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玉山 《农家顾问》2014,(12):33-34
种子是农作物长得好坏的基础,是内因;而土、肥、水等是条件,是外因。“土是根,肥是劲,水是命,种是本。”农民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总结出不少有关种子方面的农谚,撷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
谈天说农谚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新环 《农业考古》2015,(1):289-292
河南方志中记载的农谚,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有关于土地肥力、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种植技巧等的农谚。作为农业遗产的一部分,农谚为人们保留了诸多耕作经验和生产智慧,对研究河南农业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农谚中可持续发展的耕作理念,对现代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温昌衍 《农业考古》2005,(5):157-159
客家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客家农谚丰富.本文主要以客家方言代表点梅县为例,从形式特点、修辞手法、思想内容这三个方面对客家农谚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治市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等气象谚语在指导当地旱涝预报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谚     
农民积千百年的耕作经验,将此经验化为简短顺口的短句,以便于记忆传授,山西工作组各点同志及本人搜集了一些农谚,许多都是适合当地耕作的宝贵经验,当你向农民们询问时,他们常客气说,那老话,现在不顶用了。实际仍是很顶用的,农业技术的进展是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又何况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小农经济,刚刚向集体化开步走。因此农谚的整理及其说明,是很有必要的(谚语中月  相似文献   

7.
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秦岭山脉的自然禀赋,赋予了商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绿色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商洛人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和应用了商洛香菇"百万袋"生产模式和"七统一分"组织管理方式,集成应用了先进栽培技术,创建了商洛香菇生产全程可追溯、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出菇形圆整、肉厚紧实、鲜香浓郁,嫩滑筋道等独具特色的商洛香菇,打造了"生态农产出商洛"形象,实现了商洛香菇及深加工产品漂洋过海的梦想,推进了商洛香菇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甘肃农谚是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资源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农谚文献的高效整合实现其资源共享。借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谚将在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三农文化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  相似文献   

11.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山东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山东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SSM的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军 《湖南农业科学》2009,(10):111-113,117
依据山东省2000~2006年的农业数据,以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为研究视角,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各地市的区域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在产业内部,种植业处于下降趋势,畜牧业呈现上升势头。随后提出了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省农业保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山东省农业保险存在供需主体失衡、保险机构服务滞后、投保环境不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不够健全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调查表明 ,2 0家农业科技期刊共有编辑人员 12 8名 ,其中专职编辑占 93 75 % ,中青年编辑占 82 81% ,具本科以上学历的占 70 32 % ,具高级技术职称的占 5 3 12 %。与全省科技期刊及工业类、医药类科技期刊相比 ,专职率及中青年编辑比例均为最高 ,学历、职称及综合素质分值都高于全省及工业类 ,低于医药类。与 10年前相比 ,队伍壮大 ,素质提高。农业期刊的质量与编辑队伍的素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C-D生产函数和横截面时间序列混合数据,利用主成分回归和岭回归分析2009~2012年各投入要素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技术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是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已不是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来源.农业劳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投入量减少,未能有效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建议]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山东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产业升级转型需求迫切。而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山东省率先开展了信息化推进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尝试。通过分析总结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成效,进一步验证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以期为全国其他省份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调研获取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定量研究,不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信息化政策措施。【结果】山东省主要开展了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建设,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工作。目前,省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试运行,建成了覆盖面广、快速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了2 000多个示范性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围绕蔬菜、果树、畜禽、水产等重点产业开展了科技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成果,探索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结论】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山东省乃至全国发展农业信息化,实现“四化同步”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的发展 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种植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体现出区域化以及现代化的变化,在 农业种植当中,就需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认识, 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推广策略,这样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够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发展高效棉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东省棉业的现状,面临挑战和发展机理,提出了棉花品种的专化选育,区域化种植,模式化栽培和产业化加工与利用是山东省发展高效棉业的必由之路。阐述了以粮棉双增型、增值效益型和绿色环保型棉花品种作主体,推动山东省植棉业产业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王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82-16684
介绍了博山精细化农业气候区的划分,根据以热量指标为主以干燥度指标为辅的原则将博山区划分为4个农业气候区,其中第4农业气候区又划分为2个亚区,并对各个气候分区的范围、气候资源状况、适宜种植作物及发展方向、面临的气象灾害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粮食作物应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是博山一年两熟制最有保证的地区,靠近城区的乡镇大力发展蔬菜生产;Ⅱ区是博山仅次于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境内热量条件可以满足桃、猕猴桃、苹果等果树的生长,以及旱田西红柿、大白菜的生产和黄烟的种植,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规划下,重点形成了石马鲜桃,郭庄长茄、北博山黄烟、大白菜、以源泉为主的猕猴桃生产基地;Ⅲ区以旱作物农业为主,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两年三熟制的要求,粮食作物组合应以春谷子+小麦+早熟玉米为主,重点发展"黑五类"、金银花、桔梗等中药材以及日照绿茶;Ⅳ1区气候寒凉,只能满足一年一熟的热量要求,因干旱严重,粮食作物应首选谷子作为当家品种,冷凉的气候是种植马玲薯的优势气候条件;Ⅳ2区热量少,坡度大,仅适宜发展林业,树种以油松与紫穗槐或落叶松与椴树混交为好。对于各个不同气候区面临的干旱、干热风、霜冻、冰雹、暴雨等不同的气象灾害,重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情况下统筹规划,集约化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才是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