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Super-SBM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揭示2009~201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9~2017年江苏各地级市用地利用效率除苏州和盐城外呈波动提高趋势;碳排放约束下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地域不均衡性,保持“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热点区范围扩张且逐渐北移,冷点区已形成以宿迁为核心的低值集聚格局;人口集聚和科技创新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对土地市场化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和政府规制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影响存在正负差异。因此,须推动江苏省建设用地节能减排与高效利用应实行地区差异化调控政策,协同打造“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李惠  赵艺学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8):63-65,50
简要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建设中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指出了山西省这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萍乡市安源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4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选取面积类、形状类和分布类等7个破碎度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区域工矿用地破碎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冗余分析法探讨了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与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7年,萍乡市安源区工矿用地破碎度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各乡镇之间的破碎度变化情况不完全相同,工矿用地破碎区域分异明显;2003年的3个破碎度Ⅲ级区至2017年均转化为Ⅱ级区,且Ⅰ级区的数量近一半,工矿用地破碎度减小显著;煤炭采选业从业人数、煤炭采选业产值比重、煤炭采选业固投比重和距道路距离对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有正向影响,GDP、总人口和距城镇距离则呈现负向影响,破碎度的变化与研究区煤炭资源枯竭和经济转型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工矿用地整治和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萍乡市安源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4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选取面积类、形状类和分布类等7个破碎度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区域工矿用地破碎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冗余分析法探讨了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与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7年,萍乡市安源区工矿用地破碎度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各乡镇之间的破碎度变化情况不完全相同,工矿用地破碎区域分异明显;2003年的3个破碎度Ⅲ级区至2017年均转化为Ⅱ级区,且Ⅰ级区的数量近一半,工矿用地破碎度减小显著;煤炭采选业从业人数、煤炭采选业产值比重、煤炭采选业固投比重和距道路距离对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有正向影响,GDP、总人口和距城镇距离则呈现负向影响,破碎度的变化与研究区煤炭资源枯竭和经济转型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工矿用地整治和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量作为绿化衡量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焦作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着绿地压力过大、绿地生态系统脆弱、绿量季节波动性过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增加焦作市绿量的角度,提出挖掘绿化空间、开展立体绿化、改善绿地中乔灌草比例、加强防护绿地建设、选择生态效益高的植被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2000—2007年建设用地的产出投入比和边际产出率进行分析,初步探讨该区域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态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的扩张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规律,但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建设用地边际产出率的变化趋势说明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确立刺激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的一些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趋势,尽快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以焦作市各区县为例,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轨迹入手,论述了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了该市循环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指出焦作各区县在循环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表明解放区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无可比拟,但基本设备的投入相对较低。其它区县的发展指标参差不齐,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天阁  潘元庆  张雷  王争艳  王兵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49-353,334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入手,分析了平顶山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在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等方法评价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集约利用发展趋势,并结合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如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在新疆资源型城市GDP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以油气为主要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的城市,因油田的开采、油气运输和利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无法避免的.选择位于新疆中部的库尔勒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安全评价PSR概念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结合均方差权值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时间尺度上评价城市生态安全和发展趋势,针对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合理有效的效率评价手段是准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而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本文引入四阶段DEA法对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武汉、宜昌两市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效,襄阳市和神龙架林区仅在技术上有效,其余13个地区不存在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武汉和宜昌2市的耕地经营规模处于适度水平,仅襄阳市耕地经营规模过大,其余14个地区的耕地经营规模尚具一定潜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会加剧耕地资源投入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相对过剩程度,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会削减耕地资源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供给;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而耕地机械化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甘肃省1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没有土地集约利用级别的城市,嘉峪关土地集约综合评价值最高,达0.67,为一般集约的城市,适度利用的城市为兰州(0.58)和金昌(0.47),低度利用的城市为天水(0.25)、张掖(0.22)、酒泉(0.23)、庆阳(0.30),粗放利用的城市为平凉(0.19)、甘南(0.11)、陇南(0.14)、定西(0.10)、临夏(0.10)、武威(0.18)、白银(0.18);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为0.27,处于全国低下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自西向东,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变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河东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综合评价值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物流用地高效合理利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物流用地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其次利用Global Moran’I和Gi*指数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全国物流用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2)我国省际物流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综合效率局部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空间格局变化显著;3)我国省际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以及交通运输水平,其中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为城市化水平和制度因素。当前我国物流用地三大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且应着重以提高技术效率来实现物流用地综合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广东省20个城市2001—202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FA模型测算广东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一步借助Tobit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广东省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稳步缓慢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0.15%,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和时序变化趋同性。2)耕地非粮化水平提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倒逼效应”,但存在功能区差异,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受非粮化的“倒逼效应”明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北部生态区影响相对不显著。3)不同水平的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倒逼效应”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高度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鉴于此,应注重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加强耕地非粮化治理,实行功能区差异化提升策略,与社会经济手段相互协调,稳定和提升主销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都市型农业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崭新农业形态。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等14个大中城市的实地调研,总结归纳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比较不同发展模式间差异,探讨都市农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可为都市农业在我国中小城市的递级推进提供经验借鉴。结果表明,我国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特色农业集群、农业园区引领、休闲观光带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化经营推动、高效生态循环推动及机制创新驱动等8种,不同发展模式在主要特征、功能导向、业态、驱动要素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研究表明,都市型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系统自身演变内在需求外,还紧紧依托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资源环境压力的推动、制度政策的支持和城市规划的空间保障。未来都市型农业发展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城市群区域协同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统筹兼顾严格保护耕地和满足都市型农业用地,加强工商资本进入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及粪尿替代化肥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西省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优化畜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进一步为山西省农牧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农牧生产系统养分平衡的方法,测算了山西省县域尺度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规模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错位,种植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域南部和中部的区县,而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则分布在省域北部、中部和东南部的区县;山西省当前的畜牧业发展规模折合为2 371.77万猪当量,以粪尿氮作为约束指标,山西畜牧业可发展规模为5 976.01万猪当量;以粪尿磷(纯磷,下同)作为约束指标,山西畜牧业可发展规模为7 212.27万猪当量。综合粪尿氮磷承载力指数结果分析,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省域北部种植业欠发达的区县和省城太原周边的区县;全省粪尿氮、磷的有效供给量分别为18.28万t和3.15万t,可以分别有效替代氮、磷肥39.79%和33.21%。无论以粪尿氮或磷作为约束指标,山西畜牧业整体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适度增加畜禽养殖规模,但需要关注城市近郊区县的畜禽粪尿氮磷的环境排放和大中型养殖企业的点源污染问题。在畜禽粪尿养分资源管理策略上,则应考虑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和区域间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种养废弃物构成及资源化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实现种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资源量、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估算出主要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尿的资源量,分析其在市域尺度上的分布特征、资源化利用潜力及综合高效利用的途径。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存在大量小麦秸秆,其他地区均以玉米秸秆为主。畜禽粪尿中以牛、猪、羊粪尿居多,且存在晋西北多羊、北中部多牛、晋东南多猪的分布格局。2007—2015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产量由1.27×107 t增加到1.54×107 t,畜禽粪尿的产生量由1.82×107 t增加到2.02×107 t,且山西省种养废弃物的总产量近几年逐渐趋于稳定。若将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肥料化,其相当于有机质、N、P、K分别为1.54×107、1.25×105、5.28×104、1.04×105 t,若将其能源化则可转化为标准煤1.05×107 t或沼气4.59×109 m3,资源化潜力巨大。研究表明,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域性差异大,资源化利用的空间较大,应力争通过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及其他利用途径,实现种养废弃物资源的多途径综合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东江湖、水府庙水库和大通湖是湖南典型水库,以上述3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结果、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研究区水质变化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湖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大通湖流域以耕地为主,水府庙水库流域内耕地和林地比例差异较为相似。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对3个水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东江湖水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因素、林地及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水府庙水库的水质变化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因素、建设及耕地面积比例的变化。大通湖水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变化。湖泊受污染情况是大通湖水府庙水库东江湖。  相似文献   

19.
晋西黄土高原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64种,分属于96科、348属。科、属、种分别为山西植物区系的56.8%、39.0%、27.9%。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为该区的优势科,共含236种,占总种数的35.5%。而区域性的单种科与少种科多达63科,占到全部科数的65.6%,反映了该区分类群成分的复杂性,具有强烈的北方半干旱区的特点。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类型分析显示,该区系是以北温带分布为主,与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有紧密联系。在该区系已记录的植物中,有两个新分类群,有12种珍稀濒危植物,有7种、4变种为《山西植物志》未记载的植物。该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达70%之多,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对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分析浙江省自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态势.针对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产能低下等问题,提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体系: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粮油、蔬菜、畜禽生产等规划一定面积建立农业功能区,进行重点建设;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农作制度等技术替代途径,提高耕地集约水平;最后提出了保护和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