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近年来,家蚕农药中毒以及上蔟不结茧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蚕农收入与行业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农药市场混乱、农药成分混杂、技术难以到位,导致蚕农无法理性用药、规范用药.东台市推行“科学配方、竞标采购、编码生产、定点供应、规范管理”的桑药配供模式,有效地降低了防治桑树病虫害用药对养蚕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生产资料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东台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了“分店—便利店—便利点”的蚕业科技“超市式”服务模式,形成了一种高效、快捷、实用的农村技物服务方式,能够快速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送到农民手中,实行“试验、示范、应用”三同时,加快农业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蚕药“江克”给家蚕添食后防僵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每天添食两次200倍“江克”蚕药,将会大幅度减轻僵病的危害,且对蚕体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蚕药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蚕农的经济利益和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1998年以来,启东市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执行兽药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持之以恒地开展蚕药监管工作,从而稳定了蚕药销售秩序,杜绝假药劣药,确保了蚕作安全,保护了蚕农利益。近十年来,启东市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蚕病,  相似文献   

5.
“蚕用营养饲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用“蚕用营养饲料”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添食5龄蚕,以清水添食为对照,结果表明:添食“蚕用营养饲料”,1.蚕茧产量可以提高8.95~12.33%。2.可以节省桑叶7.93%。3.可以提高茧质。其中,全茧量可以提高2.25~3.85%;茧层量可以提高1.73~5.09%;茧层率平均可以提高1.69%;4.蚕茧生产效率平均可以提高16.04%;茧层生产效率平均可以提高17.75%。5.可以减少蚕病的发生。其中,死笼率可以减少35.48%,虫蛹统一生命率可以提高4.53%。6.5龄经过时间比对照区少6小时,熟蚕体重增加1.87%。  相似文献   

6.
吴刚 《蚕桑通报》2013,(4):56-57
在农村蚕桑生产服务中,蚕农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蚕病的防治。蚕药主要包括消毒剂类、抗生素类、杀虫剂类和激素类等各类物质及其制剂。在生产中,常有蚕农用错药、滥用药等情况发生,影响防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徐志卫 《中国蚕业》2007,28(2):75-76
蚕药是蚕桑生产必备的物资之一,是蚕病防治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与消毒防病效果直接相关,并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优质高产。为了切实保护蚕农的合法权益,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促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面对蚕药市场现状,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于2002年初在全县各蚕区开设了蚕药放心店,使蚕农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有力地促进了蚕  相似文献   

8.
我厂属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的直属蚕药专业生产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检测仪器、设备完善,产品配套齐全。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增加蚕农经济效益为已任。坚持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办厂宗旨。现已研究、开发、推广大鹏  相似文献   

9.
研究蚕桑产业经济中蚕茧价格(CAP)、蚕种饲养量(简称发种量,SSQ)、蚕药用量(SMQ)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学预测蚕桑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选取1991-2009年江苏省海安县蚕桑生产的年度数据,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方法,对上述3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变量的一阶差分与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蚕茧价格与发种量、发种量与蚕药用量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蚕茧价格与蚕药用量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蚕茧价格增长能引起发种量的增加,但发种量增加却不是蚕茧价格增长的原因,蚕茧价格对发种量的影响滞后期为2年,到第3年影响程度已逐渐弱化;发种量增加能引起蚕药用量的增加,但影响滞后期只有1年,超过1年后的影响不显著;蚕茧价格与蚕药用量之间从实际趋势看有一定的关联性,但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是直接的,难以建立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与蚕桑产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认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可应用于蚕桑产业经济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0.
蚕业经营模式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蚕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营规模小,收入低。一般每户仅有0.067~0.134hm2桑园,蚕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起不到主导作用,不能形成支柱产业,只能脱贫不能致富。因此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新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难度大。二是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几乎完全是手工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序烦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单位工时产值效益低。  相似文献   

11.
本厂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病理研究室的科技成果为依托,融科技、开发、生产、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开发型企业。病理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紧密结合蚕业生产实际,不断推出新成果。八五以来的科研成果组装配套在生产上应用推广,防病效果明显,社会效益显著,被中共江苏省科工委列入部属科研院所为地方经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病理研究室在蚕病防治方面为蚕农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东台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全市现有桑园1.05万hm^2,2011年饲养蚕种50万张,生产蚕茧1.94万t,行业产值近30亿元,蚕茧产量占江苏省的28%,桑园产茧量、蚕茧质量、单位面积桑园效益、生丝品质等多项指标位列全省、全国前茅。栽桑养蚕已发展成为东台地区高效特色产业,更是成为致富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传统主导产业,东台蚕业之所以取得良性发展,并经受住市场波动的冲击,主要得益于东台以蚕业合作社为载体,全面推行“八统一”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科研和生产单位根据农业部有关兽药生产方面的要求,研制生产的几种常用蚕室蚕具消毒剂和蚕病防治药物的消毒与防病效果;根据目前现状,建议科研和生产单位要对药物的消毒机理和配方进一步研究,研制开发出新型、广谱、高效、低毒、低腐蚀的消毒药剂提供给蚕业生产上使用,以达到有效控制蚕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建立蚕病防控信息化管理体系入手,完善蚕病实验室及全县蚕桑重点蚕区6个蚕病发生预测预报点的功能,通过预测预报点对蚕病的实时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整个蚕区的蚕病防控工作。同时在各蚕桑重点乡(镇)建立蚕沙、病死蚕处理示范池,通过技术示范与培训,对蚕病防控技术进行推广;从杀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等多方面入手,把蚕病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蚕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蚕种生产是蚕桑丝绸产业的源头,构建稳定的原蚕生产基地十分重要,而“种场+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构建稳定的原蚕基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既稳定了我区的蚕桑生产和原蚕基地的发展,又实现了蚕农增收,种场增效的双赢局面,对我区今后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也在缓步提升当中.传统的蚕业技术随着整体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因此蚕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使得自身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都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文章对蚕业经营模式和发展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如何正确选用蚕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蚕药使用的现状 家蚕在饲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原的侵害而诱发蚕病,因而养蚕生产中离不开消毒药物,就是利用化学消毒剂进行环境、用具、蚕体、蛹体、卵面及桑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严格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按其主要成分,大致可分为的氯制剂、醛类、表面活性剂、含硫消毒剂以及石灰等几类;如按使用形式而言,有配制成溶液喷洒喷雾,有拌和成干粉散剂及熏烟熏蒸消毒剂等.  相似文献   

18.
以现行家蚕饲养品种苏5×苏6、菁松×皓月为材料,在大蚕5龄将熟期(2~5%见熟)混合添食氯霉素、灭蚕蝇、蜕皮激素,结果发现上车茧率、好蛹率均有提高,分别比对照区上升6%、8%,蝇蛆茧、不结茧蚕头数明显下降,试验分析认为在大蚕后期混合添食氯霉素、灭蚕蝇、蜕皮激素对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增加蚕农经济收入有一定好处,值得在生产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原蚕区小蚕共育几种模式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场新辟原蚕区实行小蚕共育一直是各生产单位近年来共同的做法.笔者结合几年来新辟原蚕区的实践,列举以下五种共育类型,并对其在设备、劳动力、成本投入以及风险基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力求给小蚕共育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蚕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工业、企业、城镇,农药、工业污染和微粒子病日益严重,对蚕桑生产已构成很大威胁。农村经济的发展,蚕丝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