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自育棉花不育系为材料,通过自交的方法鉴定其不育度。自交分为2组,一组整株自交;一组模拟自然状态,即下部果枝自由授粉,上部果枝全部自交。结果表明:2组不育株的自交结实率为0,说明筛选出的不育系不育度为100%,不育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授粉方式的结铃率,进一步说明自育棉花不育系下部结铃是昆虫传粉造成的,说明该不育系具有高不育度。  相似文献   

4.
选用不同种质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衡农-1S,5460S和W6154S与常规品种特青,湘早灿1号,Vary Lava1312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结果表明,安农S-1、衡农-1S的育性由核内隐性单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育性的遗传表达存在差异,基因的外显率及表现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5460S及W6154S的育性由核内隐性双基因控制,其育性的表达较为复杂,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不育系原种生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油菜核不育两用系不育基因RAPD标记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有效的不育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以5个核不育两用系为研究材料,选用20条随机引物,利用RAPD混合集群分离分析法,对各两用系可育与不育基因池进行分子标记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油研10号筛选到2个与不育基因相关的标记:BA2084-600和S1354-1300;在萝×诸中筛选到1个与不育基因相关的标记:LC02-500.在827AB、T18筛选到集团间有差异的引物,未筛选到通过集团单株检测的与其育性基因相关的标记.通过RAPD混合BSA法可以筛选到与不育基因相关的特异DNA标记.  相似文献   

8.
9.
水稻三系不育系G98A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挖掘利用地方稻种资源,利用贵州高原粳稻与矮秆籼稻杂交改良,经过2次杂交(纳雍大红谷/南京11//8902S),多代单株选择,育成耐寒保持材料95F076,用其与野败胞质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再连续8代回交,育成新不育系G98A.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课题组多年来从事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阐述有关的技术路线,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进行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应重视和加强的研究目标与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向日葵不育系恢复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用300戈瑞钴60γ射线直接辐照杂交水稻保持系龙特甫B干种子,获得了若干叶色突变体,同时选择部分叶色突变体作轮回亲本与不育系龙特甫A杂交并回交,获得BC1群体。本试验夺M4叶色突变体和BC1群体作了初步分析鉴定,遗传研究揭示,叶色标记突变均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15.
向日葵不育系繁殖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玉A不育系是广西玉林市农科所从培矮64分离株回交转育成的早灿优质不育系。早造从播种至始穗70天;晚造64天。主茎叶片数13叶。柱头外露率85%,异交结实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实践,总结了通过“详计划、稳基地、抓亲本、提单产、防混杂、控质量、建档案”等七步措施来大面积高质量繁殖三系不育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丹参不育系Sh-B的植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在陕西商洛丹参中发现的不育株系Sh-B的植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根据花器官及花药的形态、大小以及花丝的长度,可以将其分为3个类型,即Sh-B1、Sh-B2和Sh-B3;这3种不育类型均属于雄性不育,其花丝较正常可育株短1倍以上,花药干瘪而瘦小,内无花粉粒或花粉无活力;根、茎、叶以及种子形态结构与正常可育植株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三明农业科技》2005,(2):F0004
灿型水稻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康丰A,不良株率为100%,不育度达99.99%,保持系康丰B 12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6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康丰A室内抗稻瘟病鉴定的综合评价为抗(R)。鉴定结果认为,康丰A在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籼型不育系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摸拟气候条件,并结合不同海拔高度探讨不育系的育性转化及其育性稳定性等,研究两用核不育系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将人工摸拟气候条件与不同生态条件傅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鉴定两用核不育系对温度的敏感时期,程度,育性转化期,稳定性以及材料的繁殖能力等,可为“两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