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豫花9326为供试品种,采用麦套、麦后直播起垄喷施液态膜、麦后直播起垄覆膜三种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麦后直播起垄覆膜、麦后直播起垄喷施液态膜种植均较麦套种植增产,麦后直播起垄覆膜增产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及种植模式对花生品质的影响。[方法]设砂土、两合土、黏土3种不同土壤质地和麦垄套种、麦后起垄和麦后起垄覆膜3种种植模式。[结果]黏土上种植花生脂肪含量、亚油含量最高,砂土上种植花生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和O/L比值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中脂肪含量麦垄套种﹥麦后起垄﹥麦后起垄覆膜,蛋白质含量麦后起垄覆膜﹥麦后起垄﹥麦垄套种,且麦后起垄覆膜种植使花生的蛋白质含量和油酸含量增加,亚油酸含量下降,O/L比值提高。[结论]不同土壤质地和种植模式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较大,应该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选择不同的土壤质地及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6个花生品种春播起垄覆膜、春播平地覆膜、麦垄套种、夏直播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及64个花生品系贮藏1个月、4个月、8个月后的油酸、亚油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春播起垄覆膜和春播平地覆膜种植模式花生的油酸含量平均为52.26%、油酸/亚油酸(O/L)平均为1.80,大于夏直播和麦垄套种种植花生的油酸平均含量4...  相似文献   

4.
起垄种植与不同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优01为试材,研究了起垄种植、起垄种植+喷液体地膜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以及塑料地膜+棉花秸秆覆盖(二元覆盖)4种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棉花出苗期提前,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二元覆盖效果最明显,棉花生育期较其他处理提前4~5d,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和6.2%;起垄种植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黔东南地区早熟马铃薯机械起垄黑膜覆盖人工打孔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的二级种薯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白色地膜覆盖栽培、白色地膜覆盖覆土栽培和露地栽培4种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率、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出苗率差异较小,均为95%左右。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为64~73d,并以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生育期最长,为73d;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其次,为67d;其余2种栽培方式最短。商品薯率为91.2%~94.9%,并以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最高。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为2 259.0~2 362.5kg/667m~2,并以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产量最高;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其次,为2 343.3kg/667m~2;白色地膜覆盖覆土栽培方式最低。经济效益以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最高,纯收入为1 817.0元/667m~2,用工量最少,为2.68个工/667m~2;比其余3种栽培方式增收22.0%~34.2%。在机械化利用率、杂草抑制效果及商品薯率提升等方面,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优于其余3种栽培方式。在黔东南地区,采用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种植早熟马铃薯,具有省工、省力、绿色、高产和高效等优点,在生产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郑单11号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2年4月审定命名为豫玉9号,现将选育经过概括如下:1 育种目标的确立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库容量不足。我国华北夏玉米区麦垄套种的产量明显高于麦后直播,选用竖叶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可明显提高产量,但麦垄套种时又很难达到其适宜的种植密度,而竖叶大穗’可协调两者的矛盾,应当作为高产育种的主攻  相似文献   

7.
霸王龙西瓜是陕西咸阳恒发公司推出的中晚熟大果型少籽西瓜品种.笔者2002年引进种植获得成功,现已成为当地地膜覆盖栽培、麦垄套种的首选品种之一.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郑单958和德美亚1号2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生产方式(机播和麦垄套种)下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机收型对玉米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播的成熟期比麦垄套种略有延迟,机播的灌浆程度不如麦垄套种,机播的千粒质量有所下降,机播的产量要比麦垄套种低。  相似文献   

9.
西吉县属干旱半干旱区,年降雨量在380 mm左右,地下水储量较低。合理应用自然降雨、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是马铃薯稳产高产的根本途径。为明确适宜西吉县旱作马铃薯最优种植模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机械化起垄地膜覆盖栽培和机械化起垄覆膜集雨垄沟双行栽培均表现高产、大中薯所占比例大,为最优栽培模式,应在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甘薯产量,同时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选取甘薯栽培技术中的移栽时间、种植密度、起垄宽度、起垄高度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指标影响的主次依次为移栽时间、种植密度、起垄宽度、起垄高度;各组合中以第5组合(5月20日移栽,种植密度300株/67 m2,起垄宽度70 cm,起垄高度40 cm)的产量最高.从试验结果来看,适时早插,起垄适当,合理施肥是提高甘薯产量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1.垄沟栽培、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技术垄沟栽培即沿坡向等高线开沟起垄,形成道道拦水坝,变“二三跑田”为“三保田”,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3个百分点。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早播早上市,增产增收。间作套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三熟。带型:纯种:起80厘米宽高垄,每垄种两行,行距6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2—3粒,地膜覆盖,较露地早播15—20天,套种:起1.3米宽半高畦,种两行地膜洋芋,套一行玉米,又在玉米跟前点一窝豆角。  相似文献   

12.
小麦"四密一稀"种植形式,是在推广小麦"窄距等行"种植的过程中,结合"三密一稀"传统种植形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适用于麦垄套种或麦后贴茬直播。  相似文献   

13.
一、栽培模式 1、纯播:播带1.2米,起垄双行栽培,行距60cm,株距25cm,采用地膜覆盖,于元月下旬至2月初播种,“五一”可陆续收获上市。 2、薯、棉、菜套种:播带1.6米,马铃薯种植带起垄,垄宽80cm,垄高10-15cm,元月底2月初种两行马铃薯,地膜覆盖。棉花预留行冬季种两行早熟甘蓝,甘蓝收后,起小垄移栽一行标杂A1棉花,株距27-28cm。  相似文献   

14.
豫北地区花生种植模式以麦垄套种为主,传统麦垄套花生种植模式与农机农艺不融合,机械化种植难,不利于高油酸花生推广应用。改革传统的种植模式,推广高油酸花生麦垄套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能够实现粮油协同增产增效,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介绍了该生产技术规程,为高油酸花生麦垄套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择无工业“三废”污染、符合环境(土壤、水质、大气)质量标准的生态区域(豫南中小果产区,豫东、豫北大果产区)作为绿色食品花生生产基地。豫南中小果产区采用夏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豫东、豫北大果产区采用小垄宽幅麦套种或大垅宽幅麦套种地膜覆盖栽培,通过选用优良品种,优化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控制黄曲霉污染等措施,花生荚果产量可达6000~7500㎏/hm2,出口价(花生仁)比普通花生高出1200元/t,增收达2700~3600元/hm2。  相似文献   

16.
垄膜沟灌西瓜套种辣椒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金塔县西甜瓜产区进行了垄膜沟灌西瓜不同时期套种辣椒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西瓜物候期及生育期基本一致,以垄膜栽培苗期套种辣椒的西瓜折合产量最高,为82 300 kg/hm2,较垄膜单种西瓜增产16.74%,增收1 115元/hm2。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全省夏播花生已占花生种植面积的90%以上(包括油菜茬、大麦茬、麦垄套种和麦后直播等),生产上迫切需要早熟高产适于夏播的优良品种。豫花四号的育成,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省缺乏理想花生夏播品种的被动局面。为使该品种迅速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我们与基层单位合作,对其高产潜力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豫花四号的高产潜力 1992年,我们在新郑县新村乡吴庄村进行了豫花四号高产潜力研究,试验地面积1.4亩,沙壤土质,中上等肥力,前茬为小麦,麦播前亩施农家肥5000kg,尿素50kg作底肥。花生于5月12日播种,采用地膜覆盖,起垄穴播,平均行距33cm,穴距16cm,每穴2粒,每亩种植24000株;实收株数为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设计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和麦后大苗移栽4个处理,研究了中棉所72适宜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棉花采用地膜覆盖,结铃较早,成铃较多,产量较高,但种子投入较大;采用麦后大苗移栽,结铃较晚,成铃较少,产量较低,但小麦可以满幅播种,小麦产量高,适合在小麦主产区推广;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产量居中,种子用毒较少,仍为目前比较适宜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对鄂北棉区麦后棉3种种植模式与麦套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麦后棉生育进程后移,产量形成以伏桃和秋桃为主,产量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麦后棉纤维品质能满足纺织工业要求;全年收益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棉花产量减幅小,对小麦播种影响较小,应作为鄂北棉区麦后棉栽培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千粒重最大,常规栽培最小,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获指数,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收获指数最高,常规栽培最小;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垄播覆膜模式的小麦产量最高,常规栽培最小,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垄播覆膜、垄沟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7%,20%和9%。综合分析认为,在施氮条件下垄沟覆膜为最优种植模式,这对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小麦种植模式以达到高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