小卵系统和无卵突变系统(sm~n)的母蛾卵巢管有增多现象,每个卵巢发生4~6条,每蛾共8~12条卵巢管。用正常系统C108与新小卵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新小卵为隐性遗传基因支配,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云蚕7、云蚕8为试验材料,调查在不同温度下雌雄蛾的不同交配时间对雌蛾产卵数和卵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温度24~25℃,交配时间是4 h左右时,雌蛾的产卵量最多,良卵率最高。在其它温度下,交配时间少于3 h或超过5 h都影响雌蛾产卵数和卵质。  相似文献   

15.
质量检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硬件建设是开展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的先决条件;质量体系的建立是规范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的基础;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坚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做好制种过程中母蛾检查的抽样和技术处理及管理工作,是微粒子病防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张金祥  高建华  陈世良 《北方蚕业》2010,31(2):20-22,29
以原蚕品种云7、云8和荆桑、湖桑32号为试验材料,调查分析不同用桑量与蚕种产量及质量的关系。认为克蚁用桑量掌握在63~81kg比较适当,过多过少给桑都不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和饲养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柞蚕成虫最佳交配时长,进行了单因素(时长)随机区组试验。发现成虫交配时长少于12h,第一日产出卵率、第二日产出卵率和不受精卵率在同一时长段内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交配时长等于或大于12h,对不受精卵率、第一日产出卵率和第二日产出卵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浙江蚕种业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建国以来浙江省蚕种行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蚕种产销管理办法、蚕种品牌、蚕种价格、蚕种场经营机制与体制以及蚕种标准、法规、行业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果。提出浙江蚕种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深化改革,确立蚕种场的企业地位、开展有序竞争、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蚕种产销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