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较多政策和措施,本文主要评价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以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为例进行研究,并通过我国近10a来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方面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对具体的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而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技术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研究——以秸秆还田补贴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业技术补贴政策的实施及其实施效果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河南省和江苏省农村的实地调研数据资料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农业技术及其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秸杆还田机械质量等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均和农业技术的采用呈正相关关系,而补贴变量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本研究就加强农业技术补贴政策和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完善农业技术和技术补贴政策、加强技术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湖南省湘阴县为例,从粮食增产和粮农增收、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国有粮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分析了粮食补贴的政策成效;并从目标定位、政策功效、发放成本、直补面积方面,分析了粮食补贴政策执行偏差.进一步提出了政策建议:明确增收为粮食补贴政策目标;实行粮食综合直接补贴;适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建立补贴信息网络平台;制定粮食补贴政策条例. 相似文献
4.
5.
6.
以固始县为典型案例,调查产粮大县农作物农资综合补贴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剖析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虽有一定增收效应和增产效应,但效果并不显著。农资综合补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补贴标准偏低、补贴对象有失公允、补贴资金发放成本较高、资金发放形式不规范等问题。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完善产粮大县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省农业补贴政策情况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补贴政策面临新的问题。提出应该积极采取有效对策,确保农业补贴政策作用的发挥。实现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对该政策的满意程度,因此,从农户视角分析研究其对粮食直补的满意度并查找影响因素,对于政府今后粮食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安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2011年对湖北省7个市323户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满意度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户对粮食直补政策满的意度较高,达到了46.4%,同时是否具备某项专业技能、对粮食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是否遭受水旱灾害和村庄地形等4个因素对粮食直接补贴农户的满意度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良种补贴政策对品种技术扩散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优质小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小麦为例,通过对江苏不同地区品种技术扩散曲线的描绘,分析了良种补贴政策对品种技术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扩散的不同时期良种补贴政策的影响效果不同,且良种补贴政策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技术扩散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加强基层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和监督对促进品种技术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南疆牧民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利用柯克亚乡、哈拉峻乡、尼雅乡等3个样本乡的牧户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政策实施前后牧户生活生产方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不仅提高了牧民的畜牧业收入,而且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然而,南疆畜牧业尚处于转型过渡阶段,现代科学养殖技术投入不足、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牧民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当前牧区面临的三大问题.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稳步推进畜牧业转型;二是加强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普及科学养殖技术,并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继续完善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离差平方和最大化决策法和均方差决策法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对黑龙江垦区8个大型企业和9个农场分局2009年度的经营绩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14.
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托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但不同托管模式可能存在效率差异,探究不同托管模式的效率差异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权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农业生产托管组织的调查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不同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技术效率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分为村集体主导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两种模式,村集体主导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之间存在技术效率差异,村集体主导模式的平均技术效率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高7.7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托管规模、托管土地细碎化程度、托管组织自给劳动力人数、设置农业经纪人能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托管的技术效率。村集体主导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效率差异原因在于村集体主导模式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且由于产权原因自给劳动力人数普遍较多,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托管规模与农业经纪人优势。因此,提出积极鼓励发展村集体主导模式、进一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托管规模、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Influence of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下载免费PDF全文
SHI Shu-qin CAO Qi-wen YAO Yan-min TANG Hua-jun YANG Peng WU Wen-bin XU Heng-zhou LIU Jia LI Zheng-guo 《农业科学学报》2014,13(7):1486-1500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farmland, 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related factors. Using geostatistical theory, GIS spatial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and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model,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o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central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Second soil survey data of China for 1979–1985, 2005 field sampling data, climate observations and socio-economic data for 1980–2005 were analyzed. First, soil organic matter in 2005 was spatially interpolated using the Co-Kriging method along with auxiliary data sets of soil type and pH.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was then studi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1980s second soil census data. Next, the temporal trends in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Finally, we examined the vari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o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using the GWR model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The model showed that 53.82% area of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remained constant and 29.39% has decreased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The impact of precipitation o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mainly negative, with increasing absolute values of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The absolute value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has decreased, and more areas are now under its negative effects. In addition, the areas of positiv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sunshine hours have northward shifted, with the increasing absolute value of positive coefficient and decreasing absolute value of negative coefficient. The areas of positiv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mechanized farming as a socio-economic factor have westward shifted, with the increasing absolute value of negative coefficient and decreasing absolute value of positive coefficient. The area of regions with the positiv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irrigation has expanded. The regions with positiv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fertilizer use have shrinked. The positiv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mulch film consump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pesticide consumption was mainly positive in the west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it was negative to the east. Generally, GWR model is capabl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oth climatic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voided the insufficiency of other research based on the single perspective of climatic or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refore, we can conclude that GWR model could provide methodological support for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nd serve as basic reference for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gricultural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农膜回收政策绩效,引导农户积极回收农膜,基于新疆1 057户棉农的调查数据,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通过构建定序Probit模型探讨棉农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棉农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满意度普遍偏低,对政策执行内容、力度、效果较为满意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27.25%、23.27%和22.80%;2)棉农对农膜回收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奖励和处罚的合理程度均对提高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加入专业合作社、家庭劳动力人数、回收农膜所花的时间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回收农膜所花的资金对政策执行的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完善农膜回收政策奖惩机制、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新农膜回收政策的宣传方式、构建基层环境保护监督体系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耕地资源面临着被过度占用的风险,耕地的锐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以期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研究从时间角度对广东省2000—2016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从空间的角度通过构建PSR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2000—2016年政策绩效呈阶段性上升的特点,2016年上升至最大值。在空间维度上,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粤东、粤西地区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取得较好的绩效成果,其中粤西沿海和粤西北山区实施绩效最好,而珠三角平原地区实施绩效较差。最后,在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从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惠农力度、耕地提质、引入社会资金等四个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四阶段DEA-Tobit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合理有效的效率评价手段是准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而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本文引入四阶段DEA法对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武汉、宜昌两市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效,襄阳市和神龙架林区仅在技术上有效,其余13个地区不存在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武汉和宜昌2市的耕地经营规模处于适度水平,仅襄阳市耕地经营规模过大,其余14个地区的耕地经营规模尚具一定潜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会加剧耕地资源投入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相对过剩程度,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会削减耕地资源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供给;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而耕地机械化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