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ALV-J人工感染鸡病毒血症和抗体反应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鸡后抗体反应和带毒排毒的规律,以便为制定鸡群中 ALV-J感染的预防控制和净化措施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1日龄和49日龄SPF鸡分别通过注射、口服和接触感染ALV-J,对各感染组的病毒血症、泄殖腔排毒及抗体反应进行动态检测。【结果】不同日龄感染ALV-J后的病毒血症和抗体的动态有很大差异。1日龄SPF鸡注射感染ALV-J后,自2周起开始可检出泄殖腔p27抗原和病毒血症。注射感染组有71%(5/7)鸡在26周内持续带毒排毒,其中有3只鸡在感染后45周仍带毒排毒。其中一只鸡在16周时产生一过性抗体,另两只鸡完全没有抗体。口服感染组仅11%(1/9)鸡呈持续带毒排毒,44%(4/9)鸡仅呈短暂性带毒排毒,且自第8周起即可检测到较高的抗体水平。同笼接触组既不带毒排毒,也无抗体水平,表明未发生传染。49日龄SPF鸡即使注射攻毒后,在19周内的5次检测中,p27抗原和病毒血症均为阴性。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抗体反应并维持一段时间。49日龄SPF鸡经口服和接触感染,病毒血症和泄殖腔p27均为阴性,也无抗体反应。【结论】1日龄SPF鸡感染ALV-J很容易发生免疫耐受,感染鸡持续带毒排毒而不产生抗体;49日龄SPF鸡感染后,1周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但不带毒排毒。不同接种方式对ALV-J感染的动态有很大影响,注射感染诱发的病毒血症和耐受性病毒血症显著高于口服感染。  相似文献   

2.
湖北蛋鸡群血管瘤型ALV-J血清学检测和PCR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LISA和ALV-J特异性PCR对抽检的湖北省某蛋鸡场的4只鸡冠苍白、毛囊和鸡爪出血、脚趾间和剑状软骨处长有肿瘤的海兰褐病鸡,进行J亚群禽白血病血清学检测和ALV-J前病毒核酸检测。结果4只病鸡ALV-J特异性PCR检测和泄殖腔拭子ALV-J ELISA抗原检测全部为阳性;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体,有3只鸡呈阴性,1只鸡为阳性。血清学检测和PCR检测表明,抽检病例为血管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并且鸡群中既存在先天感染或早期感染情况,也存在后天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四川省某鸡场鸡群进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筛查,并进行ALV-J病毒感染与蛋鸡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抽检1 016只鸡的血样,提取总DNA,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ALV-J,PCR产物用1%的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该鸡群的感染率为10.33%;同时,ALV-J阳性个体在大部分产蛋性能方面显著低于ALV-J阴性个体:ALV-J感染组鸡的开产日龄极显著推迟5.68d(P<0.01),开产体重显著降低103.17g(P<0.05),300日龄产蛋量极显著减低14.59%(P<0.01)。同时,ALV-J阳性个体较阴性个体各时期累计产蛋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1或P<0.05);且ALV-J感染鸡群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短,后期产蛋率快速下降。【结论】J亚群禽白血病毒ALV-J对鸡的产蛋性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感染鸡只的产蛋性能显著降低,ALV-J严重制约了禽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福建省某鸡场的蛋鸡群发生产蛋下降和部分死亡,病鸡脚趾明显呈现血管瘤特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鸡组织和血液样品进行检测,检出了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通过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国外及国内其他省份报导的ALV-J有很高的同源性,从病原分子生物学诊断角度证实福建省蛋鸡群中ALV-J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湖北部分肉种鸡群J亚群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及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间接ELISA和ALV-J特异性PCR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的两个肉种鸡场共94只淘汰肉种鸡进行J亚群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和ALV-J前病毒核酸检测.两个鸡场共检测出13份ALV-J抗体阳性血清和11份核酸阳性样品,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和14.6%,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1.3%和12.2%.血清学调查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湖北鸡群已存在J亚群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均可通过鸡胚垂直传播,且两者在鸡胚中的自然共感染已有报道,但两者经鸡胚共感染的致病性未有研究。建立 ALV-J 与 REV 垂直传播共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ALV-J 与 REV垂直传播共感染的致病作用及其对禽白血病净化检测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多病原协同净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鸡胚接种方式构建分别携带 ALV-J、REV 及两者共感染的雏鸡感染模型,通过孵化率、死亡率、体重、胎粪 ALV-p27 抗原检出率、病毒血症阳性率等指标分析 REV 与 ALV-J 在垂直传播中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ALV-J+REV 共感染组鸡胚孵化率为 65.71%,低于单感染组和空白组(CK);共感染组死亡率高于单感染组和CK。7 日龄时 CK、ALV-J 组、REV 组、ALV-J+REV 组雏鸡平均体重分别为 59.25、50.83、49.67、43.78 g,共感染加重了对雏鸡生长的抑制。ALV 血浆病毒分离结果显示,ALV-J 组、ALV-J+REV 组阳性率在各日龄均为100%,CK 均为 0%。采集肛拭子检测 ALV-p27 抗原结果显示,ALV-J+REV 组雏鸡阳性率在 1、3、7、14 日龄分别为 91.30%、94.12%、90.90% 和 100%,肛拭子的 ALV-J p27 阳性检出率低于血浆病毒分离。比较免疫器官发育指数结果显示,ALV-J 和 REV 单感染均导致雏鸡免疫器官萎缩,共感染加重免疫器官萎缩程度。免疫器官病毒载量显示,REV 与 ALV-J 共感染促进了 ALV-J 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同时 ALV-J 也促进了 REV 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结论】相对于 ALV-J 和 REV 单感染,两者共感染降低了鸡胚孵化率、增加了雏鸡死亡率、增强了对雏鸡生长的抑制作用,对诱导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的影响更加显著,且两者在共感染过程中对彼此复制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福建省蛋鸡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遗传进化关系,对来自福建省蛋鸡场发病蛋鸡中分离鉴定的3株ALV-J的gp85基因进行克隆与测序,并与国内外18株ALV-J参考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株蛋鸡分离株的gp85基因与亚群2的国内蛋鸡分离株(CL09DP02、GL09DP01和HuB09JY03)以及原型株HPRS-103的亲缘关系较近,达97.8%~99.6%,表明福建省蛋鸡ALV-J株很可能与国内部分蛋鸡ALV-J分离株有着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应用ELISA方法对分别采集自福州市周边30个蛋鸡场的597羽海兰蛋鸡、512羽罗曼蛋鸡、486羽伊莎蛋鸡和553羽特佳蛋鸡共2148羽的血样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亚群ALV-A/B和ALV-J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样品ALV-A/B抗体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特佳蛋鸡群11.39%(63/553)、罗曼蛋鸡群11.32%(58/512)、海兰蛋鸡群8.54%(51/597)和伊莎蛋鸡群7.61%(37/486);样品ALV-J抗体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特佳蛋鸡群5.24%(29/553)、罗曼蛋鸡群4.10%(21/512)、伊莎蛋鸡群3.51%(13/486)和海兰蛋鸡群3.18%(19/597);而样品ALV-A/B抗体总阳性率为9.73%(209/2148),高于ALV-J抗体总阳性率3.82%(82/2148),其中有0.70%(15/2148)的ALV-A/B和ALV-J抗体双阳性样品;蛋鸡场ALV-A/B抗体阳性率为70.00%(21/30),高于ALV-J抗体阳性率36.7%(11/30),其中有16.7%(5/30)的ALVA/B和ALV-J抗体双阳性样品.结论:福州市周边蛋鸡场不同品系和不同鸡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ALV流行,相比ALV-J,ALV-A/B流行更普遍,且存在ALV-A/B和ALV-J抗体双阳性样品,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西省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状况,利用针对禽白血病病毒(ALV)J亚群抗体和群特异性P27抗原的商品化ELISA检测试剂盒,对江西省12个种鸡企业的6个地方品种鸡进行禽白血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几个地方品种鸡ALV的感染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净化。但不同品种鸡的P27抗原的检出率与ALV-J抗体的检出率有一定差异。P27抗原阳性率最高的为JXDF4品种鸡(36.67%),其次为JXDF5、JXDF1、JXDF3、JXDF6、JXDF2品种鸡。与P27抗原检出情况类似,JXDF4、JXDF5的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5%、30%,而其他4个地方品种的鸡群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10%)。调查还显示,同一品种鸡在不同种鸡场之间的ALV-J感染率差异较大。试验结果为各种鸡场开展净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ALV)与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感染状态,同时对J亚型ALV(ALV-J)分离株的囊膜糖蛋白基因(env)和非编码区3′UTR序列进行分子变异分析,并对近十年的分离株非保守序列区段进行统计比较,探讨ALV-J分子变异趋势。【方法】取7只300日龄皖南黄肿瘤病鸡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IFA检测肝脏组织切片后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培养后的IFA以及PCR方法检测。【结果】7只皖南黄肉种鸡有6只同时感染ALV-J与REV,而且ALV-J和REV已经共感染同一个肝细胞。取2个ALV-J分离株进行env基因与非编码区3′UTR扩增与序列分析,两分离株的env全长均为1 704 bp,3′UTR全长均为400 bp,3′UTR区段rTM和E元件同发生双缺失;3′UTR-E元件与近十年国内来自白羽肉鸡的ALV-J分离株比较,基因缺失表现为共性,但3′UTR-rTM基因缺失呈现多样性;5′LTR作为保守序列较之前所有国内外毒株有11 bp缺失。【结论】研究发现,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群存在ALV-J与REV的共感染,且呈现普遍性(6/7),表明地方品种鸡高肿瘤发生率与ALV-J、REV共感染密切相关;ALV-J的基因缺失主要集中于3′UTR-E与3′UTR-rTM, 3′UTR-E元件基因缺失显示,皖南黄肉种鸡群ALV-J分离株与近十年国内来自白羽肉鸡的ALV-J分离株有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致瘤性病毒REV、ALV-J单一感染和共感染肉鸡后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用一定剂量的REV和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1日龄肉鸡,取感染后不同日龄鸡的血液和脾组织,无菌分离淋巴细胞,用3H-TdR掺入法和MTT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并对脾脏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抗体结合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分析组织病毒感染量变化。【结果】感染REV和ALV-J的肉鸡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增值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在整个感染监测期出现降低,单一感染比,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在某些阶段出现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加重;检测感染后17 d和37 d的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感染病毒的脾脏组织出现间质稀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生发层被破坏或减少,17 d较37 d出现病理变化更为明显;同时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发现脾内淋巴细胞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在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脾细胞内均检测出两种病毒,且含有病毒数量明显多于单一感染一种病毒的肉鸡。【结论】REV和ALV-J共感染后肉鸡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更为严重,这可能与两种病毒在肉鸡体内数量积聚增加、互为促进有重要关系;同时这两种病毒感染后造成T免疫细胞增殖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增殖及组织病变、产生肿瘤细胞的前提,本研究为家禽临床生产中防治REV和ALV-J感染提供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明纤维肉瘤病料中含有的ALV-J相关病毒能够诱发急性纤维肉瘤。【方法】将含ALV-J相关病毒的病料过滤液经不同部位接种1日龄817肉杂鸡;将该过滤液不同倍数稀释后接种1日龄SPF鸡和817肉杂鸡;将该过滤液接种细胞培养后的上清液接种1日龄817肉杂鸡,连续动态观测30 d。【结果】颈部皮下、胸肌、腹腔3个部位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20/20)、95.2%(20/21)、100%(20/20)。病料过滤液未经稀释接种817肉杂鸡和SPF鸡的肿瘤发生率均为100%(10/10),1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80%(8/10)和100%(10/10),10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和80%(8/10),1 000倍稀释后攻毒鸡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40%(4/10)和50%(5/10),更高倍数稀释后攻毒鸡没有肿瘤发生。接种病料的细胞培养上清也能使33.3%(2/6)的鸡只发生肉瘤。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诱发的急性肿瘤系典型的纤维肉瘤。【结论】817肉杂鸡肉瘤病料中含有ALV-J相关的急性致肿瘤病毒,不论是病料过滤液本身还是其接种DF-1细胞培养后的上清液都能在不同品种鸡复制出急性纤维肉瘤,最快在接种后7 d出现,且肿瘤发生的时间、动态和肿瘤发生率与接种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麻雀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鸡群的致病性,既有利于了解麻雀在H9N2亚型AIV传播生态链中的作用,对科学防控H9N2亚型AIV的暴发流行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3株HA基因处于不同进化分支的广西麻雀源H9N2亚型AIV进行SPF鸡致病性试验,将84羽4周龄SPF鸡随机均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3个感染组)。感染组每组以100μL稀释至106EID50/100μL的病毒液经鼻腔感染16羽SPF鸡,于病毒感染24 h后分别在各感染组放入剩余的5羽SPF鸡作为空白接触组,感染后观察鸡群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器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检测不同器官中的病毒滴度及分布情况。【结果】3株麻雀源H9N2亚型AIV在HA蛋白裂解位点处不存在多个碱性氨基酸插入现象,表现为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LPAIV)的典型分子特征;对鸡胚的半数感染量(EID50)在10-6.0/0.2 m L~10-6.8/0.2 m L,半数致死量(ELD50)在10-6.8/0.2 mL~10-7.2/0.2 mL。3株H9N2亚型AIV均可直接感染SPF鸡,且病毒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复方中药对禽流感病毒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由贯众、板蓝根、黄芪、柴胡、连翘、黄连、金银花、黄芩及甘草配制的复方中药在体内、体外对禽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急性毒性试验及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鸡胚、MDCK细胞上进行复方中草药对H5N1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在体内通过药物累计法研究复方中药在昆明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采取口服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研究复方中药对昆明鼠的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免疫器官的指数、在FAC上测量CD3+、CD4+、CD8+及TCR+的含量及采用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血清中H9亚型禽流感抗体滴度研究复方中草药的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试验研究其对H5N1禽流感病毒的治疗作用。【结果】该复方药物在鸡胚内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治疗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31.25 mg•ml-1、125 mg•ml-1及250 mg•ml-1,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治疗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31.25 mg•ml-1、15.625 mg•ml-1及62.5 mg•ml-1;在MDCK上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31.25 mg•ml-1、125 mg•ml-1,治疗浓度未测出。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治疗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15.625 mg•ml-1、31.25 mg•ml-1及31.25 mg•ml-1;其在小白鼠体内的经时过程为一室模型。其药-时方程式为:C=650.66e-4.9078t ;口服复方中药后对昆明小鼠无毒;腹腔注射复方中药后对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25.6 mg•kg-1;给药后21 d,CD3+、CD4+、CD8+及TCR+的含量分别为64.01%、27.39%、45.05%和32.19%;免疫后半个月,给药-免疫组的禽流感抗体滴度比免疫组高1.6个滴度;同群感染组中,该复方中药预防组的保护率达30%,而治疗组为20%;【结论】体外试验表明,复方中药不仅对禽流感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而且对吸附于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是吸收快、消除慢;该复方中药不仅安全、而且能增强鸡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指数。体内试验表明,该复方中药能延长鸡的平均死亡时间,预防效果强于治疗效果。总之,自行研制的复方中药具有预防、安全、延长感染鸡的存活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疆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鸡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处理的病料组织在SPF鸡胚上盲传至第3~4代后,鸡胚出现尿囊绒毛膜增厚,鸡胚卷缩变小、侏儒胚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特征性病变.将收获的病毒液进行电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病毒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分离的3株病毒均属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论]电解多维+肾肿散(中药)+阿莫西林组合的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达到80;~90;.  相似文献   

16.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ALV-J感染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LV-J在宿主细胞中复制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将血管瘤病变型ALV-J毒株HN06和骨髓瘤病变型ALV-J毒株NX0101分别感染DF-1细胞,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IFA和ELISA等方法,观察细胞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病毒RNA表达水平和病毒蛋白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HN06株和NX0101株在体外细胞中复制水平有差异。HN06株的早期感染可引起Akt转导通路的活化,病毒引起的Akt磷酸化具有病毒滴度依赖性,而且能被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所抑制,表明HN06株诱导的Akt活化是PI3K途径依赖的。LY294002可在病毒感染早期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降低受染细胞中HN06 RNA水平、囊膜蛋白水平和细胞培养物上清中的病毒粒子含量。【结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对HN06株在细胞感染早期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结果与已报道的有关细胞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NX0101株的早期感染的结论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ALV-J入侵宿主细胞和复制的精确机制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肉种鸡MDV和REV人工共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抗原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深入了解MDV与REV人工共感染肉种鸡后疾病的发生、发展状况,为二者临床复杂的混合感染提供确实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明确的诊断时间。【方法】MDV和REV强毒株人工共感染1日龄肉种鸡,定期剖检,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肿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肝、胰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心肌在感染后1周出现以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2~9周时,大部分实质器官出现以幼稚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为主的渐进性增生灶,部分增生灶中可见原始网状细胞和马立克氏病细胞;10周后免疫器官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免疫组化显示,肝、脾、法氏囊、胸腺等在2周时呈双抗原阳性;电镜下,肝脏肿瘤组织中可见多形态淋巴细胞,核分裂相和细胞凋亡同时存在,同一细胞中可见MDV和REV两种病毒粒子。【结论】MDV与REV共感染对病程起协同和促进作用,发病早,病变明显;免疫酶及荧光方法可用于共感染的早期诊断(2周以前);而后期(4周以后)可通过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两种病毒粒子、马立克氏病细胞、原始网状细胞、多形态和幼稚淋巴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感染建立了ALV—J、RE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1日龄肉仔鸡的病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感染使试验鸡的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器官萎缩、对细菌易感性及死亡率等指标显著升高。 动态病理学研究表明:REV感染主要引起骨髓网状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或灶状浸润,ALV—J感染主要引起骨髓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显著增生,混合感染时骨髓病变与REV感染基本一致,但相对较严重,并见ALV—J感染病变。各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病变以混合感染组最重,REV组次之。在某些组织器官ALV—J组见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REV组见网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浸润增生,而混合感染组见以上两种瘤细胞增生。从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来看,在致病性上ALV—J与REV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加重,但混合感染早期尚未发现REV对ALV—J致瘤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测定斑鸠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流感病毒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方法】以5×104EID50/只的剂量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A/Chicken/Beijing/2/200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8只斑鸠和8只SPF鸡,对试验斑鸠和SPF鸡进行临床症状、大体病变、组织学病变的观察及病毒抗原的定位、病毒分离和感染抗体的测定。【结果】攻毒后5d,斑鸠和SPF鸡未见异常临床表现和大体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在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检测到了大量阳性流感病毒蛋白颗粒;斑鸠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5%(6/8),SPF鸡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0%(8/8)。攻毒后14d,斑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I抗体阳性率为80%(4/5),SPF鸡HI抗体阳性率为100%(5/5)。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检测结果表明,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存在SAα2, 3Gal和SAα2, 6Gal两种连接键型的受体。【结论】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Beijing/2/2009(H9N2)易感,且斑鸠的喉头和气管上、中、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存在能够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3Gal受体和与人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6Gal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