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为实现雄蚕育,田岛(1951)和Strunikov(1969)等选育出了限性黑卵,但这些系统要有待别的选卵装置。Strunikov(1979)又利用Z染色体的平衡致死选育出雄蚕全部致死的系统。大沼,田岛(1983)首先利用包括第5染色体在内的性染色体转座系统(鬼丸、田岛,1983)进行由卵色基因识别雌雄的平衡致死系统的培育,选育出雌蚕全部致死,只有雄蚕能孵化的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总存在非用T(W;S)5  相似文献   

2.
诱发突变是现代育种技术的新手段.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遗传效应和经济价值能被人们所利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1940年,日本田岛用X线诱发家蚕产生易位型的W染色体的煤灰色斑,具有限性遗传的特点,可借此鉴别雌雄,后经一系列实用化的改良,育成限性品种,成为诱变在育种上成功利用的典型.四十多年来,家蚕诱变的实用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自限性斑纹系统开创后,又成功地诱发建立限性卵色系统、限性茧色系统、平衡致死系统等.因而家蚕诱变的实用化研究成绩卓著,在动物育种中别具一格,遥居先位.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人为地控制家蚕单一性别孵化,实施雄蚕孵化饲养或雌蚕孵化饲养,自前苏联学者AcTaypoB(1936、1940)创造了人工孤雌生殖技术,用温水浸渍未受精蚕卵获得金雌性化的孤雌生殖蚕之后,(1969)、大沼昭夫(1989)则通过辐射诱变、染色体工程技术得到了“平衡致死”的蚕品系,可利用控制雄蚕孵化。我们在研究家蚕胚胎期温敏性在控制雄蚕孵化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胚胎期温敏性亦可以控制雌蚕孵化。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需通过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来繁殖后代,养蚕生产上所用蚕种的雌雄比例为1:1。由于雄蚕体质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好、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茧高20%左右。如果能全部饲养雄蚕,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因此,在生产上光养雄蚕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光养雄蚕,就必须在卵期或尽可能早地在幼虫期将雌雄蚕分开,以及用生理学方法将胚胎期雌转化为雄,或使用各种手段控制只有雄蚕孵化。要在早期将雌雄蚕分开,一般用限性遗传的手段。限性遗传是指某一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的性连锁遗传现象,家蚕的限性遗传也称W染色体连锁遗传,现在生产上所用限性品种是通过诱变方法使带有标志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育成。已育成卵色、蚕体色、茧色  相似文献   

5.
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所长田岛弥太郎博士应农业部邀请,于1981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来华,在西南农学院举办的《桑蚕遗传讲习班》上作了学术报告。田岛博士是日本著名的桑蚕遗传育种专家,斑纹和卵色限性品种的首创人,特别擅长于蚕的辐射诱变和染色体工程,著有英文版的《桑蚕遗传学》和《蚕,一种重要的实验室工具》等书。曾去印度、苏联、欧美和东南亚国家考察和讲  相似文献   

6.
<正> 一.历史状况四十年代田岛开始发现限性蚕以来,至今作为主要限性系统,从田岛(1944)育成日117,中116以来,至1982年日本指定的限性品种春蚕用种达23个杂交组合、33个品种,其中日本系统6个品种;夏秋品种19个杂交组合、25个品种,而日本系统的品种仅1个。国内孙本忠先生利用中116先后育成了镇_3×镇_4、镇_6×镇_7等品种。其中镇_3×镇_4在六十年代初曾在农村试养,发种量在  相似文献   

7.
控制雄性孵化、提高蚁蚕群体中的雌性比率,可以降低蚕种生产的直接成本。家蚕限性蚁色系统雌为黑蚁,雄为赤蚁,且雄性赤蚁具有胚胎期温敏致死性。基于限性赤蚁性状与催青温敏致死性的关系,建立适用于降低实用家蚕品种繁育成本的限性赤蚁系统应用方法:将限性蚁色系统中控制蚁蚕体色的Z~(sch)和W~(+sch)基因通过杂交、回交、系统选择分别转移到常规家蚕品种,即普通黑蚁系统,然后再将二者融合形成新的限性蚁色系统;新的限性蚁色系统胚胎发育至己_2~己_(3+)期的蚕卵在28~34℃、RH 50%~60%的环境中保护24~60 h,可获得雌雄比例为2∶1~1∶0的蚁蚕群体;在建立新限性蚁色系统过程中同步选择提高其综合经济实用性状,并实施降低高温催青对蚕体伤害的技术措施。采用上述方法获得的经济性状达到实用水平的限性蚁色家蚕品种,可通过调节催青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达到提高雌性比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开富 《蚕学通讯》2000,20(3):11-13
雄蚕食桑量比雌蚕少15%左右,雄蚕茧出丝率比一般雌雄混合茧高10%以上,而且生丝品位可提高2个等级。为此,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把专养雄蚕作为增加蚕业经济效益,提高蚕业竞争力的热门课题,先后有日本国的桥本、田岛、木村、青木、前苏联的塔什干列宁大学、中亚细亚蚕研所及国内的蒋同庆教授研究获得了斑纹限性系统,黑、白卵限性系统,平衡致死基因等,但这些研究成果因多少地存在着生理缺限,未能应用于生产。目前西南农业大学的向仲怀院士和鲁成、朱勇教授,成功地将温敏致死基因导入最新生产用种夏芳和秋白,获得了一代杂种和…  相似文献   

9.
家蚕限性系统是通过诱变手段,使载有显性标记基因的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部分片段易位于W染色体上,然后与对应的具隐性性状的雄蚕交配,后代自交构成一个系统,使这些显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出现在雌体,从而育成各种限性性状的蚕品种。限性系统的育成为家蚕育种提供了新的素材,其中斑纹限性系统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它限性系统的应用研究也正方兴未艾。本文主要讨论了各限性系统的获得经过及应用前景,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部分限性品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0.
在遗传变异丰富的家蚕,倍数性、异数性,缺失、重复,转座等染色体突变,已有许多报告(高崎1952)。其中还有载卵色、斑纹、体液色等显性基因的常染色体部分转座到W染色体上,在所谓的W转应系统中,有因其性状的限性遗传而容易识别雌雄之优点(田岛1941,桥木1948等)。众所周知,现已育成许多导入有W转座染色体的优良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