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苏州蚕专校园内楼息的樗蚕,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在雌蚕卵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看到26条呈短杆状的染色体,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双线期看到13对平行接合的二价染色体,由此,可判定该地樗蚕的染色体为2n=26,n=13,由于在双线期未发现单价体,故推定其性型为XX—XY型。关于其生物学性状及核型分析,拟待另报。  相似文献   

2.
生殖细胞经过成熟期减数分裂,染色体保持单倍体(N),受精卵于两性核合并时二倍化—2N.蓖麻蚕的N14(系二价体),樗蚕N13(二价体).(蓖×樗)杂种F_1N=13(12枚二价体 1枚三价体),自二级卵母细胞起分离出13和14两类型.至于三价体(Trivalent)的产生则因部分因源染色体的“重复”或“转座”异常情况下所致,种间杂交虽能引起物种的变异,然而,染色体的身材、形状以及行动方式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朱洗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往年在杂种子代选育过程中,密切注意晚秋季越冬一代蚕儿(壮蚕期)饲养在中心室温18℃低温环境,并选择老嫩适中的叶质:再者,对种蚕的保护生态条件,使“蓖×樗”杂种得以发挥休眠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兵  沈卫德 《中国蚕业》2008,29(2):11-13
综述了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从殷墟的蚕茧、钱山漾的丝线和丝绸残片、南杨庄的陶蚕蛹、河姆渡的“蚕纹”骨盅等出土的文物研究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的古野蚕;从近年来对家蚕染色体数(家蚕及中国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6,日本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4)、DNA多态性和线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4.
<正> 家蚕染色体数2n=56。雌雄蚕染色体组成不同,在雄蚕是由两条Z染色体和54条常染色体组成(ZZ+27AA),雌蚕是由一条Z染色体、一条W染色体和54条常染色体组成(ZW+27AA)。Z和W是性染色体。已知Z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如支配油蚕性的os、od,支配  相似文献   

5.
采用骨髓法制备经营田鼠染色体标本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营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雄性染色体核型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配型性染色体XY组成,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同配型性染色体XX组成。1~9号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包括Y染色体),10号为近端着丝粒(st)染色体,11~18号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包括X色体)。19对染色体共分布有370条G带(雄性365条),其中深带190条,浅带180条。因此,经营田鼠的染色体数目、G带具有明显种的特征,与其他鼠类不同。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区樗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樗蚕(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是一种珍贵的泌丝及食用昆虫资源。通过室内及野外人工饲育的方法,观察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樗蚕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发现与分布于其它地区的樗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辽宁地区的樗蚕年发生1-2代,喜食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lum)、枣树(Zizyphus jujube)、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的树叶,幼虫4眠5龄,龄期经过25-37d,饲料种类不同可造成龄期差异;以蛹滞育。人工饲育樗蚕可采用小蚕室内育,大蚕野外育的饲养形式;种茧保护可采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种茧越冬保护技术与方法,春季种茧出库后在温度20~23℃、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暖茧,成虫交配时间超过4h的卵孵化率较高;樗蚕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软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春、秋季野外饲养的樗蚕易被蚕饰腹寄蝇(Blepharip azebina)寄生危害。樗蚕茧丝的纤度为1.80~3.60dtex,茧层丝胶练减率平均为25%,茧丝中的丝素蛋白约78%。  相似文献   

7.
前人研究认为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与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染色体数目为2n=16。本试验采用根尖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观察了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种子根尖有丝分裂相。结果显示: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染色体数目为2n=18,这2种植物各有4条小染色体。膜荚黄芪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8=4sm+14m,核型类型为2B型。蒙古黄芪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8=6sm+12m,核型类型为2C型。  相似文献   

8.
串叶松香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常规制片,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串叶松香草染色体数为2n=14,,核型公式为K(2n)=2x=14=4m+6sm+4st,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为2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为3对,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为2对。核型类型为3B。  相似文献   

9.
栗蚕(Dictypoea japonica Moore)又称银杏大蚕蛾。是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之一。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云南等省(区)。栗蚕在分类学上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在日本称为白毛太郎,在我国东北地区俗称为核桃楸蚕或灯笼蚕。目前,分布于我国的栗蚕尚处于野生状态。  相似文献   

10.
麦冬草坪群落中杂草的分布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麦冬草坪群落中主体植物麦冬草和4种杂草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分析了该草坪中4种杂草的分布与染色体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麦冬草染色体数最多,为2n=68,而4种杂草的染色体数明显偏少,依次为狗尾草2n=28、小飞蓬2n=26、葎草2n=16、大巢菜2n=14。麦冬草为同源四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最大,为x=17。狗尾草虽为四倍体植物,但其染色体基数x=7,其他3种杂草均为二倍体,这一差异可能是麦冬草不易被杂草大面积侵染的原因之一。2)不同杂草对麦冬草坪的入侵能力与染色体数和染色体倍数成正相关关系,二倍体大巢菜(2n=2x=14)的染色体数目最少、倍性最低,其发生情况最轻;四倍体狗尾草(2n=4x=28)染色体数目最多、倍性最高,其发生情况最重。3)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麦冬草的最长和最短染色体长度比(L/S)最大,为3.90,其核型类型为2B型,比其他4种杂草的核型类型(均为2A型)进化程度高,这可能也是麦冬草坪中以上几种杂草难以大面积发生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野生樗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梅  孙景玉 《蚕业科学》1996,22(2):132-133
野生樗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张秀梅,纪清巨,孙景玉,王容,田魁祥(河北省沧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樗蚕(Phile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属鳞翅目大蚕蛾科,于1992年至1994年在河北沧州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新疆哈巴河地区捷蜥蜴(Lacerta agilis)种群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捷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38条,性别决定机制为ZW型,存在异型的性染色体,其中,雄性性染色体为ZZ型,染色体组型为2n=34I+2m+ZZ;雌性性染色体为ZW型,染色体组型为2n=34I+2m+ZW。捷蜥蜴的染色体除第18对和w染色体呈点状外,其余全部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18对常染色体分成3组,第1组包括第1、2、3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5%),第2组包括第4—17对染色体和性染色体(7.5%〉相对长度〉2.0%),第3组只有第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2.O%)。除Z和w性染色体不同外,其余染色体的大小和类型均无两性差异。从组型特征来看,为蜥蜴目较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学术动态     
<正>中国委学会柞蚕学术讨论会暨辽宁省蚕学会第八届年会,于1980年8月17日至23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区、38个单位的1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81篇(内有国外论文2篇),会上宣读了论文18篇.内容有:蚕的卵色遗传生化学研究,蓖麻蚕、樗蚕细胞形态学及染色体遗传的研究,柞蚕蛹综合利用,柞蚕场建设.小蚕保护育,人工饲料,病虫害防治,蚕茧加工,茧丝特性等.日本蚕学专家吉武、赤井先生应邀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4.
绢丝昆虫染色体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野蚕染色体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所谓野蚕(wild silkworm)即指家蚕以外的绢丝昆虫(田中,1943),多属于天蚕蛾科(saturniidae)和家蚕蛾科(Bombycidae).主要包括柞蚕、天蚕、蓖麻蚕、樗蚕、枫蚕、栗蚕、柳天蚕、姆咖蚕、惜古比天蚕、琥珀蚕、大乌柏蚕、野桑蚕及桑蟥等,而且主要分布在亚州、尤其  相似文献   

15.
六种基因型草坪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华  黄正来  乔玉强 《草业学报》2006,15(6):109-111
对禾本科羊茅属和黑麦草属6种基因型草坪草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个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2x=14,都为中部着丝粒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所有染色体中均未见随体。核型公式显示高羊茅品种“自豪”为2n=14=8m 6sm、“家园”为2n=14=12m 2sm、“猎狗5号”为2n=14=14m、“羊茅极品”为2n=14=14m;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绅士”为2n=14=8m 6sm、“黑麦王子”为2n=14=10m 4sm。羊茅属4个品种具有3种核型:2B、2A和1B;黑麦草属2个品种核型也不相同,分别为2A和2B。表明同一属下不同品种间染色体核型存在差异,而不同属下某些品种却有相同的核型类型,为通过草坪草不同属间远缘杂交进行遗传改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培育中的青海白猪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和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技术.分析了青海白猪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青海白猪染色体数目为2n=38条,染色体臂数NF为32,公猪染色体核型式为38,XY;母猪染色体棱型式为38,XX。核型模式:2n=♂/♀38/38(12M 8SM 4ST 12T)XY(M,M)/XX(M,M)  相似文献   

17.
蓖麻蚕和栗蚕的性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方洲  伴野丰 《蚕业科学》1996,22(3):170-174
根据在蓖麻蚕(philosamiacynthiaricini)(♀)和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减数分裂前期所观察到的x(Z)染色体的长度和在全套染色体中的序号以及栗蚕X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等特征,认为蓖麻蚕的XO型可能是由XY型中的Y染色体缺失所致,而栗蚕的X染色体则可能是由X和Y染色体融d合为一条而成。  相似文献   

18.
<正> 驯养型多化性蓖麻蚕雌蛾和野生型蛹期滞育的樗蚕蛾杂交(下简称:蓖×樗)成功之后,我们曾对“蓖×蓖”、“樗×樗”(朱庆瑞)分别作细胞学观察,结果,它们都属生理的多精受精物种;前者N=14,后者(樗蚕,山东种)为13。本文将“蓖×樗”一代杂种受精过程中——成熟卵中期分裂时“染色质消失”、染色体的变异,以及精子中心体的光镜结构,简述之。  相似文献   

19.
野大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根尖压片法对野大麦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野大麦是四倍体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x=28,染色体基数为x=7,染色体组成为2n=4x=28=22m(4SAT) 6sm(2SAT),属不对称性核型(ⅡB型)。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Trin.Link)]是禾本科大麦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新疆各地,本文对其染色体进行了研究,以求为野大麦的细胞学研究和植物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蓖麻蚕染色体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蓖麻蚕雄蚕有丝分裂中期、减数分裂粗线期和雌蚕有丝分裂中期、减数分裂粗线期、双线期进行了染色体组型排列 ,并对不同时期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进行了方差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 :不同时期染色体的核型基本一致 ,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染色体。因此在考虑利用形态进行绢丝昆虫核型分析 ,以相对长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时 ,有必要将各个时期的核型相互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