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井帝王     
张鸣 《百姓》2008,(2):62-62
重农意味着崇本,抑商,意味着抑末,农为本,商为末。人们真正喜欢的,反倒是那些被视为"末"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宫廷饮食机构可分外廷和内廷两大系统,外廷饮食机构是国家官署的一部分,负责以国家或朝廷的名义举办的各种祭祀、宴饮的饮食;内廷饮食机构属宫内机构的一部分,主要负责皇帝御膳的制作.明代宫廷饮食具有食物原料极其广博、重视饮食养生保健、喜食时新果品肴馔、经常禁屠用斋食素、前期尚俭后期奢靡等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白瑶瑶 《农业考古》2017,(6):226-231
相比于前代,明代谷仓罐在器形装饰和丧葬内涵上都有所简化,逐渐回归"食罐"功能。谷物随葬在明墓中主要有使用谷仓罐盛放谷物、谷物单独摆放、随葬仓类明器作为象征这三种表现形式。除了谷物,有些墓葬还出土了果、蔬菜、鸡蛋等其他食物,是对谷物随葬的一种丰富与升级。明代随葬谷仓罐及谷物现象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以谷祭魂的丧葬理念。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代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明一代,承宋代社会发展之遗绪,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手工业都有了新的进步,各项文化事业仍然称盛.迨至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在手工业相对发达的东南地区孕育.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安定,为茶叶生产和采制加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茶叶种植区域的扩大,种植技术的巨大进步,采制加工工艺的重大变革,以及前代所没有的大量名茶新品的涌现,表明了明代的茶叶生产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本文拟就明代茶叶生产及其采制加工的相关问题略作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明代茶马贸易形式主要分为由官方进行的“茶马贸易”、国家宏观控制的商人合法贸易和民间暗中进行的非法走私贸易,由此川茶形成了官茶、商茶和私茶等多种外销途径.进入明代中期以后,由于陕西扩大开商中茶,使得川茶失去了陕西市场,甚至被陕西茶取而代之,川茶在茶马贸易中的主导性地位逐渐丧失.川茶的外销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在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起到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文化下移并逐渐建构新的民间文化生存,文学也随之出现了一股民间化的走向,为文化意义和生存意义上的民众留下一个真实的文化 时空。  相似文献   

7.
郝文 《农业考古》2012,(1):290-292
明朝山东的蝗灾概况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提到: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其害犹惨,过于水旱也。(1)可见水、旱、蝗三灾最为频繁,对人类影响也最为严重。《明实录》中关于灾害记载总共有132次,水灾68次,占一多半;旱灾41次,仅次于水灾;蝗灾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文书所见明代契约,其内容反映的是明代后期太行山南部地区的农村土地交易情况,是明代契约的一大新发现。太行山文书所见明代契约的格式发展较为完备,以土地买卖和典契为主,并出现了找补地价文契。当地官府对契约交易的监证并不严格,契尾均为手写版式,有部分契约对税粮过割的记载反映了当地可能存在实征底册。  相似文献   

9.
明代湖南科举整体水平下降 ,科举人才地区分布较为均衡和广泛。明初的战乱、书院的禁毁、地域的局限 ,是制约明代湖南科举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农业考古》2013,(1):142-146
明代开国之初,今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即大规模展开,洪武、建文、永乐时期,今天津地区先后设立、迁置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卫所,这些卫所均承担着军事屯田的任务.明代前期,国力强盛,军政也能有效运转,这一时期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获得了较好发展.进入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代国力的下降,军政体制的各种弊端愈演愈烈,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种种因素导致天津的军事屯田逐步废坏.深入研究明代天津军事屯田的地亩数量、屯田科则、军士境遇、发展演变等,对研究明代的农业史和军事史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式家具在用材上大部分选用的是重量适宜、材质均匀致密而且坚韧、色泽柔和纹理美观、切削面光滑、耐久性较强的散孔材。在家具结构上,根据各零部件接合部位的要求不同,设计的各种榫接合形式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且加工制作精度高,配合严密,结构强度好。这些说明明式家具在当时无论在造型上或者在用料、结构和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晚明时期由于阳明心学盛行与影响,《四书》学呈现四方面的新发展一、朱注在晚明《四书》学中的权威性明显削减;学者诠释《四书》更具自信,并勇于对朱注提出质疑与批评;二、阳明的学说论述成为许多晚明《四书》学者讲论的依据与推崇、引述的哲理典范;三、晚明《四书》学普遍出现“心学”观点的《四书》诠释;四、晚明《四书》学普遍出现“三教合一”、“三教会通”观点的《四书》诠释。晚明“心学”《四书》学中对《四书》合理诠释的思辩与探求、对道德自觉与生命实践的注重以及尝试对不同义理系统(儒、道、佛三教)进行融通的精神,这些精神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38-4139,4290
分析了京杭运河枣庄段对枣庄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正面影响包括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负面影响包括农业耕地的减少,农田水利的破坏,农业劳力的流失和农村生境的恶化等。  相似文献   

14.
明代枣税大致形成于洪武二十四年前后,其产生与统治者劝勉民众栽植枣树、恢复战后的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有明一代的枣税名目,在《明史》《大明会典》《万历会计录》等文献中有“枣子易米”和“枣株课米”两种,而在方志文献中却多达六种,但其本质均为枣地税。枣税的输纳地域,除了《大明会典》《万历会计录》等文献中所列举的河南开封府、河南府、南阳府、汝宁府、怀庆府、归德府、彰德府、卫辉府和北直隶保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下辖大部分州县,还有方志文献中所记载的山西太原府、平阳府大部分州县,山西辽州、汾州、潞州部分州县,南直隶凤阳府部分卫所,南直隶应天府、宁国府部分州县,山东青州府和福建汀州府部分县。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福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它首先表现在农业经济方面: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缓和了当时的粮食危机;同时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娜曼  蒋己兰  孙立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259-13260
分析了清代湖南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指出了清代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宜农土地的垦殖基本饱和,人口继续膨胀,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大量涌入资源丰富、荒而未辟的广大山区,从而掀起山区开发的高潮,山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人口迁移及其成因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农业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及农业开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8.
张骞使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1)葡萄在我国的栽种历史相当悠久,葡萄以及由葡萄加工酿制成的葡萄酒,自古以来就颇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散文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尊宋倾向,它与诗歌领域的宗唐倾向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当时复古文学的主流。这种倾向以经世致用为本,且主要聚焦于对欧阳修、苏轼、曾巩等人散文的推崇上。当然,尊宋倾向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与流弊。无论如何,这一倾向对后来的唐宋派及其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明前期特定的政治环境、帝王之偏好、科举取士,以及文化渊源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成了散文领域的尊宋倾向。正确把握这一倾向,有助于全面、客观体认明代文学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晚明文人传奇中节妇形象的大量出现与“有益风化”的戏曲创作传统、统治上层的提倡、思想界的颂扬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明初期传奇中节妇形象更多是囿于道德规范的伦理表达相比,晚明传奇中节妇的“贞节”具备了更多情感的内涵,由“为理守节”转化为“为情守节”。然而,女性贞节内涵“情”的注入是以强化女性贞节观为目的的。文人作家即便受到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颂情的同时不敢忘却“理”的存在,不约而同立足主流文化填充儒家女性贞节观内涵,将看似不相容的“情”与“贞”以“情教”、“情正”等理论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