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当前争议十分突出的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和食用安全的问题,从6个方面客观的进行了系统论述。文章认为转基因农产生产和食用安全问题尚存在许多让人质疑之处,所以不论是支持或反对转基因的科技人员所下的结论,都显得为时过早,必须用更精准、更严谨、更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来结束这种论战!  相似文献   

2.
着重介绍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发展及其安全管理知识,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为作好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使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现已获得了抗虫、抗病、抗逆及营养改良型等转基因水稻。虽然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研究报道并不多,但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在转Bt抗虫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后。本文综合分析了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安全性评价除了营养成分与抗营养因子的比较外,也需要开展动物饲喂试验。在饲喂试验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存在一些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转基因水稻与传统非转基因亲本水稻的营养性和安全性是一样的;然而,也有少数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有毒副作用,或会引起试验动物肠道菌群或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变。目前动物试验的持续时间很少超过90天,食用安全性的风险可能短期不会显现,需要合理延长动物饲喂试验的持续时间。本综述旨在为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研究和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仲文  连庆  李宁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6):24-27,37
文章从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国际通行做法以及我国对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评价的要求等方面,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完成安全性评价而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生物新技术是当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力,包括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新技术也被认为是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食物、能源和环境三大危机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生物新技术、转基因作物等对人体和环境可能存在的安全隐忧。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介绍、述评世界其他国家有关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法制现状,对如何完善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食品不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争论已久的转基因农作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当前转基因农作物的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对转基因农作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准则,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缜密的、反复的试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并就如何对待转基因农作物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玄立杰  谢英添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75-14177
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毒力等问题及其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自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有关它的争论就一直不断,有赞成的,也有质疑的.基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上,积极应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技术与农产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目前全世界种植有大约4000多万hm^2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新的动植物种类品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界时代沿袭的基因平衡,这一变化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其安全性如何评价,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目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深刻的了解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安全性,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种植应用现状。从营养学、毒理学和过敏性三个方面归纳了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研究现状,提出了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以实验研究为手段,用数据说话,以转化体为安全评价试验的个案,以品系为安全证书申请的个案,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价,建议进一步加强食用转基因大豆营养积累、引入基因对代谢激素分泌及其对过敏性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食品PCR定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靶序列的选择、DNA提取和产物的检测为主线,概括了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在定性检测基因修饰有机体(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中的应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应用面积只占世界的1%,并且只是转Bt基因抗虫棉,这是由于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估研究相对滞后所致。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一些人类不曾食用过的基因,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应用能否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安全性评估的两个方面。生态评估是估测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及种子扩散能否形成遗传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转基因作物本身或近缘种能否成为超级杂草;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风险。评估新产品能否导致食品的致敏性,以及转基因作物花粉的致敏性是转基因产品对人与动物健康是否有害评估的重要方面。应深入开展安全性研究,尽快完善适合中国实际的评估程序和手段,使转基因安全性将不再是制约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范围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应用,中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应依法进行,应从中国国内法的角度探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规制。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规制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体系,但是现行法律体系在立法效力层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应从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类型,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追踪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方面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法律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欧盟转基因食品溯源管理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的可追溯性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关注重点之一,欧盟通过法规(EC)NO 1830/2003建立了转基因食品可追溯性管理框架,并通过法规(EC)1829/2003来规范转基因食品的授权和投放市场后的监督、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标签管理;通过唯一标识系统法规(EC) 65/2004实现转基因食品的溯源管理,整个溯源体系体现了欧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从农场到餐桌”的管理理念。文章系统介绍了欧盟转基因食品溯源管理体系,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溯源及其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及其产品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安全性隐患.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概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的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2年种植面积达1.7亿hm2。其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保护环境、提高粮食营养品质以及方便的获取药物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转基因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是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另外有非期望效应和肠道健康评价作为补充,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规避及大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凡是经过了安全性评价,获得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有安全保障,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评价纳米二氧化钛(nTiO2)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以及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蝌蚪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nTiO2对斜生栅列藻、大型溞、斑马鱼和非洲爪蟾蝌蚪的急性毒性分别为0.140 mg·L-1(72 h-EC50)、1.26 mg·L-1(48 h-EC50)、22.0 mg·L-1(96 h-LC50)和5.02 mg·L-1(96 h-LC50),毒性级别分别为高毒、中毒、低毒和中毒。  相似文献   

20.
孟书燕 《农学学报》2015,5(5):89-93
简述了国内外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作物存在的优点和劣势,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有初步的了解。由于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文章指出不仅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子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而且要依据“实质等同”等原则,从营养学、毒理学和过敏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由此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合格放心的转基因食品。同时严格的评估和监控也能促进中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