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机氯农药具有高毒性、高残留、生物富集效应显著的特点,我国从1983年开始逐步禁止使用,但该类农药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目前土壤中仍有很高的检出率,对农业土壤环境、动植物产品和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危害,因此,有机氯农药的安全、高效降解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微生物降解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作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介绍了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种类、降解途径和机理,并对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概况,系统地讨论了几种常见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其中包括了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概况,降解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作用机理及微生物降解代谢类型。最后介绍了微生物降解农药今后的主攻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从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对今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有机磷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微生物降解是治理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新技术,综述了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微生物种类、降解的机理、应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微山湖地区农田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文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26-1127
利用GC-ECD法对微山湖流域各种类型土壤(园地、水田、旱田、菜地)中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测定。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DDTs、HCHs每个采样点均有检出。与国内其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DDTs、HCHs的含量相比,微山湖流域土壤中机氯农药含量相对较低。DDT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明显高于HCH的同系物。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之间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田土壤高于菜地土壤。  相似文献   

6.
利用GC-ECD对环鄱阳湖区11个县市蔬菜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测定的数据,研究蔬菜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蔬菜地土壤中HCHs、DDTs、氯丹和六氯苯均有检出,且DDTs、HCHs的残留量较高,总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2.39~47.28 μg·kg-1.从整体上分析,处于工业分布区域的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其他区域.有机氯农药组成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中除个别采样点有机氯农药主要来自于早期残留外,大部分地Ⅸ有新的污染源输入.与国内其他地区蔬菜地土壤相比,环鄱阳湖区蔬菜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较低.生态风险分析显示,环鄙阳湖区蔬菜地土壤中HCHs残留对于土壤生物的风险较低,而DDTs可能对鸟类和土壤生物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土壤环境因素对残留农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根源。研究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降解规律,探讨外界因素对其降解和转化的影响,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和减轻农药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转化的主要途径及机理,包括微生物降解、水解和光解,分析了土壤中不同环境因素(有机质、湿度、温度、pH值、根系分泌物和粒径等)对农药降解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治理和修复土壤的农药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茶园土壤和茶树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试验取得成功,效果明显。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历经16年研究创造出来的新型生物修复新技术。主要通过应用微生物含有的一些酶类来降解土壤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对土壤中DDT和植株上的溴氰菊酯等农药残留起到高效的降解作用,有效改善土壤品质。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主要城市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采用ASE萃取技术,测定了我国南方主要城市土壤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量、残留物组成及垂直分布,并探讨了OCPs与总有机碳(TOC)以及有机氯农药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方主要城市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主要是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和六氯苯(HCB),三者占有机氯农药残留总量的97.30%,总有机氯农药类OCPs物质质量分数平均值为23.02 ng·g-1,其中DDTs占总有机氯农药类OCPs物质的58.95%,是南方主要城市土壤残留有机氯农药类的主要成分;氯丹(TC+CC)、九氯(TN+CN)硫丹(α-End+β-End)残留量较低,是南方主要城市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没有对土壤质量造成危害;大部分土壤中DDT/(DDE+DDD)均小于1,表明DDT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物;大部土壤中α-HCH/γ-HCH均小于1,并且较高的γ-HCH残留,表明南方主要城市土壤中HCH同系物之间发生相互转化,HCHs可能存在新的输入来源;OCPs物质及T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5 cm),"表聚性"较为明显;土壤中TOC、DDT s、HCH s和HCB类农药与有机氯农药总含量之间显著相关(P0.05),在决定有机氯农药含量和分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DDT作为一种典型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在土壤中降解速度缓慢,残留半衰期较长,而微生物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自净的关键方式。本文以DDT作为土壤典型有机氯污染物,概述了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土壤中DDT污染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利用蚯蚓作为工程生物强化土壤原有土著微生物降解DDT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归纳分析了二氯喹啉酸的除草机理,降解二氯喹啉酸微生物的种类、降解机理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进一步指出了微生物降解二氯喹啉酸研究与微生物降解残留农药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滇池及松华坝水源区6个县农田土壤、地表水进行随机或定点取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和地表水不同程度存在农药污染,检出的农药残留种类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菊酯类等杀虫剂及少量杀菌剂和除草剂。农药残留的空间分布与取样时间、作物结构、农药用量和环境相关。农药残留时间分布与施用农药的时间和种类有关。并针对农药残留情况,提出通过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实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加快对农药污染及降解技术的研究等措施达到综合控制农药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苇状羊茅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残留量、各残留组分的降解特征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效应,探讨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修复OCPs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借助模拟修复实验,对比研究苇状羊茅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OCPs残留量及其主要组分(GC-ECD、GC/MS-MS)的降解效应、所在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及磷脂脂肪酸组分(PLFA)的影响差异。【结果】根系分泌物能促进土壤OCPs去除:添加根系分泌物后,OCPs去除率(77.57%)显著高于对照组(33.49%);相同处理条件(污染水平、添加剂量)下,根系分泌物对HCHs、毒杀芬、HCB、艾氏剂、γ-氯丹的强化去除率总高于对OCPs总量的强化去除率(p0.05);对DDTs、灭蚁灵、硫丹Ⅰ、狄氏剂、环氧七氯的强化去除率则普遍低于对OCPs总量的强化去除率。相同污染水平下,添加根系分泌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期间,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占主导地位、真菌次之,其变化趋势与土壤中OCPs残留的降解特征相一致。【结论】OCPs降解过程中,根系分泌物的存在改变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种群数量及其群落结构,进而改善了对OCPs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3个方面综述了生物炭对残留农药生物毒性的影响及对残留农药的有效性的影响:(1)生物炭可吸附土壤中残留农药,削弱农药毒性及有效性,减少残留农药在作物体内的积累量;(2)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农药对土壤动物危害,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数量;(3)生物炭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但其吸附的残留农药难以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潜在环境风险仍旧存在。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是否存在其他的负面影响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与生态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氯农药是高残留农药,即使经过20多年的自然降解,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量仍然较多,仍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包括人体)中富集,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该文通过对中国土壤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及生态毒性的分析,为有效治理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药的结合残留是指借助常规溶剂不能被抽提的残留农药及其代谢物。它在土壤中形成结合态残留后,脱离了正常的降解、迁移等循环过程,而导致其稳定性和持留性增加。绿麦隆系麦田用除草剂,在江苏稻麦两熟地区使用,曾因其残留而产生对后茬水稻的药害。为阐明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归趋,采用核素示踪技术进行了上壤结合残留研究,结果为:(1)~(14)C-绿麦隆在供试土壤中有明显的结合残留,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其结合残留物明显高于有机质含量低的水稻土;渍水土壤结合残留明显高于旱地土壤;(2)~(14)C-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荆州市城郊多点土壤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取样点土壤都检测出了农药的残留,均存在农药污染的情况,且存在地区差异。其中有机氯类农药由于高残留、不易降解的特性,在土壤中仍有残留;HCH的残留检测结果低于国家标准,而DDT的残留量则高于国家二级检出限;有机磷存在超标现象,与有机磷在这些地区的使用量过大,且使用不科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 国家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禁止使用某些剧毒、高残留、积累中毒、致癌致畸的农药,现简介如下: 1 六六六。亦称六氯化苯,属有机氯类农药。其结构牢固,难于分解,残留量大,对人畜产生积累中毒,积累至一定程度出现癌变,同时在土壤、水域、空气中有较高浓度残留,严重污染环境,在粮食、瓜果、蔬菜、茶叶上均可残留,影响人畜健康,危急外贸出口。 2 滴滴涕(DDT)。亦称二二三,为有机氯农药。其结构稳定,不易降解,残留  相似文献   

19.
对滇池及松华坝水源区6个县农田土壤、地表水进行随机或定点取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和地表水不同程度存在农药污染,检出的农药残留种类主要有有机氯、有机磷、菊酯类等杀虫剂及少量杀菌剂和除草剂。农药残留的空间分布与取样时间、作物结构、农药用量和环境相关。农药残留时间分布与施用农药的时间和种类有关。并针对农药残留情况,提出通过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实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及加快对农药污染及降解技术的研究等措施促进农药污染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类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基质效应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文章重点探讨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气相色谱(μ-ECD)中基质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多种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气相色谱(μ-ECD)中的基质效应不明显,可以用纯溶剂配制标准溶液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