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斌    尹剑    邱远宏    徐泽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140-148
为实现气候变化下杜仲的科学种植布局,基于CMIP6发布的2021-2040年的4种气候情景,利用最大熵模型研究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贵州省杜仲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高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中、黔西南地区,低适宜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高海拔区和北部、东南部高温地区。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杜仲生长气候适宜度体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低排放情景下与现状接近,高排放表现为适宜度的降低和不适宜区的扩大。不适宜区的扩大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西北、北部和东南地区。综合4种气候情景绘制了杜仲气候适宜性区划图,高气候适宜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0.62%;高气候适宜区和中气候适宜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2.85%,开发潜力较大。研究同时统计了各县区杜仲适宜性种植潜力,分析了贵州杜仲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温度类变量对杜仲适宜度影响较大,贵州杜仲生长最适宜气候条件为年均温度在15~17.5 ℃、最暖季平均温度在23~26 ℃、最湿季节平均温在22.4~24.7 ℃,最热月极高温度在27.5~32 ℃、年均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海拔亦是影响杜仲适宜性区划的重要因素,贵州杜仲更适合海拔在700~1 400 m的区域生长。研究结果可作为未来杜仲种植布局的参考,以实现优质杜仲资源的高品质和高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6—2005年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及2016—2100年气候预估数据,分析RCP2.6、RCP4.5、RCP8.5情景下2016—2100年贵州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1986—2005年相比,除RCP8.5情景下2081—2100年外,未来其他情景下各时期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整体呈增加趋势;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面积和比例增加突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和比例下降明显;各时期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空间异质性突出;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各气温因子和年降水量对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马铃薯作为中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其适宜性评价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气候数据,构建集成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中国未来时期马铃薯气候适宜区,为优化中国马铃薯种植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6种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未来气候数据驱动5种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集成模拟预测未来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中国历史上(1970—2000年)和4个未来时期(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年)的马铃薯气候适宜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最湿月份的降水量、最暖月份的最高温度,以及最冷季度的平均温度是影响中国马铃薯气候适宜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对模拟结果的贡献率分别为54.7%、21.4%和18.1%。(2)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于各适宜等级区域的预测结果变化基本一致,都呈现适宜区、低适宜区面积变大而高适宜区面积变小的趋势,仅在海南、西藏、新疆等地局部存在种植气候不适宜区。马铃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药食同源植物绞股蓝在全国范围的潜在分布情况,旨在为绞股蓝的引种及种植推广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绞股蓝地理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变量,利用ArcGIS 10.3及MaxEnt模型预测该物种当前在全国的潜在分布区,基于Jackknife检验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影响绞股蓝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探讨在未来气候下即中低排放(PCR4.5)和高排放(PCR8.5)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结果】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度较高。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年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温度是影响绞股蓝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2.9%;最适宜绞股蓝生长的年降水量在960~2220 mm,最干月降水量>10 mm,最冷月气温在-5~8℃。当前绞股蓝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适宜区面积为218.3万km2,极适宜区和高适宜区在大巴山—武陵山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两大核心区。在未来气候下,至2050年绞股蓝适生区总面积变化较小但不同等级适生区面积变化明显,适生区北至点自山东半岛向高纬地区延伸至辽宁半岛。在RCP4.5气候情景下,极、高适宜区面积分别从当前25.1万和46.1万km2增加至42.9万和61.3万km2,中、低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少4.2万和12.0万km2;在RCP8.5气候情景下,极、高适宜区面积将分别增加至60.3万和65.9万km2,中、低适宜区面积进一步减少;两种气候情景下适宜区的重心向东北移动,其中极适宜区东移明显,在RCP4.5气候情景下东移115.4 km,在RCP8.5气候情景下进一步东移195.1 km。【建议】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加强中药农业的区划研究,建立最佳种植适宜区;建立政企研合作发展机制,科学有效地推动种植规模化和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公开发表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在中国范围内地理分布数据和生境气候数据,利用刀切法提取影响林麝存在概率的关键气象因子,并运用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分析不同情景下林麝在中国的适生范围。结果表明,最暖季降水量、最干季均温、最湿季降水量、年均温、季节性温差、最湿季均温、最暖季均温、最干季降水量8个关键气候因子对林麝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林麝生境范围预测模型,得出模型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993)。当前气候情景下,林麝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腾冲-漠河线以南,适宜生境面积为4.13×106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3%;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未来气候情景下,至2050s(2040—2059年)林麝高、中、低适生面积均有所减少,其中低适生面积减幅最大(达到50%);2080s(2070—2089年)较2050s,RCP2.6和RCP4.5情景下林麝高、中、低适生面积有所增加,RCP8.5情景下则有所减少。以平原、丘陵地貌为主的林麝适生区东南区域,对未来气候条件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用内蒙古大豆主产区14个气象站1981—2016年气象观测资料与RegCM4.0区域气候模式,在低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 2种情景下,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构建,分析和预估内蒙古大豆主产区光、温、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内蒙古主产区大豆日照适宜度东部偏北及赤峰呈微弱的下降趋势、通辽为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气温适宜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赤峰小幅降低、东部偏北及通辽变化相对较为平缓;总体而言,1981—2016年内蒙古主产区大豆气候适宜性影响为弱的负效应。在未来2种气候情景下,2021—2050年,日照适宜度变化总体平稳,温度适宜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线性倾向率以正值为主,综合适宜度呈略微增加的趋势,未来气候对大豆生产为弱的正效应影响可能性大,并根据模拟的2种未来气候情景,提出对内蒙古主产区大豆生产的相应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丽娜  千怀遂  张静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27-12131,12190
[目的]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木荷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区域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气候-植被相关的Kira模型和Holdridge模型以及生态适宜度理论,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木荷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选取亚热带地区1960~2005年26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并采用空间插值的技术,对亚热带地区木荷的温度、降水、可能蒸散率适宜度进行分析;引用汤剑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况特别报告(SRES)的未来情景模拟结果,研究IPCCA2情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未来气候情景下木荷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并对未来木荷的气候适宜度进行分类。[结果]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湖南大部分地区、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浙江的东部沿海木荷的气候适宜度较强;广西的中部,贵州的东部,江西、福州的中部适合木荷的生长;贡山-维西-丽江-元江-会泽-雷波-峨眉-内江-南充-巴中-钟祥-枣阳-信阳-六安-滁州-高邮-台东以北的亚热带地区,木荷的生长适宜度仍然较低;云南、四川的西部的气候适宜度变化较大。[结论]木荷的未来气候适宜度变化受温度、可能蒸散率的影响较大,未来气候适宜度由湖南向西、向北递减;在时间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气候适宜性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110个分布点数据和19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下油松的潜在地理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背景下,MaxEnt模型均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在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预测结果贡献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年均温、平均日温差、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年降水量.当前油松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南部、湖北北部、辽宁沿海和甘肃东南部等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以高度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同时长江流域的沿途各省区都具有一定的适宜油松分布的条件.除RCP 2.6情景下油松的高度适生区面积有所下降外,未来其分布面积整体将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未来江苏和贵州两省将成为油松种植的潜在区域.  相似文献   

10.
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等。这些因素被称为主导气候因子。基于此,玉米种植区可分为气候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因此,文章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应性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文冠果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提高文冠果的嫁接成活率。[方法]对接穗采集地的温度、接穗保存时间、保存措施及嫁接手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接穗保存措施、嫁接人员操作技术和嫁接手法直接影响文冠果嫁接成活率。在一定时间和温度范围内,接穗保存时间和采集地温度对文冠果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著。[结论]为文冠果的选优繁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冠果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近30年在文冠果的嫁接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的技术途径的效果,明确文冠果繁殖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今后文冠果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文冠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西发展文冠果的优势、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油用、食用、药用、观赏等综合经济效益颇高;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贫瘠,是山区绿化、退耕还林、提供生物质能源的好树种。山西是文冠果的适生区,且野生资源丰富,开展对文冠果的研究与开发,对促进山西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光光度法测定文冠果壳总皂苷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文冠果壳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以期推动废弃物文冠果壳综合利用。[方法]根据文冠果壳苷与香草醛-高氯酸作用后具有的特征吸收,确定最佳显色条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文冠果壳苷的含量。[结果]测试波长为456nm,香草醛浓度5%,高氯酸体积0.8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min。测定文冠果壳苷含量为0.24mg/g。[结论]该测定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5.
文冠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综述了文冠果在繁殖技术、引种选育、生理学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文冠果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李强峰  徐青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64-16665
[目的]确定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花粉生活力及其萌发的最佳培养基。[方法]采用染色法对文冠果4种类型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培养基法对文冠果花粉进行了萌发试验。[结果]文冠果4种类型花粉生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LY型、LR型、SR型和SY型,且各类型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适宜文冠果花粉萌发的培养基配方为0.1 g/L琼脂+2.0 g/L蔗糖(C12H22O11)+0.15mg/L硼酸(H3BO3)。[结论]为文冠果的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文冠果的分布和栽培管理以及在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应用,阐明了作为木本能源植物的文冠果发展潜力极大,是一种较理想的铁杆油料树种。  相似文献   

18.
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给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其在我国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为28°34~47°20′N7、3°20′~120°25′E,遍布华北、华东及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文冠果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分布区主要在暖温带气候区内,天然分布区内植被以灌草为主。土壤以黄绵土占绝对优势,其次是黑垆土、风沙土、山地褐土、栗钙土等。文冠果呈小面积块状零星分布,水平分布不连续,垂直分布上下限随着经纬度的增加有降低趋势。辽宁建平-北京-山东青岛-安徽合肥-河南栾川-陕西洛南-甘肃平凉-青海循化-西藏察隅一线以西以北地区均有文冠果分布,而在此界以东以南地区无文冠果分布。  相似文献   

19.
黄檀属珍稀树种未来适宜区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黄檀属Dalbergia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物种野外种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该属物种分布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深入认识这些物种未来分布的趋势,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  方法  利用最大墒(MaxEnt)模型,基于当前气候环境,对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7种黄檀属珍稀乔木树种在中国的适宜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并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其分布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  年平均温度、等温性、气温季节变动系数、最热季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土壤碳酸盐含量与坡度是影响7种黄檀属珍稀乔木适宜区分布模拟的关键环境因子。黄檀属珍稀乔木除黄檀D. hupeana外均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适宜分布区。黄檀的适宜分布区面积与最适分布区面积则均有所减小,其中适宜分布区面积将减小30.8%,最适分布区则将缩小49.3%。  结论  由于分布区存在差异,同属不同物种的未来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未来的保护工作应当集中在黄檀等适宜分布区缩小的物种上。表3参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