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地确权对农户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找出提升农户主观幸福的有效路径,拓宽政策研究视角.[方法/过程]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运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地确权等维度对农户幸福感的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结果/结论]研究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5—2019年不同省份农用地流转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考察了农用地流转、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户收入三者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其中的中介效应机制。同时还将全国各地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3个区域进行了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加快农用地流转不仅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还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可以作为农用地流转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中介变量,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分样本来看,东部、西部、中部不同地区农用地流转都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均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部分中介效应也几乎都成立。但西部地区农用地流转对农户的增收效应以及农业机械化对农户收入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农业劳动力需求估算方法前期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建立了基于机械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需求估算模型,从微观角度揭示了短期内机械化程度与农业劳动力需求的线性替代关系。应用该方法实际估算了大庆市四种农作物的劳动力需求,并与人均工时法估算结果比较,得出了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既适用于农业劳动力需求估算又适用于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结论。  相似文献   

4.
5.
朱建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3-296,298
采用9个省89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了农户劳动交换形式结构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则农户劳动交换形式结构的市场化特征越明显;若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口数越少、家庭年总收入越多、非农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例越小、被访者越看重效率而不是人情、劳动交换较多地参考劳动力市场价格、没有换工经历和没有换工意愿,则该农户的盖房、农忙和红白喜事雇工的可能性大。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小,则其盖房和农忙雇工的可能性更大。若所需工种为长工时,农户盖房更倾向于雇工。户主年龄越小,则其农忙越倾向于雇工。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较好地阐释了市场化对农户劳动交换形式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促进中国农地的高效、低碳利用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对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农地经营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2005—2021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2)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且该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农地流转面积超过门槛值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会下降;3)农地流转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本研究建议:加快推动农地流转水平,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结合区域差异性,重视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对农户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 667个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变量归并模型(IVTobit)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户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机械化对农户主粮种植面积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不同类型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有所差异,影响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是马铃薯、水稻、玉米和小麦。2)农业机械化对各类型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倾向,即农业机械化对不同类型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不断增加。3)从作用机制分析可知,农业机械是通过替代成本相对较高的农业劳动力,降低主粮生产成本,进而诱致农户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建议进一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深入推进地块“宜机化”改造,切实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和增加主粮收益率,从而提高农户主粮种植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农业市场化是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文章对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安徽省农业市场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对推进安徽农业市场化进程、促进安徽农业稳定发展提出了安徽省农业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服务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对广东农村进行实地渊研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农户急需各类农业信息服务,但来自信息服务主体和农户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对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信息管理制度混乱、信息服务者素质不高、农户素质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针对...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择2010—2020年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测试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数据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实证研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机械化程度与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关系模型及其参数获取、处理,文章推导建立机械化程度与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关系模型,通过对绥化地区10个村100个劳动力调研,获得种植业机械化程度100%和0时每个劳动力所承担耕地面积。经检验,机械化程度为100%和0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均符合正态分布,通过检验与异常值剔除,本区域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为100%时每个劳动力所承担耕地面积平均值为8.00 hm2,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为0时为1.38 hm2。依据推导建立机械化程度与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关系模型,计算不同机械化程度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农机作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选择影响农机作业水平因素的人口和劳动力、耕地状况、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机具配套比等4类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某地区2000—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和方法,对影响农机作业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影响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因素依次为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机具配套比、耕地状况、人口和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MIV和GA-BP模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标志。利用2007-2012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GA-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MIV值,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土地经营规模影响较小;户均人口数、水稻播种面积比重、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山地面积有负向影响,其它因素有正向影响。从区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是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户均人口数在华东、中南和东北地区具有负向影响,但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呈现"东部缺地,西部缺人"的现状。从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玉米播种面积比重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正向影响在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山地面积、水稻播种面积比重、户均人口数的负向影响在波动中逐年减弱。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突破稻作农机技术瓶颈,发展适合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同步推进农机专业服务市场发展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调整布局要求,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于GIS 技术形成了 农用地等别转绘平均等别计算,耕地集中连片性分析基于多因素的同一等别较高质量耕地地块筛选按等折算等 技术建立了一套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技术方法。并以重庆市大足县为例,研究县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调整布局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朝  韩瑞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4):748-755
[目的]研究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明确农业人力资本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阈值,从农业人力资本水平视阈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构建以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健康水平和技能水平为门槛变量,以农业GDP、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耕地面积和机械总动力为影响因素的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3~2014年的数据对上述3个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6~8.36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影响最大;健康水平存在单门槛效应,当家庭健康支出占农村家庭支出大于5.64%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科技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从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027~0.045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建议]各地区应通过合理渠道优化本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对休耕政策背景下地下水超采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调整提供科学建议,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农户土地利用模式的差异,利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330份有效农户调研数据,对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除地下水一般下降区小麦种植比例仅约为30%外,其余地区均达90%以上,同时地下水较慢下降区水稻种植比例也较大;2)地下水一般下降区因以种植夏玉米为主,故复种指数较低,其他区域复种指数均在1.88以上,同时相较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下水较慢下降区和无明显下降区,地下水快速下降区和一般下降区的有效灌溉比率也较高;3)除地下水较慢下降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灌溉费用投入最多,被认为是耕地利用投入集约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小麦和玉米在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中分别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偏低产出、低投入偏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因此,依据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差异,在休耕政策制定时有针对性地种植结构调整措施,从而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和加强对耕地地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江苏省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均在地理上呈现出空间相关性;2)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粮食产量增加;3)对比混合线性回归、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若不考虑空间因素则会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系统性估计偏误;4)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粮食品种之间具有异质性,江苏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空间溢出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政府和市场两大因素对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在将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细分为科研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的基础上,运用2000-2014年中部6省的面板数据,对中部6省的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对科研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都存在积极影响,但是中央政府对地区的农业支持对科研产出效率有一定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整体而言,农业市场化程度对科研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应实行“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下同)2007—2019年面板数据,从农业科研院校和涉农企业两类创新主体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环境治理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来探求环境治理强度作用于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门槛值。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显著促进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政府R&D投入、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生产力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治理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状态。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环境治理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具有非线性特征,但涉农企业的“U型”拐点更早出现。因此,政府应采用合宜的环境治理强度、加大研发投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研发绿色技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