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9年11月27日,出席香港添马舟监“万人泡茶迎千禧”大会,仪仗擂鼓开场,洵热乡盛举,因联:九天紫云,鼓者其谁欤?中土嘉叶,煎之乃我焉。题雅博茶园,用鹤顶格:雅需成俗雅世道;博欲返约博茶心。1999年11月28日于香港粉岭雅博茶园念一堂茶联(之二)@陈香白!广东潮州  相似文献   

2.
方婆迎远客茶香情浓一碗能消万里倦晓起慰知音民朴景幽半天若享三生闲茶联 题晓起茶亭!香港@陈荭  相似文献   

3.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21,(2):154-161
香港茶诗既继承延续了祖国大陆传统茶诗的优势,古风雅韵,情真意切;又具有香港的地域特色,中西交融,文商并蓄。作者大部分是香港人士,身份多样。香港茶诗具有存史、抒怀、言志、叙事、写景、唱酬等多种特色,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的一首咏茶妙联凯亚郑板桥是擅撰茶联的。比之历代茶联的作者,他的撰著茶联之多、之妙、之富有个性特色,恐怕称得上是独领风骚呢。而郑板桥的茶联之中,最富于幽默讽刺的风格,并且在民间流传得最其家喻户晓的,则莫过于他的那首六字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  相似文献   

5.
茶事楹联漫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所李荣林历代文人雅士读书品茗之余,都喜作诗撰联,以茶为题吟诵联语更是茶助诗兴,联语增香,有些以茶为题的楹联不仅寓意深厚,更是趣味无穷。我们且撷英摘芳,精选名品与诸位爱茶之人同赏同鉴。茶是一种走入万家门庭的饮料,茶与我们...  相似文献   

6.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5,(2):297-299
我国文人自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品茗时不仅咏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而且题下了许多趣味盎然的茶联。茶联是我国楹联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她既有清新秀美的绝句,也有蕴含哲理、妙趣横生的佳联。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本刊主编陈文华教授近撰一回文茶联,现予以公开发表,长期征求上联,应征回文茶联符合要求且有一定新意者陆续在本刊发表,并参加评选,优秀者获赠《中国茶文化经典》一部。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回文茶联征对  相似文献   

8.
茶联趣谈     
茶联趣谈江西武宁正国我国的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百花园中,茶联更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某种意义上说,茶联是茶艺的升华,是茶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大凡茶场、茶园、茶馆、茶庄,大凡楼台、庭...  相似文献   

9.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5,(4):105-106
一、饮茶已成为香港人民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 “一杯茶,一支烟;香港历史说半天。”香港的历史同“茶”和“烟”这两样东西有密切的关系。饮茶,是香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近年港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业发达以及经港转口量扩大,促使香港茶叶市场容量逐年增加,目前此间茶叶年销量逾万吨。  相似文献   

10.
狗牯脑茶溯源遂川县汤湖科协刘晓荣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在香港获得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的狗牯脑茶是第二次获世界金奖,由于多次得奖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很多报刊、杂志对此茶介绍不少,但因种种原因,所介绍的互有出入。为此,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了解到了一些情...  相似文献   

11.
齐世峰 《农业考古》2021,(2):246-249
茶在英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在英国催生了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生产生活,还对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茶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英国茶园的重要类型或案例,如茶花园、果园茶室、本土茶种植园等,从中折射出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唐代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流行于江南的饮茶之风,迅速传到北方乃至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随着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焙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精致的名茶,也带来了市场繁荣和茶馆的增多,茶商往来各地从事收购和销售,形成日益发展的茶产业经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贞元以后开始征收榷茶。茶税逐渐成为唐后期重要的财赋来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15.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健康生活的民生产业。如今,中国茶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等角度全方位论述了中国茶的影响、地位、贡献和前景,解读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相似文献   

16.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进而催生了悠久的茶叶制造史和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对中国茶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茶文化热潮下,既要继承茶文化,又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弘扬地域茶文化。挖掘茶文化资源是宜宾茶文化走向未来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红茶和绿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茶叶和绿茶茶叶为原料,考察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溶剂浓度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并对其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出了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3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0.35%;绿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44%。  相似文献   

20.
\t\t\t\t\t目的\t\t\t\t\t为评价乌龙茶茶树品种引种云南后的适制性,促进云南茶叶的多元化发展。\t\t\t\t\t\t\t\t\t\t\t\t\t方法\t\t\t\t\t对从福建引入云南的乌龙茶茶树品种铁观音和金萱制成的红茶、乌龙茶及其原产地的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质成分进行比较研究。\t\t\t\t\t\t\t\t\t\t\t\t\t结果\t\t\t\t\t铁观音和金萱引种云南后制成的乌龙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为:21.89%、7.69%和1.83%,均分别高于制成红茶的9.90%、3.44%和1.50%,并且引种后制得乌龙茶的水浸出物(34.30%)、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高于原产地的乌龙茶水浸出物(32.10%和24.7%)、茶多酚(18.31%和18.04%)、氨基酸(2.96%和1.86%)和咖啡因(1.16%和1.50%)的含量;而引种乌龙茶品种制得的红茶,仅水浸出物含量(37.00%)显著(LSD,P<0.05)高于原产地红茶(29.10%和22.20%),而茶多酚(9.90%)、氨基酸(3.44%)和咖啡因(1.50%)的含量均低于引种地红茶的茶多酚(11.49%和14.77%)、氨基酸(3.52%和4.28%)和咖啡因(1.69%和1.62%)的含量;而引种后制得乌龙茶和红茶的儿茶素含量及其占茶多酚含量的比例均有下降趋势。\t\t\t\t\t\t\t\t\t\t\t\t\t\t\t\t\t\t结论\t\t\t\t\t福建乌龙茶品种引种云南后能较好保持其乌龙茶的适制性。\t\t\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