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淮北沭阳地区小麦群体光能利用状况。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为70.4千卡/厘米~2,约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0%。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光能利用率依次为高产田>过旺田>一般大田。高产小麦经济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0.46%,生物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1.13%。小麦一生中光能利用率高峰期出现在孕穗至灌浆阶段。此阶段LAI为7时,生物产量日增重最大。文中还对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小麦株型结构分析法与消光系数分布的基因型间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拟定了快速而无需破坏样本的“株型结构分析法”及其计算机程序。调查了小麦冠层结构与消光系数(K值)分布在21个基因型间和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对该方法所作的验证表明:采用该法调查结果和分层切片法与Ross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此法是可靠的。冠层结构与K值垂直分布在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基因型不同密度之间仅达显著程度。K值是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广义遗传力为76.9%。总K值对籽粒产量影响不大。由于长江下游地区辐射条件较差,高产群体表现出冠层重心较高,K值分布呈上层大、中层小的特点。说明该地区选育的品种上部叶水平角宜小(倾斜至水平),中部叶宜直立。讨论中提出了以株型结构分析法对K值分布作选样和培育高产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小麦光敏不育系皖901S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9015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发现并育成的一个新型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该材料在合肥地区(N31°51°)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全不育,在长日温暖条件下表现正常可育。在小麦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内,其育性转换过程随光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光周期对育性的影响远大于温度的影响。与其他类型雄性不育材料比较,皖901S通过长日条件下自交更易保持,且短日条件下育性表现稳定,雄性败育彻底,并能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皖901S的两系杂种F1代优势明显,它的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各设1个典型观测点,进行田间栽培,对比分析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潜力,以期为豫中和豫北两地区冬春性小麦品种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主要生育时期,豫北地区小麦旗叶的SPAD值高于豫中地区(冬性品种除外);同一品种在豫中地区的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高于豫北地区,开花期两地区冬性品种(济麦20)最大,弱春性品种最小,不同冬春性类型间差异显著;两地区各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总体上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Pn下降较Gs更加剧烈,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豫中和豫北地区小麦总光能利用率以弱冬性品种最高,两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20.67%和22.76%,光温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40.72%和43.31%。  相似文献   

5.
对与小麦产量相关的几个性状进行了探讨。认为选育灌浆初期株型较为紧凑、叶片直立,随灌浆进行叶片夹角逐渐增大,灌浆后期株型较为松散、叶片趋向水平,株型叶型具有动态变化的品种,易获得高产稳产;现代品种改良需要在一定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注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协同提高;单茎粒数叶比和单茎粒重叶比、单位面积粒数与群体产量有着很好的正相关;孕穗早期到开花期长短和绿叶面积持续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南京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比分析了南京地区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小麦比中高海拔地区小麦对UV—B辐射增强敏感,南京地区UV—B辐射增强抑制小麦生长、减小LAI,抑制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抑制株高,抑制生殖生长时期LAI和干物质累积,增加营养生长时期LAI和干物质累积,使经济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减少。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对其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氮处理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曲线,子粒鲜重和干重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呈增加趋势;子粒体积随灌浆进程推进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不同追氮时期对矮抗58子粒灌浆特性的效应不同,以起身期追氮子粒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浆速率表现最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山西晋中地区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互作对强筋小麦CA0547灌浆过程中千粒质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阐明晚播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采取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取样与室内分析,探索了晚播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互作强筋小麦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可以采用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来模拟,分别呈现S型和V型变化曲线;蛋白质含量于花后18 d降至最低;随着灌浆时间的持续推进,清蛋白的含量逐渐减少,球蛋白始终保持最低,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的是适播适量(A2B2),但播种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明显小于播种时期。强筋小麦最大粒质量、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以及起始生长势均以早播少量(A1B1)、适播适量(A2B2)、晚播多量(A3B3)最高,灌浆持续期、产量则随播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月8日达到最高。晋中地区强筋小麦晚播条件下遵循早播少量、适播适量、晚播多量规律,最晚于10月8日播种、播量为225 kg/hm~2时可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正> 宿县地区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60—70%,小麦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35—50%,居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我区小麦的生态条件,对小麦品种的演变情况进行认真回顾,深化对当前生产应用品种特点的认识,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同时努力培育和应用新品种,是发展我区小麦生产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宿县地区小麦生态条件和小麦生态型淮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冬麦气候区.地处黄淮海平原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为海拔15—16米之间的广阔平原,只有东北部有少数低山残丘.年平均温度14—15℃,1月平均温度为0.7—-1.3℃,最冷极端气温平均在-13℃左右,极端最低温度-24.3℃,这样的低温只是十几年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新麦26为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有关籽粒灌浆参数,探讨氮肥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追施时期处理下,强筋小麦籽粒千粒重呈"S"形增长;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以及灌浆进程的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长短等灌浆参数随氮肥追施时期的变化而有差异;孕穗期是较适宜的氮肥追施时期,可以保证在灌浆后期有充足的氮素供应,延长缓增期的灌浆持续时间,进而有利于粒重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