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氮素转化的环境和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环境角度讨论了土壤中的氮素转化过程。土壤的氮素转化不仅影响氮素的植物有效性,而且影响到水体的质量并对全球的变化特别是地球的温室效应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有机氮的转化以施用有机肥对硝酸根淋失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除草剂和氮肥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多数研究表明: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代谢活动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且除草剂的施用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生物机理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除草剂对土壤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关联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除草剂对氮转化过程影响的机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相关微生物影响机理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除草剂和氮肥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多数研究表明: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代谢活动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且除草剂的施用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生物机理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除草剂对土壤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关联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除草剂对氮转化过程影响的机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相关微生物影响机理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中氮素转化的两个重要途径,它们的研究为当前农学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样土壤呼吸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呼吸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土壤碳氮转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氧化亚氮(N2O)的持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是氮素转化的重要场所和氮循环生物化学反应库,也是N2O的重要排放源,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大气N2O含量。生物质炭是指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的情况下经热裂解制备而成的芳香类化学物质,具有多孔性、强吸附性、化学稳定性、高pH和较大阳离子交换量等特性。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并对土壤N2O排放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综述了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生态系统氮素转化与N2O排放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N2O排放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吸附和减少氮素淋滤、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氨氧化菌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反硝化菌功能基因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上述过程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生物质炭在土壤增汇减排以及缓解温室效应方面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相关技术推广进行了展望。参109  相似文献   

6.
土壤氮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土壤氮素转化是生物-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重要一环。论述了近年来有关氮素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微生物体氮方面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硝化抑制剂DMPP应用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利用化学氮肥添加硝化抑制剂可有效调控土壤氮素的转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氮肥损失对大气和水体造成的污染。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pyrazole phosphate,DMPP)是一种对植物及土壤无毒无害的高效硝化抑制剂。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国内外硝化抑制剂DMPP的研究历史与特性,通过综述DMPP对土壤硝化抑制作用的机理,全面评述了施用DMPP的环境效应和农学效应,重点阐述了影响DMPP在土壤中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归纳了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氮肥在水稻土中的迁移转化直接关系到土壤氮素的赋存形态进而影响水稻氮肥的利用率.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25℃、6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培养56 d),设置6个氮水平(0、100、200、300、400、500 mg· kg-1),研究尿素、硫酸铵在水稻土中的转化规律,明确不同施氮量下尿素和硫酸铵对水稻土壤氮素赋存形态和硝化作...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对长期氮添加和季节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长期氮沉降和季节变化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无机氮及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  方法  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亚热带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开展长期(10 a)氮添加梯度(对照:N0;低氮:N1;中氮:N2;高氮:N3)野外控制试验,通过野外原位培养方法测定氮添加对净氮矿化、硝化和淋溶的影响。  结果  ①氮添加显著提高了铵态氮(NH4 +-N)、硝态氮(NO3 ?-N) 和总无机氮质量分数,从大到小均依次为N3、N2、N1、N0,且铵态氮质量分数均高于硝态氮。②氮素转化速率随氮添加梯度而增大,高氮显著促进了氮素转化(P<0.05)。③季节显著影响氮素转化(P<0.05),净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与淋溶速率均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  结论  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与氮素转化速率,土壤pH、碳氮比(C/N)和土壤温度可能是研究区氮添加驱动氮素转化的主要因子。在杉木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中需要更多关注土壤养分和氮素转化速率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图2表3参40  相似文献   

10.
新疆盐渍化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明新疆盐渍化土壤特性与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的关系,通过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盐渍化类型和程度的新疆盐渍化土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特征。结果表明,盐渍化类型对土壤氮素矿化有重要影响。在培养过程中,碱化土壤矿质氮含量明显低于盐化土壤;在碱化土壤中,随着碱化度和pH值的升高,矿化量迅速降低;在盐化土壤中,盐化程度的增加对于土壤矿化特征影响不大,但是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矿化率明显增加。在盐渍化土壤中,碱化土壤的氮素硝化作用较盐化土壤快;无论是碱化土壤还是盐化土壤,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氮肥硝化作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碱化土壤中,氮素硝化率与pH、总盐含量、碱化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盐化土壤中,氮素硝化率与总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几种主要禾谷类作物丝核菌的鉴定及交互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细胞核快速染色鉴定及与日本生越明博士的标准丝核菌株配合测定,分离自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高染等作物纹枯病斑上的丝核菌株分属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2大类,以多核丝核菌为主。其中小麦丝核菌株为双核丝核菌的AG-B(0)融合群,玉米和水稻丝核菌株均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谷子和高梁丝核菌株分别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C融合群和AG-5融合群。大田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1989年以来粮食生产状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山西省1989年以来的粮食生产情况,诸如粮食播种面积、复种指数、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行了调研,认为山西省粮食生产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粮食生产年度之间的波动性大,二是玉米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三是小麦和谷子的面积、单位面积产量都在下降。粮食丰产下的隐忧表现为:一是细粮供不应求,二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没有提高,三是耕地尤其是水浇地减少较多,四是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出路:一是政策扶持粮食生产尤其是小麦生产,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保护耕地尤其要反思退耕还林和通道绿化政策,四是重新构建与种植结构相适应的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3.
贵南县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霜冻、干旱、冰雹等。从1961—2012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到贵南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为:春季终霜日为6月12日,秋季初霜日为8月20日;平均无霜期为68 d,无霜期总体上有延长的趋势。马铃薯和小油菜易受晚霜冻和早霜冻灾害。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总体看平均10年中5年有干旱,3年为轻旱,2年为中旱;最严重的干旱为2000年,春夏连旱;干旱总体为增加趋势,春旱为增加,夏旱为减少趋势。冰雹在1961—2012年共出现了252次,主要出现在3~10月,6月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5月次之;最大冰雹的直径为30 mm;7月和8月出现在贵南的冰雹灾害强度最大;冰雹出现次数总体趋于减少,在年内冰雹出现的初日有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火力楠心材与边材的颜色和物理力学性质,为该树种木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采用CIE Lab颜色系统表征木材的颜色参数(明度指数L*、红绿轴色品指数a*、黄蓝轴色品指数b*);按照国家标准测量木材的物理性质(密度、干缩性、湿胀性)和力学性质(顺纹抗压强度、横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硬度、冲击韧性、顺纹抗拉强度、抗劈力、握钉力)。结果表明,火力楠心材的L*a*b*均小于边材,表明心材的颜色偏向黑色的程度更大,而偏向红色和黄色的程度更小,整体颜色更加暗深;火力楠心材与边材的总色差属人视觉感觉差异“可察觉”。火力楠心材的密度小于边材,二者密度均属中等;心材的差异干缩大于边材,二者气干干缩的不均匀性均属小;心材的体积干缩系数小于边材,二者干缩性均属很小。火力楠边材的吸水增重率大于心材,表明边材的渗透性优于心材。火力楠边材的硬度、冲击韧性、抗劈力和握钉力大于心材,而其余力学指标小于心材。火力楠心材和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剪强度、端面硬度和冲击韧性,均属木材各项力学指标品质分级的中等及以上水平。火力楠心材的综合强度和综合品质系数均大于边材,二者均分别属高强度和强重比很高。  相似文献   

15.
详细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ebner)]在胚胎发育中呼吸、消化、神经、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呼吸系统由中、后胸及1~8腹节外胚层内陷而成,到发育后期,中胸气门移至前胸,后胸气门退化;前肠、后肠分别来自原口陷和原肛陷,前肠分化为食道、嗉囊和前胃,后肠分化为前后肠和直肠,中肠来自中肠前基和中肠后基两群内胚层细咆,6条马氏管的末端插入直肠后端的肠壁内形成“隐肾”;腹神经索呈梯状,口道神经系出现额神经节和嗉囊神经节两大细胞群;原始生殖细胞来自极细胞,分两团移至胚胎腹部侧背面,被中胚层细胞包裹,形成生殖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选用5个代表性的南方籼稻品种,分析其谷壳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 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和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自由基清除能力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 5个不同籼稻品种谷壳的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42.8-123.0、260.9-325.2和320.2-398.3 mg GAE/100 g DW,其结合态酚占总酚含量百分比平均为78.9%;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介于34.0-58.0、47.9-64.4和82.0-115.7 mg CE/100 g DW,其结合态黄酮占总黄酮含量的百分比平均为56.4%;稻壳中的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其中游离态酚类物质以丁香酸和香豆酸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5.09 μg•g-1 DW和31.21 μg•g-1 DW;结合态酚类物质以香豆酸含量为主,平均含量为2141.61 μg•g-1 DW。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FRAP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37.7-106.0、217.9-281.0和269.3-370.3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FRAP百分比平均为77.3%;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ABTS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26.3-85.8、67.2-111.9和93.4-155.2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ABTS百分比平均为64.8%。【结论】稻壳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稻壳总酚、总黄酮含量、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均以结合态形式为主,且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提示水稻谷壳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根据其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Ⅱ优1259’高产、适应性广,在福建省感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高感稻瘟病,在海南省抗苗瘟,轻感穗颈瘟。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7.1%,每公顷穗数为19.7%,结实率为13.5%,千粒重为7.4%。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6.3%和71.8%。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5.2%,千粒重的贡献率为4.2%。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3%,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3.1%。‘Ⅱ优1259’高产的关键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19.
棉盲蝽的寄主种类、转移规律、生态分布与寄主的适合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4~2006年,采用面上普查的方法,初步查明盐城农区绿盲蝽的寄主植物为28科100种,中黑盲蝽为29科105种。通过系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校正,明确了两种棉盲蝽在棉田内,全年有3次迁入高峰和1次迁出高峰。棉盲蝽具有强烈的趋嫩、趋绿和趋花习性,能随着寄主植物开花顺序依次转移,棉盲蝽的成虫期决定着其虫量的再分配。绿盲蝽2、3、4代和中黑盲蝽的2、3代为棉田的主害世代,其余世代则主要分布在棉田外寄主上。依照当地不同生态区的环境特点,研究了两种棉盲蝽在各生态区的寄主范围、生态分布与危害特征。并且根据两种棉盲蝽对寄主植物取食危害的差异,划分了棉盲蝽对多种寄主的适合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桂花花芽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石蜡制片法及解剖镜观察研究了桂花花芽分化过程。桂花花芽分化可分为7个时期: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形成期、花原基形成期、花萼形成期、花冠形成期, 雄蕊形成期及雌蕊形成期。桂花花芽分化开始于6月下旬,首先形成花序原基,7月初花原基出现,7月中上旬花萼原基及花冠原基出现,7月中至8月初雄蕊原基形成,7月下旬至8月中旬心皮原基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