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和协整理论,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且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保险、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王艳  朱莹  薛鹏 《世界农业》2021,(1):109-119,131
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是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工具,理论上也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25个省2009—2018年数据,构建了“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结果发现,中国各省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农民收入增速超过了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然而,各系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大省或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农业大省,其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三者都比较低等。此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收入对农业经济的依赖程度正在变低。耦合协调度方面,2009—2018年各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但是,2018年的整体均值较低,尚处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而大多数省份的数据揭示,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且协调度越高越有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重要引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1985~2020年的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以及农业贷款余额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我国的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之前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且双方均无法形成彼此的格兰杰原因。立足“十四五“背景,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为加强农业银保联动机制,以实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春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39-15041
选取中西部各省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和Hausman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地区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和双向因果关系。西部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中部这一关系则不成立。中部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之间具有相互推动作用,西部则为抑制作用,但西部农村金融效率却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而提出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的投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等建议,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5-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通过构建VAR分别探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在长期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农业机械化与农民经营性收入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会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当期的农民经营性收入基本由自身贡献,但是从第10期开始,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便开始了反超,但两者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建议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宣传和培训相结合,提升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2016年中国财政支农、农业贷款和农业产出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 ,分析了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对农业产出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农业产出短期内具有较强的增长惯性,长期受农业贷款影响显著,受财政支农影响微弱。农业贷款是农业产出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两者存在单向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不是农业产出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农业产出是财政支农增长的Granger原因。长期而言,农业贷款显著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而农业产出增长又会提升财政支农水平。最后,提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优化调整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探索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合力点等提升农业产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使用中国2000—2016年的数据对两者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对两者良性互动给出了数理模型推导。结果显示: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途径相互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但发展速度缓慢,农村金融逐渐发展,但并不平稳;农村金融变量对农业产业化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呈波动状态,其中,农业贷款和农业保费赔付对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得出金融支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业保险恰恰是保障农业产出的有效路径。农业保险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保障的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不断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文章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9~2019年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发现:2009~2019年,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分布在0.292~0.639之间,从2012年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测算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评价得分发现:两系统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单个系统的发展水平无法决定耦合协调度的增长,如果两者中一方的发展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也会呈现失调的状态,只有当两系统的综合发展评价得分均较高时,耦合协调度才会平稳增长,出现协调的状态。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性的提出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业保险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农业保险发展、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基于2007—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两者协同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结果]农业保险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促...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农业保险作为传统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在农业风险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基于 2000-2019 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经济总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数据,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农业保险发展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亦然。为有效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包括:重视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财政联合赔偿机制,健全资金补贴政策以及加大保险政策宣传,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投保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199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农产品进口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农业贷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农业保险促进农民增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均是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其中农产品出口未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市场的经营商户是联系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他们的运营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是"三农"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为了解决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信贷融资难题,寻求政府、银行、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之间的融合点,选取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红星大市场与马王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采用抽样调查研究法,对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特征、信贷融资现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抵、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是商业银行的现有的两种主要信贷模式,而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缺乏。因此,商业银行目前难以找到与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合作的融合点。然而,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信贷融资意愿强烈,为此,提出了信贷融资模式必须紧密连接农产品市场,创新并发展为农产品市场量身定制的六种融资模式,才能迅速盘活各方资金供需,切实解决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融资问题,从而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概念、农业信贷市场的分类等角度,概括了其理论边界、业务边界和规模边界。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受财政补贴、盈利水平和风险损失率的限制。要控制农业政策性贷款的风险损失率,需要进行抵押担保制度创新,防范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地方政府的保费补贴政策是否有效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的风险?本文基于农业政策保险背景,以武汉市为例,运用GARCH模型,分析武汉市实行蔬菜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后大宗蔬菜品种价格波动变化,探讨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蔬菜保险政策实施后,大宗蔬菜20类蔬菜品种有14类蔬菜品种价格波动程度明显减缓,意味着武汉市蔬菜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武汉市大部分蔬菜品种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地方性农业保险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还可以稳定蔬菜市场,降低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武汉市推行蔬菜保险有效性的经验证据,可拓展地方性农业保险政策作用与功能研究的边界,更为缓解其它类型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提供了参考借鉴。湖北省省级层面并没有统一的蔬菜保险保费补贴措施,为稳定湖北省蔬菜生产,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开展蔬菜政策性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15.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采用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结果表明:1)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显著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类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使得试点地区的化肥施用折纯量平均下降了3.50%,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70%,农膜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40%;2)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主体的经营结构、经营规模与生产技术选择,从而抑制了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投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受灾农作物的保险赔付支出越多,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占比越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效应越强;4)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并未以牺牲农业产值和农户收入为代价。本研究发现对中国农业减量化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金融集聚对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2000—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首先,通过区位熵的方法分行业测算了不同年份各地区的金融集聚度。其次,运用两阶段DEA方法,测算了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水平。最后,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金融行业的集聚对两阶段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阶段效率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性,且2019年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与最优前沿面分别存在28%和30%的差距;进一步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偏微分分解发现,金融集聚对农业科研产出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券业和银行业集聚存在空间溢出,保险业集聚对农业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农业贷款绩效状况,选取农业生产环节20种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12个子产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共57个产业,根据历史财务状况构建项目,测算各产业项目贷款风险调整后绩效指标:相对绩效指标(EVA)与绝对绩效指标(aRAROC)。结果表明:1)受到收益和规模状况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环节贷款两项指标表现均较差,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贷款排斥;2)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贷款的相对绩效优势明显,但受到贷款规模制约,绝对绩效排序下滑明显。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农产品市场稳定性,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和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农业保险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探讨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的影响,对促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部经济地带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动态演进趋势,采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2008—2020年中部经济地带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黑龙江、河南和安徽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山西和江西。农业保险可有效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水平,这一结果通过了缩尾处理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水平。因此,基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角度考虑,提出应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依托农业保险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推动农业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保险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仍然存在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诸多因素,主要是:农业风险本身的可保性差;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农民收入低,政府投入少;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等。我国农业保险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改进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建立有效的再保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实行以支持农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使农业保险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