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历代文人,多与茶结缘。或以茶助神思清爽,或以茶寄闲适超脱,或以茶交清谈之友,或以茶悟佛道禅理,甚至达到爱茶如命,嗜之如饴,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诸如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黄庭坚、梅尧臣、苏轼、陆游等,都是茶痴级别的文人,竟日饮茶不说,还写下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篇,留下很多佳话。其中,尤以苏轼为甚。  相似文献   

2.
涂序才 《农业考古》2005,(5):136-138
苏轼一生写出了许多关心政绩、关爱民生,抒发自己旷达情怀的优秀作品.其中,咏茶诗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主要体现为四方面:一、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二、表达以茶会友的真情;三、寄寓以茶养生的情趣;四、抒发失意遣愁的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3.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确有陆羽其人,后人奉他为茶神、茶圣、茶祖等,并且根据各自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以供之。他所著的《茶经》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他为我国茶业科学的建立、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陆羽及其《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塑造当代青年学子的良好品行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陆羽的坎坷人生1、童僧生活遭苦难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人生既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等文献所载:陆羽原本是一弃婴,被龙盖…  相似文献   

4.
杨昇 《农业考古》2019,(2):132-136
苏轼一生多难,由于屡遭贬谪,他不停地进行地域迁徙,其间创作了大量茶诗,这部分作品,无论是谢茶、种茶还是煎茶诗,都本于茶事而高于茶事,且颇具地方特色,是苏轼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内容。相关作品往往折射出苏轼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其与命运抗争时的精神特质,并承载了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归结起来 ,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作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 ,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 ,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 ,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 ,了解了自然 ;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和哲理 ,人们通过饮茶 ,明心思性 ,增强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 ,完善人生价值取向 ,形成了高雅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光涛 《农业考古》2001,(4):303-30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西藩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 ,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 ,色泽乌润 ,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 ,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 ,并有降低血脂 ,减肥 ,抑菌 ,助消化 ,暖胃 ,生津止渴 ,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 ,港澳台 ,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誉享中外 ,1993年起 ,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 ,用优质烘青绿茶打…  相似文献   

7.
邓敏 《农业考古》2012,(2):119-123
对于苏轼,我们曾努力的去概括、去总结,我们称: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他是科举进仕中高中榜首的凤毛麟角,他是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是整个宋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也无可比拟、无法超越的领跑者、但这只是概括了他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而作为一个有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习苏轼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就是继承传统的一部分.苏轼的理论是其创作实践的总结与概括.通过认真而不敷衍、扎实而不浮躁的学习传统经验、对于发展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必将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征明(1470—1559),明代中叶江南的著名文人,文学家,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明史》卷287《文苑三.文征明》记载:"文征明,长洲(今苏州)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靡刂,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  相似文献   

10.
11.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健康生活的民生产业。如今,中国茶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等角度全方位论述了中国茶的影响、地位、贡献和前景,解读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相似文献   

12.
释惠洪有世俗化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青中年时期,晚年却是真实的禅子.其诗世俗色彩颇浓,但禅佛色彩也很浓,其风格以清丽为主,兼有雄豪、凄清、空寂之色,其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诗风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工夫境界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工夫境界解读中国茶道哲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茶道哲学的工夫与境界。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在"和"。茶人通过一系列的工夫持守,力求进入到"和"境界。在"和"的工夫境界观照下,茶人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体验高度凝结,进以凸显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独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茶道哲学思想提升了又一高度。  相似文献   

14.
舒曼  孙丽丽 《农业考古》2021,(2):122-130
关于苏东坡笔下的"点茶三昧手""南屏谦师",其佛事和茶事记载几乎为零。本文试图对一些现存史料与研究文章进行分析,列举出宋代杭州一带与"南屏"和"谦"字相关的四位法师的佛事与茶事履迹,通过分析神悟处谦法师、臻谦法师、南屏梵臻法师和"谦"师等四人种种迹象及其与苏东坡交往的关联度,认为臻谦法师的茶事痕迹与苏东坡关系最密,最符合和具备苏东坡所指的"南屏谦师"的条件,而臻谦法师则与南屏梵臻为同一人,也就是苏东坡笔下的"点茶三昧手"。  相似文献   

15.
以“捕食”、“寄生”、“其它”作用因子组建茶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并采用控制指数 (IPC)法分析各作用因子对茶毛虫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 .这 3种作用因子对第 1- 4代茶毛虫的 IPC分别为 4 .2 0 6 5、3.2 345、1.4 32 4 ;7.80 0 8、4 .4 6 2 7、3.2 152 ;6 .32 10、4 .70 19、3.6 2 35;3.94 57、3.7858、1.36 0 0 .天敌是影响茶毛虫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 ,控制作用“捕食”大于“寄生”.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与茶毛虫的卵孵化率 ,幼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存活率 ,成虫产卵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卵孵化率模型为 Y =- 2 95.5115+31.0 2 54X -0 .6 2 54X2 ,幼虫存活率模型为 Y =- 12 2 .36 0 1+18.390 0 X - 0 .4 0 6 0 X2 ,蛹存活率模型为 Y =- 12 6 .3515+14.86 34X - 0 .3114X2 ,成虫产卵前期存活率模型为 Y =- 94 .382 9+16 .5889X - 0 .380 9X2 ,成虫产卵量模型为 Y =- 593.4 2 88+6 6 .30 86 X - 1.3886 X2 .  相似文献   

16.
现代白话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取得诗歌正宗的地位,不是一个自然的、渐变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场有计划、有目的运动来实现的。胡适是策划、推动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对于胡适在这场新诗运动中的创作和理论实绩,历来毁誉参半。其实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从传播策略的角度来考察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价胡适的新诗运动,而且对于我们更贴切地理解文学史、探究新诗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煜慧 《农业考古》2019,(2):121-131
《叶嘉传》是一篇关于宋代建安贡焙茶史的俳谐传。从宋至今,《叶嘉传》乃苏轼伪作的说法不绝于书。当代学术界持《叶嘉传》伪作论者,都未对此论做详实考辨、论证。辨伪须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叶嘉传》本身与苏轼的内在关系去考辨;一是厘清《叶嘉传》伪作论的文献历史脉络并对其进行辨析。《叶嘉传》的茶史茶道内涵、人生寓意、文学技法与苏轼其人、其作极为契合,此为论真的内证。追索《叶嘉传》伪作论的文献可知,伪作论源头《扪虱新话》《容斋随笔》并未提出有力论据证伪,其后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在内的著述的伪作论均以此二本为据,且都未详加考辨或提出有力新证,皆无法证伪,此为论真的外证。因此《叶嘉传》极有可能是苏轼真作。  相似文献   

18.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融合共性与个性的思想观念与独特的物化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郭沫若小说诗意观念的体现;建立于作家主体的心灵意象与形体化、物态化的形象客体之间的对应构成了郭沫若小说的深层结构。从诗意观念和深层结构入手探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为我们从一个侧面解读和把握其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