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残膜分布的现状,分析了残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综述了残膜对土壤、作物的危害以及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以期为解决残膜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控释肥残膜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室内残膜强化试验,研究了控释肥残膜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以花生为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残膜含量在0.008范围内,控释肥残膜可明显降低土壤的透水性,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保水性,随膜含量的增加,当达到0.010时,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却明显降低,透水明显加快,土壤保水性也随之降低。另外随土壤中膜含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比重变化不大,土壤孔隙度明显增加。强化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在一定的土壤残膜含量范围内,随膜含量的增加,花生生长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最适宜花生生长的土壤膜含量范围为0.00426-0.00574。控释肥残膜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壤和作物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农用残膜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本文选择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作为实验对象来探讨农用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跟作物产量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农作物种植在没有处理农用残膜的土壤中跟种植在清除了农用残膜的土壤中,农作物产量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对比清除农用残膜的土壤,清除土壤中的农用残膜清除后,农作物的产...  相似文献   

4.
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普通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我国土壤再生产能力,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残膜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残膜污染应对措施——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新型环保地膜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环保地膜的开发和地膜覆盖应用过程中地膜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以降低土壤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5.
<正>地膜覆盖技术在辽区地区被广泛应用。它可以起到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杂草快速生长等综合效果。地膜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是聚乙烯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分解,残膜长期在土壤里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了作物根系正常生长,造成产量和品质同步下降。残膜的危害和治理已经被人们高度重视,新型地膜的研发推广应用已成  相似文献   

6.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岳普湖县大面积推广已有30多年,该技术在保温提墒、除草防病、增产增效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降解,在土壤内可存在200~400a,农田长期使用地膜,残膜回收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白色污染"逐年加重,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土壤生态恶化,农机作业质量降低,危害牲畜健康。残膜破坏土壤物理结构,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作物发芽难、出苗差至减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实地调查和定点取样分析,基本摸清该县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现状和残膜分布特征,为覆膜栽培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白色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耕层残膜回收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进步。但是农用的塑料薄膜大都是不可分解的,长时间留在土壤里,不但会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作物正常的生长和产量,还会影响机械作业的质量。要在收获庄稼后,及时地回收残膜,避免造成"白色污染"和塑料资源浪费。为此介绍了残膜回收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典型的残膜回收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几十年我国农用地膜的使用以及产生的污染问题,结合历年发表的文献对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残膜污染状况进行了概述,并从国家政策和科学研究方面对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阐述,为以后残膜污染的防治和地膜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使地膜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土壤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一、残膜危害 1.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①残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阻碍棉田土壤水分的运动,导致水分移动速度减慢,水分渗透量减少,导水性变差。②残膜聚集使土壤孔隙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棉田土壤空气正常循环和交换,通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玉米田地膜残留量的监测调查,分析了农田残膜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以及残膜清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选用适宜规格、改进机械性能、研发新型地膜、优化耕作制度、推广秸秆覆盖、政策约束激励等7项防控措施,为旱作雨养农业区玉米覆盖栽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膜污染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地膜污染的危害地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其降解周期长达上百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农田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水平,阻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于下渗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残膜与秸秆、牧草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对旱地作物产量及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集雨保墒、降低蒸散、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对旱地作物产量和不同土层水分的影响以及休闲期地膜覆盖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覆膜栽培技术在导致作物早衰、土壤养分过耗、土壤残膜污染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地膜覆盖技术应以环保型地膜材料及地膜回收设备的研发为重点,以期为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农田残膜的危害以及治理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进程是决定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得植物可以更好的成长,许多人们已经将地膜应用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但是,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残膜,这些残膜的大量积累严重的影响了植物的进一步生长。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农田残膜的危害,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的增加对农田残膜治理技术的投资力度。本文就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危害以及治理技术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谈谈。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迎春  唐琳 《西藏农业科技》2010,32(1):39-41,48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分解速度非常慢,加上残膜的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的污染,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本文通过对农用地膜污染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残膜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回收残膜、治理污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地膜覆盖技术文献的分析和比较,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在保温保墒方面的作用。地膜覆盖可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温度条件,在作物生育前期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作物生育后期,保温作用减弱甚至可以适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免受高温危害;地膜最大的保温效果是在土壤表层,随着深度增加保温效果降低;地膜颜色越浅保温效果越好。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对深层水分的利用,为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提供稳定的水分条件。生物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新型地膜可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起到良好的保温保墒作用。针对在地膜覆盖中存在的土壤干燥化风险加大、影响水分入渗和污染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加强塑料地膜替代品的研发、发展残膜的机械化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加强水分监测以及发展渗水地膜等4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残膜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李菊梅(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郑州450002)农用地膜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在土壤中不易腐烂,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污染土壤,危害作物生长。据调查,河南省中牟、郑州、开封等地,地表20cm土层中平均每公顷...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农膜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一个地膜覆盖栽培大省,地膜已经覆盖不同农作区及不同作物,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降解速度缓慢,加上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耕地质量变劣.通过对甘肃省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分析,指出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农田残膜回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可降解地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农村科技》2008,(12):15-16
一、试验目的 自八十年代以来,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展很快,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存的塑料薄膜碎片越来越多,导致残膜污染严重,地力下降,病虫害加重,棉花产量低。残膜在土壤中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形成了阻隔层。土壤水分运动受阻,孔隙度、通透性降低,使土壤盐碱板结,同时影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均匀分布,阻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造成烂种、烂芽,  相似文献   

20.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hm-2(T3)以及600 kg·hm-2(T4)残膜梯度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强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残膜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SOM)、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效磷(Olsen-P)的影响较大,随着残膜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而SOM、TN、NO3--N以及Olsen-P显著降低(P<0.05),NH4+-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残膜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增加,但高残膜强度(T3和T4)则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MBC和MBN)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吸光值平均变化率、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McIntosh指数)(P<0.05)。土壤酶活性随残膜强度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一致,残膜强度为300—450 kg·hm-2时,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木聚糖酶(BXYL)以及几丁质酶(NAG)活性普遍较高,残膜强度为600 kg·hm-2时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农田土壤中低量残膜存在下可通过保水作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丰富度,而当残膜强度超过4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长期残膜作用下会降低土壤SOM、TN、NH4+-N、NO3--N以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养分退化。因此,对于中国地膜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加大残膜防治工作力度,降低残膜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