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针对水稻育秧环节缺乏专用制浆设备的问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固定式双齿辊筛分式制浆机。该机型主要由碎土搅拌和筛分装置组成,经过详细计算得出,碎土搅拌装置需要的传动功率为5.2 k W,筛分装置需要的传动功率为2.5 k W。在确定两个装置结构尺寸的基础上搭建了筛分装置试验台,通过试验证明,该型制浆机振动筛的最优作业组合参数为导轨倾角30°,转速2.0 r/s,振幅0.18 m,能提供高品质的水稻育秧泥浆,全面提升水稻育秧的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水稻机械化插秧农艺配套技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效,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实现水稻生产省工、节本、增效的目标,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软盘泥浆育秧及栽插技术,本文从泥浆法的优点、育秧技术流程、育秧及栽插技术应用探讨,论证了这套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是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双膜育秧、软盘(硬盘)育秧方式,这两种方式需要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打孔铺膜等,操作较为繁锁,是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的重要制约瓶颈。近年来,崇阳县机插示范户在使用总结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机插育秧模式,把常规育秧和机插育秧方式相结合,创新出了水稻机插秧盘泥浆育秧法,此法经推广应用,具有简化程序、操作方便、技术稳定、节约成本的特点,便于广大农民所接受。水稻机插秧盘泥浆育秧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是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双膜育秧、软盘(硬盘)育秧方式,这两种方式需要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打孔铺膜等,操作较为繁锁,是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的重要制约瓶颈。近年来,崇阳县机插示范户在使用总结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机插育秧模式,把常规育秧和机插育秧方式相结合,创新出了水稻机插秧盘泥浆育秧法,此法经推广应用,具有简化程序、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5.
水稻育秧播种机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机插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中心环节,水稻育秧机械化和标准化是实施机械插秧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尽早研制出性能优越、稳定可靠的新型育秧播种设备。为此,介绍了国内外的水稻种植模式和水稻育秧机具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育秧播种装置的各类排种器,分析了几种典型育秧播种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指出了水稻育秧播种机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前,衡东县水稻栽插主要有抛秧、直播、机插和人工手插4种方式。机械化插秧在衡东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从近两年的实践情况看,其难点、重点不是“机插”.而是“育秧”。育秧是机插秧成败的关键,育秧质量直接影响机插秧效果。2008年开始,衡东被列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总结了一套适合我县早、中、晚稻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育秧方案——双膜泥浆育秧技术。此技术操作既简便又省时省力.2009年全县机插早稻秧近200hm^2(3000亩),全部采用双膜泥浆育秧技术,受到农户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水稻育秧过程中取土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在汲取传统各种分步取土装置优缺点的基础上,将各类装置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合理配置,设计出水稻育秧联合取土机。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江湾乡对水稻育秧联合取土机样机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样时间内,水稻育秧联合取土机取土量是人工的2倍,碎土率达到94%以上,这主要得益于水稻育秧联合取土机对土壤多次敲击和粉碎。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水稻秧盘育秧流水线工作时底土和表土的提升与输送问题,针对带式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通过结构与工作参数优化,设计了一种具有检测和控制功能的带式供土装置。采用全因子试验研究了床土种类和提升高度对供土装置供土性能的影响,得出供土装置输送不同种类床土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育秧土与基质的混合物、育秧基质、育秧土,供土装置的输送能力随提升高度的增大而降低。试验表明:具有检测与控制功能的带式供土装置满足现有水稻秧盘育秧流水线的供土要求,节省了劳动力。此研究为水稻秧盘育秧流水线供土装置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育秧方法水稻机插秧育秧方法主要有双膜泥浆法、双膜细土法、硬盘育秧和软盘育秧等。目前苏北地区水稻插秧方式以软盘育秧为主,此方法操作简便,省功省本。2播前准备2.1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倒的品种。如:“徐稻3号”、“盐稻8号”,一般大田用种3~4kg/667m~2。  相似文献   

10.
水稻机插秧盘水田泥浆育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插能否获得高产稳产,育秧是关键。目前钟祥市主要采用塑盘水整旱育或旱整旱育两种育秧方式,这两种方式需要床土准备、碎土、过筛、拌肥等,操作较繁琐。该市石牌镇八姓庙村机插示范户王明生在总结以上2种育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机插育秧模式,把机插育秧方式与常规育秧相结合,摸索出了水稻机插塑盘水田泥浆育秧法。此法具有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技术稳定、节约成本、一看就会、便于广大农民所掌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L8(23)正交试验,对筛选的两种泥脚深度的冬水田—田A(21.9cm泥脚深度)和田B(31.6cm泥脚深度)进行水稻品种内香8518的机插秧栽插试验。结合冬水田性状特点,设置插秧机、秧苗和田块这三大试验主体的插秧机浮板类型、秧苗栽插密度和田块泥脚深度为三因素,每个因素设两个水平,在此条件下进行三因素对插秧机行走速度、秧苗栽插质量及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在冬水田机插秧作业时:1对插秧机行走速度影响最大的是泥脚深度,影响显著;其次是浮板类型,影响显著;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2对秧苗漏插率影响最大的是浮板类型,影响特别显著;其次是栽插密度,影响显著;影响最小的是泥脚深度。3三因素对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均特别显著,影响最大的是浮板类型,其次是栽插密度,再是泥脚深度。4最优整体方案是泥脚深度21.9cm、采用改进浮板类型、栽插密度13.95万/hm2。  相似文献   

12.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工厂化育秧的主要工艺流程,从种子处理、床土配制、精密播种、田间管理4个方面,概述相关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制现状,并对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科研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及设备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是辽宁省主要作物,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阐述辽宁省为提高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生产对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市场供应、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品种的选择、秧苗的培育、秧苗的插栽、田间管理、栽培要点5方面,介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为水稻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有效利用盘锦稻区的土地、灌溉水、温度和光照等农业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减少对稻谷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按照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相关标准,结合盘锦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在深入研究水稻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整地、育苗、移栽、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以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栽植机械化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方向,也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与装备、机械化移栽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秧盘育秧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移栽的前提,重点分析了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作业自动化技术和精密播种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毯状苗机插秧和钵体苗机栽插是水稻机械化移栽的2种主要方式,移栽机械控制技术是移栽机械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分析我国水稻机械化移栽方式与装备的基础上,对毯状苗机插秧技术和钵体苗机栽插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对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加强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双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机栽植问题是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重点,提升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的播种均匀性、解决低播量下精密播种育秧、毯状苗插秧机纵向送秧的精准性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突破毯状苗机插秧技术的关键,研发经济高效、轻简型的钵体苗栽插装备是发展钵体苗机栽插技术的核心,加强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是栽植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传统水稻育秧易受气候环境影响,导致秧苗质量差的问题,以育秧环境参数为目标,优化设计水稻育秧气候箱及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利用水稻育秧气候箱,通过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法优化对秧苗指标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参数,进而确定水稻育秧最优环境参数组合,并利用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进行规模化生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光谱条件下,叶面积系数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蓝光光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对根数、根长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和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红蓝比3∶1光质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均对株高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影响显著(P<0.05);土壤含水率对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水稻育秧环境最优参数组合为蓝光光质、土壤含水率60%(发现叶片卷曲后灌溉,每次灌溉最大含水率60%)、光照强度1.1×104 lx(光源表面处的测量值,光源表面距离育秧盘上表面20 cm)、光照时间9 h、温度28 ℃/24 ℃(光照期/非光照期)、湿度60%。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所培育的水稻秧苗形态指标与力学特性均能达到机械插秧壮秧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大面积闭锁式水稻育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稻生产水田耕整、育插秧、植保、收获和谷物烘干等环节机械化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传统人工种植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省工高效、节本增收、高产稳产、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19.
黄菁 《农业工程》2017,7(4):187-188
介绍了超级稻深两优5814在海南省白沙县的试验示范情况,从秧苗培育、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在海南省白沙县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looming water crisis and water-intensive nature of rice cultivation are driving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management methods to increase water productivity in rice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on-station and on-farm conditions to compare rice production using modified methods of irrigation, planting, weeding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cultivation. Farm surveys were used to evaluate adoption of modified rice cultivation method. On-st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young seedling or direct seeding, mechanical weeding and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rice water productivity though the largest yields were obtained for a combination of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young seedling or direct seeding, mechanical weeding and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 On-farm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a yield advantage of 1.5 t ha−1 for the modified method over conventional method. We found, however, that yield advantages were not the sole factor driving adoption. Associated changes required in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increased labour demand for modified planting, unwillingness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to change practices, difficulties with modified nursery preparation and the need to replace cheaper women’s labour for hand weeding with more costly men’s labour for mechanical weeding, all reduced the chance of adopting the modified rice cultivation method. Risks associated with water-saving irrigation, such as uncertainty about the timing and amount of water release for irrigation affect adoption adversely as well. There was no incentive for farmers to adop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s water from reservoirs and electricity for pumping well-water are both free of charge. To date farmers continue to experiment with the modified cultivation method on a small part of their farms, but are unlikely to adopt the modified method on a large-scale unless policies governing water management are chan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