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伊斯兰教向世界传播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穆斯林世界(1),与穆斯林的先民相结缘,饮茶之风逐渐兴盛起来,天下穆斯林同声"cha",茶已成为穆斯林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茶一经传入穆斯林世界并且快速普及是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精神享受和生理所需相得益彰的。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明是其教徒全部生活方式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一茶文化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历来是众说纷纭,然而"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优秀文化,是茶与文化的高度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在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这一定义还是比较恰当的.作为特定的中华文明氛围下产生的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儒释道皆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传播为视角,关注公元8—11世纪茶叶的西向传播。公元7世纪以后,丝绸之路在历经数百年的沉寂之后再次成为世界东西交流的大通道,隋唐文化的"世界重心"地位推动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传播广度大大超过了前朝。中唐以后饮茶之风遍及南北,形成了成熟的茶叶消费市场,茶的种植、制作、销售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随粟特、回鹘等民族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活动,茶叶在当时成为丝路流通的重要商品之一,并得以逐渐西传。可以说,粟特、回鹘人的贸易活动直接推动了茶与茶文化在亚洲腹地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酱醋茶。”茶在几千年前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利用以来,就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凡夫俗子,人饮人爱,成为融合民族情感,传播中华文化,保护人类健康,陶冶人们情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现在茶树、茶客遍布世界,世界上有关茶的语音、种茶知识、制茶方法、品茶技艺、饮茶风俗及茶文化都与中国关系密切,茶树也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这一局面的产生是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结果。千余年来,中国茶借助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人口迁徙等途径向世界传播,传播途径具有立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宗教人员、外交人员、经贸商人、移民侨民成为茶传播的主体。与此相适应,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知识方式、消费方式、产业方式,传播方式呈现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综合传播相结合,反映了茶叶传播循序发展的递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就马来西亚饮茶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展开论述,介绍了马来西亚茶的起源与发展、马来西亚的饮茶风气,并介绍了马来西亚茶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马来西亚的茶文化及其发展与传播情况,进而论述了中国茶对马来西亚的影响,探讨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茶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以及马来西亚茶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李明滨 《农业考古》2001,(2):316-319
俄罗斯引进中国茶已有国百多年的历史 ,其间经历了输入茶叶和引种茶树两个阶段。一、中国茶传入俄罗斯(一 )茶传入的开始俄国学者据阿拉伯旅行家的记载资料研究 ,俄罗斯在古代的饮料还不是茶 ,而是蜜、树汁或其他种类的东西。茶之传入俄国是在中古时代 ,由蒙古人西行开始的。有一记载说是在 15 6 7年。哥萨克军事首领布尔纳什·雅雷舍夫从北京回去向伊丹雷帝报告 ,称在中国有一种草制而能治病的饮料。( 1) 与此同时 ,在贝加尔湖地区的布里亚特人 ,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草原民族卡尔梅克人 ,已经很看重茶了。他们用中国制造的专用器具——…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160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普遍饮茶,也有60个国家种茶。世界各地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品茶技术、制茶方法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业在中国产生后,首先伴随中国文化向亚洲传播,初始阶段是伴生性传播;向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中亚、西亚传播。16世纪起,中西贸易活跃,海上丝路的兴起,作为主要的贸易商品茶向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传播。嗣后,通过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茶叶种植加工等技术被传播到欧美的殖民区,经过上千年传播,茶叶最终成为真正的世界性饮料。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上茶路起航地”的宁波,与中国其他茶埠相比,在茶传播世界的过程中地位特殊,作用重要。海上茶路的传播过程开始早、历时长、影响大。这种传播最早始于唐宋时期,传播地点主要是东亚。至近代,宁波茶向外传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传播地点拓展到南亚的印度、欧洲的格鲁吉亚。宁波茶向外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茶叶输出与贸易、茶籽与茶苗出口、茶工和茶技术输出。不同时期宁波茶向外传播的这三部分内容相互结合,由此奠定了宁波在茶传播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利"与"弊"     
有一次,著名人际关系交往专家卡耐基曾经长期租用红约一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举办一系列的讲座. 但是在某一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饭店让他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当然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他知道跟饭店的人争论是没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经》"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熊十力、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注重吸收《易经》"生生"学说,将生生与创造联系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论证创造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人应如何发挥创造性等重要命题,赋予中国哲学新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数字地球”就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包括全部地球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过程在内。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农业”是实施“数字地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论述了“数字地球”、“数字农业”的源起、概念、内涵、特点及中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Where" and "what" in vis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 Sagi  B Julesz 《Science (New York, N.Y.)》1985,228(4704):1217-1219
The mixture of a few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ine segments embedded in an aggregate of diagonal line segments can be rapidly counted and their positions rapidly determined by a parallel (preattentive) process. However,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orientation (that is, discrimination of a single conspicuous feature) requires serial search by focal attention. Under recent theories of attention, focal attention has been assumed to be required for the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experiment, knowing "what" even a single feature is requires time-consuming search by focal attention. Only knowing "where" a target it is mediated by a parallel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18.
19.
高校图书馆"服务"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角度阐述了服务是一种爱的栽体,应将爱融入服务工作之中;强调了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图书管理员应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将爱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猫论"是典型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它强调"实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