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雏鸡。结果表明: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增高了19.04%、10.68%和12.21%;2)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著升高23.94%;3)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显著高于沙门氏菌攻毒组;4)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升高72.26%、67.74%、65.32%。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雏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C值、PCNA含量及杯状细胞数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2.
研究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对断奶獭兔肠粘蛋白基因MUC1与MUC2表达的影响,用以粘蛋白反映的肠黏膜免疫状况来确定最佳的日粮NDF添加水平。试验选用56只体质量相近的35日龄断奶幼兔,随机均分4组,分别饲喂含NDF 29%、33%、37%、41%的日粮,饲喂28d后,分别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样品,-80℃保存,对MUC1及MUC2进行RT-PCR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空肠、盲肠中的MUC1各自表达受NDF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回肠中NDF 37%组MUC1表达量较NDF 29%组表达量上调4.95倍(P0.05),其余组无差异(P0.05);空肠、回肠、盲肠中的MUC2各自表达受NDF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十二指肠中NDF 33%组、NDF 37%组MUC2表达量较NDF 29%组依次上调2.65倍(P0.05)、3.13倍(P0.05),其余组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与回肠有较高的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空肠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较低,盲肠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均为0.00;NDF 37%组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在4组中最高,分别为0.30、0.23;NDF 33%组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在4组中最低分别为0.10、0.08。该研究显示,MUC1与MUC2肠表达量可反映肠道健康状态,獭兔十二指肠与回肠是病变感染易发区;日粮纤维可以影响十二指肠及回肠MUC1与MUC2表达,日粮添加33%的NDF有助于塑造较好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3.
干酪乳杆菌对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断奶仔猪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168头14日龄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7组,每组4个重复。研究结果显示: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E组)、预防治疗组(F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大肠杆菌K88攻毒组(D组)明显增高了11.6%(P0.01)和11.2%(P0.01)。2)E组、F组的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的比值(V/C)分别比D组显著增加了21.3%(P0.01)和20.5%(P0.01)。3)E组、F组的肌层厚度分别比D组增加了11.8%(P0.05)和10.2%(P0.05)。4)D组、E组、F组和直接治疗组(G组)各组间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但使用干酪乳杆菌预防和治疗的E组和F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均高于K88攻毒的D组。以上结果表明,饲用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小肠绒毛高度,明显增加V/C值、肌层厚度及PCNA含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断奶仔猪肠道健康,减轻大肠杆菌对肠黏膜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对结肠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分为对照组、DSS组、干酪乳杆菌组和干酪乳杆菌预防组,通过旷场试验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统计并比较不同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肠道上皮、炎性浸润、粪便潜血等的变化;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小鼠在旷场箱中活动的距离及在中央区域停留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2)与DSS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结肠长度、小鼠体重显著增加,组织学评分和疾病活跃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肠道结构更加完整。综上,干酪乳杆菌可减轻小鼠焦虑样行为,缓解DSS对小鼠结肠的损伤,发挥对急性肠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罗伊氏乳杆菌的益生作用,本试验研究了蓝狐源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沙门氏菌、庆大霉素(GEN)+头孢拉定(CE)诱导的腹泻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本试验选取了80只2~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8只。整个试验周期21 d,正常对照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DSS对照组只饮用2%DSS溶液(62.5 g/L),沙门氏菌对照组只灌胃沙门氏菌菌悬液(1×108 CFU/mL),GEN+CE对照组只饮用GEN+CE溶液,DSS预防组、沙门氏菌预防组和GEN+CE预防组先灌胃罗伊氏乳杆菌后分别饮用DSS溶液、沙门氏菌菌悬液和GEN+CE溶液,DSS治疗组、沙门氏菌治疗组和GEN+CE治疗组分别先饮用DSS溶液、沙门氏菌菌悬液和GEN+CE溶液后灌胃罗伊氏乳杆菌菌悬液。试验结束计算大鼠体重总增重,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试验结果显示:与DSS对照组相比,DSS预防组大鼠总增重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沙门菌感染雏鸡空肠黏膜上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沙门菌组、干酪乳杆菌组、预防组、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用H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雏鸡肠道黏膜结构变化和肠道中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与沙门菌组相比,饲喂干酪乳杆菌预防使肠绒毛上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维持肠绒毛的完整性。2)饲喂干酪乳杆菌使得沙门菌感染组的促炎因子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能保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沙门菌对雏鸡空肠黏膜的损害,加强肠道的免疫功能。本研究为干酪乳杆菌预防畜禽沙门菌感染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5-羟色胺(5-HT)增多是否通过影响肠黏膜屏障引起断奶仔鼠的腹泻,检测断奶腹泻仔鼠小肠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变化。采用21d刚断奶ICR仔鼠,分为6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为应激腹泻组,番泻叶(0.4kg/L)按体重15mL/kg灌胃同时后肢束缚应激处理,第3组为氢溴酸西肽普兰(CH)对照组,用CH进行腹腔注射处理,第4组CH+腹泻组,CH药物处理4h后进行应激腹泻处理;第5组对氯苯丙氨酸(PCPA)对照组,PCPA腹腔注射;第6组PCPA+应激腹泻组,PCPA药物处理4h后进行应激腹泻处理。连续处理5日后处死小鼠,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测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由HE染色结果发现,应激腹泻组、CH+应激腹泻组和PCPA+应激腹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绒毛顶端出现充血,绒毛变短,裸露固有层等病理现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性腹泻组小鼠肠绒毛高度降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降低14.80%(P0.01),6.89%(P0.01)和19.31%(P0.01),隐窝深度分别升高14.09%(P0.01)、4.85%(P0.05)、11.53%(P0.01),故VH和CD的比值(V/C)降低:CH处理组与应激腹泻组小鼠变化趋势相同;而PCPA处理组则无明显变化。与应激腹泻小鼠相比,CH+应激腹泻组小鼠肠绒毛高度降低,尤其空肠显著降低11.18%(P0.01),隐窝深度升高,尤其十二指肠显著升高4.86%(P0.05),故V/C值也降低,而PCPA+应激腹泻组小鼠绒毛高度升高,分别为4.83%(P0.05),4.15%(P0.01),10.60%(P0.01),隐窝深度降低,分别为27.46%(P0.01)、19.21%(P0.01)、16.74%(P0.01),故V/C值升高。断奶腹泻仔鼠小肠黏膜机械屏障遭到破坏,而肠道内5-HT含量的升高也会使断奶仔鼠出现腹泻现象,同时小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因此5-HT升高可能通过损伤断奶仔鼠小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从而引发腹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干酪乳杆菌与银杏叶提取物协同的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方法】将体质量为(20±1.0)g/只的60只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高脂对照组、干酪乳杆菌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及干酪乳杆菌与银杏叶提取物混合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建立肥胖模型,试验期为30d。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浓度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的活性。【结果】干酪乳杆菌与银杏叶提取物协同作用,能明显降低肥胖小鼠体质量、TC、TG和MDA,与高脂对照组相比,小鼠体质量降低13.22%,TC和TG降解率分别达到24.48%和20.93%,差异极显著(P0.01);小鼠血清中HDL-C增加167.85%,差异极显著(P0.01);小鼠血清中GSH-Px活性提高了13.14%(P0.05),CAT活性降低了49.01%(P0.01)。【结论】干酪乳杆菌与银杏叶提取物协同使用,具有控制小鼠体质量、降血脂、促进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热应激环境下育成鸡肠道菌群以及黏膜结构的变化,揭示热应激下家禽肠道中正常菌群定植与黏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选取健康状况相似的10周龄日照琅琊鸡96只,设适温对照组((24±1)℃,Ⅰ)和高温组((38±1)℃),随机分在2个人工环境气候舱中饲养,试验期为14d。采用16SrDNA PCR-DGGE技术,分析热应激处理后1d(Ⅱ)、7d(Ⅲ)和14d(Ⅳ)时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组织黏膜形态变化、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结果表明:热应激持续时间越长,对回肠部位菌群影响越大,Ⅲ组十二指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分离明显;Ⅳ组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热应激时段在空肠部位可检测到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螺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lis)、Plebeius杆菌属细菌(Bacteroides plebeius strain)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而回肠部位可检测到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不可培养的细菌等;Ⅲ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肠段的绒毛长度均明显下降,其中回肠绒毛长度减少最为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及V/C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各肠段肠壁厚度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Ⅲ组空肠和回肠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回肠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热应激对育成鸡各肠段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很大,并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破坏消化道菌群平衡,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常用饲料样品(玉米、苜蓿、小麦)的乳酸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平板分离法分离3种饲料原料中的乳酸菌,再以MRS+CaCO3固体培养基进行筛选。对所分离得到的80株乳酸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可知8,0株乳酸菌分属于2个属,即乳杆菌属、肠球菌属;7个种,即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肠道球菌(Entercoccus faecium)、耐久肠球菌(Entercoccus duran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海氏肠球菌(Entercoccus hirae)。3种饲料原料中干酪乳杆菌和肠道球菌普遍存在。除了这2种乳酸菌外,小麦中还有鼠李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苜蓿内有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玉米内有植物乳杆菌、耐久肠球菌。[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不同饲料中乳酸菌存在较大的多样性,干酪乳杆菌、肠道球菌等乳酸菌为饲料发酵的关键菌群,该试验结果为饲料乳酸菌资源开发及饲料乳酸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育雏育成期高邮鸭肠道发育以及肠道组织形态、杯状细胞密度等的影响,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高邮鸭90只,随机分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全价日粮,丁酸梭菌组添加丁酸梭菌活菌3×105 CFU·g-1,枯草芽孢杆菌组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活菌5×108 CFU·g-1,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高邮鸭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60日龄高邮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重量(P <0.05),显著增加空肠长度(P <0.05)。丁酸梭菌添加组显著降低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 <0.05),显著增加回肠的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P <0.05)。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后提高高邮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杯状细胞密度(P <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添加组中十二指肠,空肠组织黏糖蛋白2编码基因MUC2m 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综上所述,高邮鸭自1日龄起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后,改善其肠道显微结构,在全价日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长期食用黄豆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日常膳食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先将小鼠按照年龄分为1月龄(幼年)、6月龄(中年)、9月龄(老年)组,每组再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1组、1:2组和1:4组,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1:1组、1:2组和1:4组分别将基础饲料与黄豆按1:1、1:2和1:4关系配比进行饲养。喂养4个月后,采集小鼠盲肠段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分析。结果 1月龄小鼠食用不同比例的黄豆后,与对照组比较,肠道细菌总数、乳酸菌数、双歧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均下降明显(P<0.01);6月龄小鼠1:2组的肠道细菌总数、乳酸菌数、双岐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远远高于其余各组(P<0.01);9月龄小鼠食用不同比例的黄豆后,肠道细菌总数下降,且食用较高比例的黄豆,肠道乳酸菌数、双岐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1或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食用不同比例黄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同,6月龄食用1:2黄豆最佳。  相似文献   

13.
感染鳗弧菌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 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0.01);PO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LP活性,在鳗弧菌感染60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CP活性,在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半致死的实验中,鳗弧菌浓度为1*106 cfu/mL、1*107 cfu/mL 、1*108 cfu/mL的实验组的50%的致死时间分别为12 d、11 d、8 d,对照组则无死亡。结果表明:在感染期间,实验组鱼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尾鳍溃烂、鳃丝发白、内部有黄色粘稠腹水等;鳗弧菌浓度越高,达到50%的致死时间越早,花鲈的死亡率和鳗弧菌的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8后小肠结构和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用试验观察小鼠感染后的患病症状,采集小鼠小肠组织样品,HE和PAS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切片,测定小肠结构中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肌层厚度及免疫相关细胞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8~12h出现患病症状;24h出现明显患病症状,个别小鼠死亡;36~48h小鼠患病症状更加严重,死亡小鼠增多;72h不再出现死亡小鼠,未死亡小鼠精神状态和行动能力全面好转。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小肠肠绒毛长度、V/C值、肌层厚度、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先减少后增多,隐窝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0~72h小肠各指标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中,36h小鼠感染最严重,72h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枳壳对丁螺环酮在健康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丁螺环酮组,丁螺环酮加枳壳低剂量组(15 g/kg),丁螺环酮加枳壳高剂量组(30 g/kg),测定给药后5、10、20、30、45、60、90、120、240、360、480、600 min丁螺环酮的血药浓度,计算并比较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与丁螺环酮组比较,丁螺环酮加枳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丁螺环酮AUC(0-t)分别增加2.49和4.18倍,Cmax分别增加1.63和2.57倍,Tmax从0.28 h分别延长至0.52和1.06 h,t1/2从0.96 h分别延长至2.18和4.87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壳可增加同服药物丁螺环酮的AUC(0-t)和Cmax,提高丁螺环酮生物利用度,并有剂量依赖性趋势,枳壳与丁螺环酮发生显著的药动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鲢鱼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新途径,降低益生菌培养基氮源成本,以氮回收率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指标,研究3种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水解鲢鱼加工副产物不同时间(0.25、0.5、1、2、3和4 h)得到的水解物性质的差异;以鼠李糖乳杆菌L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GG)和嗜酸乳杆菌NCFM(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的生长曲线、比生长速率和菌落总数为指标,研究鲢鱼加工副产物水解物替代MRS(deMan,Rogosa,Sharpe)培养基氮源对益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木瓜蛋白酶对鲢鱼加工副产物具有更好的水解效果,具体表现为木瓜蛋白酶水解物的氮回收率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物(P<0.05),且木瓜蛋白酶2、3和4 h水解物中相对分子质量<1 000的小分子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解物(P<0.05);2)中性蛋白酶1和4 h水解物,碱性蛋白酶2 h水解物,木瓜蛋白酶1和4 h水解物替代MRS培养基75%氮源时,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MRS培养基)(P<0.05);3)木瓜蛋白酶1 h水解物替代MRS培养基75%氮源时,嗜酸乳杆菌NCFM的生长曲线、比生长速率、在600 nm的最大吸光度和菌落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RS培养基)(P<0.05)。综上,鲢鱼加工副产物经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后有望用于替代益生菌培养基氮源,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实现其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两种弧菌感染大黄鱼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与弧菌抗性关系,分别利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大黄鱼。对感染前后抗感群体的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并分析其抗病差异:(1)筛选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在抗鳗弧菌组有17个,而抗副溶血弧菌组的有28个;(2)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染色体NW_011323507.1上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IL-6R)第91 196位碱基G突变为C,导致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该位点G/C在抗鳗弧菌组、对照组样本之间突变基因型CC频率分别为12.5%和0,呈显著性差异(P0.05);(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基因在染色体NW_011323975.1上的35 665位碱基突变(A-G),在副溶血弧菌抗感易感群体中突变位点基因型GG频率分别为37.5%和0,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IL-6R-91196-G/C位点突变与大黄鱼抗鳗弧菌有关联,CTRP9-35665-A/G位点突变与大黄鱼抗副溶血弧菌有关联,这为大黄鱼抗弧菌群体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