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首要任务是保供给,核心内容是调结构,关键环节是提品质,重要举措是促融合,顺应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去除库存、满足需求、降低能耗、促进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等措施,以期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各行各业中的推广应用,在发现现代化农业过程中,也逐渐
关注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在电子商
务环境下的改革实践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5.
休闲农业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深化推进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基于对北京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产业供给、业态供给、产品供给、要素供给的全面分析,针对北京市休闲农业在经营方式,产品结构,文化与民俗挖掘,特色与创意,生态、健康、科普、文化、教育等高附加值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立足当前新形势,提出从提高休闲农业环境品质、产品品质、服务品质、扩大知名度等方面来全方位推进北京市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农业改革,农业改革贯穿于中国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步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农业改革已由过去生产结构的调整转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从中国农业改革的历程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意识、物质、动力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矛盾,最后以化解主要矛盾为依据,提出深化人的认识、优化农产品供给及强化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的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7.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境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是党以及国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科学指导,也是在十三五之中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依据。通过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解决我国农村贫困的问题。但是在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有鉴于此,对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境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自从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术界掀起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热潮。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针对近期的研究现状,文章对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仍面临些许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科研及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粮食安全保障不够、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效益不高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欠佳等。本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短板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解决方法进行探索,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实现农民增收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农业保险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探讨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的影响,对促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部经济地带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动态演进趋势,采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2008—2020年中部经济地带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黑龙江、河南和安徽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山西和江西。农业保险可有效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水平,这一结果通过了缩尾处理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水平。因此,基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角度考虑,提出应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依托农业保险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推动农业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当前我国屠宰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屠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建议。目前,我国屠宰行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屠宰企业"多、小、散、乱、差"局面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散屠宰的格局不改变,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屠宰方式就难以扩大,规模企业亏损及小微型企业数量减少的趋势就难以扭转,食品安全也很难保障。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屠宰能力提升空间大、分布广泛,屠宰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具备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屠宰产业转型升级的症结、推动屠宰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出了提高标准以严格屠宰加工准入条件、坚决取缔不达标的小型屠宰场点、提高规模以全面提升屠宰企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配作用、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地稳定有序流转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农地流转存在的无序表征,提炼出农地流转有序性特征,鉴于此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造出农地流转的变动幅度指数、生产率指数、规模结构指数和法制化指数,运用AHP法确定综合有序性指数,测算了2009—2016年各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相关指数,分析了其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流转效益和法制化程度较高,适度规模化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农地流转较快、流转结构较合理,近年来流转规范性虽有提高但仍比较低,生产效益也较低;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推进力度及效益较低,流转结构向合理性转变,法制化水平较高;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影响;东部的农地流转综合有序性整体上较高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中部地区逐渐提升,西部有序性不高但在逐渐转好。因此,为推进农地有序流转,提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协同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建立农地流转纠纷援助服务机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中国农业水资源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探究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概念区别、评价方法和提高路径,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梳理。结果表明:第一,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含义为,在相同的技术水平和产出下,投入单位农业水资源量的经济产出,故需要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下,才能在不同个体间直接比较;第二,经济学评价方法包括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前沿面模型法和演绎类方法等,前沿面模型法中,全要素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演绎类方法中,水文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结合的复合模型可以综合多学科的研究优势;第三,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直接路径包括农业水资源开发、灌溉节水技术扩散,间接路径包括市场化政策、农户节水激励和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明确多种路径间的相互作用是制定综合管理模式的关键。因此,农业水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研究需要在综合框架下开展,包括明确研究目标、加强学科间合作、制定区域差异化提升策略等。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基于2010—2020年30省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机跨区作业面积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变化态势,且二者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2)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机跨区作业发展每提升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993%,其中本地上升0.175%,临近地区上升0.819%。3)在东部、中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直接效应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西部地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各效应均显著。因此,应当鼓励引导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实现区域内“农机共享”;因地制宜选择农机跨区服务发展模式,提升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农机跨区作业管理效率,维护农机跨区作业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在运用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从土地经营效率视角考察土地集约经营效率与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效果;2)土地集约经营效率和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发现超过门槛值后,土地集约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3)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在不同区域呈现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37、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15和0.319、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068。这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东部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据此提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拓展数...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2实证分析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对留守人员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会负向影响留守人员的农业劳动供给,随着外出务工率的提升,留守人员的农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均会随之下降。2)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和留守女性的农业劳动供给也会相应减少。3)如果不考虑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差,则会低估外出务工对留守人员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