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贝类采捕机的研制,从1912年加拿大的Thompson对手工耙网改为挖掘器开始,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现在已有多种贝类采捕机用来采捕贝苗,商品贝,死贝壳,以及播种和浅海资源调查。综合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日本等国的采捕机有如下几点:1)能采捕蛤子、贻贝、牡蛎和薄壳的长蛏;2)可在干涂上作业,也可在浅海以至38米以下水深底质采贝;3)能在泥,泥砂、砂或岩砾,砂或砾涂面上采捕各种贝类;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供淡水底栖生物资源调查和渔业生产之需,我们征得盒型采泥器设计者的同意,并与之共同对原设计作了改进,减少了采泥时的阻力,研制成SN500—C_2盒型采泥器。经多次试验,达到设计要求。采泥器采集面积为25×20厘米,采集深度8~12厘米。采泥器配有每节长为1.5米、  相似文献   

3.
《淡水渔业》1974,(10):25-25
我们在进行底栖生物采集工作中.设计试制成了盒形定量采泥器。这种采泥器为长方盒形.以垂直切割泥土,采集面积为192平方厘米.深度可达10-15厘米.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及携带方便,采泥器本身重量只有4公斤。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死亡环境条件效应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律宾蛤死亡状况及生态环境的调查,初步定了温度,底质类型和底质中的硫化物是导致菲律宾蝓仔死亡可能因子。死亡效应模拟试验采用正交设计对其进行组配,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泥温F=76.52〉F0.05(2,2)=19.0,对死亡呈显著影响,而底质类型和底质中的硫化物。  相似文献   

5.
组合式海底表层样品采样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进行近岸港湾海洋综合调查时,多使用开口0.05m2的曙光采泥器采集海底表层样品。在风浪较大、流速较急的海况下,或在沉积物硬度较大的海区,样品采集的效果很差,甚至采不到样品,经常发生站点缺采现象,影响了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笔者根据相关海洋调查规范的精神,通过多次海上试验比较,对采样器的结构进行改进,加强了采样器的抗流、抗浪能力,明显提高其采样效果。  相似文献   

6.
常规文蛤育苗要重视二次催产,采用无底质、泥底质、沙底质进行文蛤幼虫附苗和初期稚贝培育均是可行的,文蛤后期稚贝要逐步转到以沙为主的底质培育较好。  相似文献   

7.
乳山湾泥蚶繁殖期及蚶苗的生长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对山东乳山县乳山湾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繁殖期、蚶苗的生长和分布等所调查的结果。调查表明,7月初、7月中旬和8月上旬是乳山湾泥蚶的繁殖盛期;蚶苗入冬时的壳长可达5毫米左右,甚至超过8毫米,蚶苗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3-28℃,其月增长可达1.3-1.4毫米;蚶苗的分布与潮位呈明显的负相关,蚶苗集中在低潮线至中潮区下部的狭长地带,在这地带潮位越高蚶苗个体越大;蚶苗分布与底质的关系密切,当底质中直径为190微米的颗粒占65-85%时,蚶苗的分布量较大。文中对采苗预报和采苗时间的确定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石鲽为冷水性底栖鱼类,水温在5~24℃均能正常生长,适盐范围在17~33,喜栖于砂泥底质地带,一般白天潜伏沙中,夜间觅食,游泳力不强,洄游距离短。因此,选择的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方便,每潮汛可自然纳水6~8天,水质无污染,砂泥底质,pH值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类型的选择性,共设置砾石(1~2 cm)、沙石(0.2 cm)和泥三种底质类型。分别以15日龄(体长(13.99±0.40) mm,n=40)、35日龄(体长16.75±0.75 mm,n=40)和55日龄仔稚鱼(体长21.47±1.14 mm,n=10)为对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5日龄仔鱼对砾石底质具有明显的偏好,停留在砾石、沙石和泥底质上的试验鱼数量百分比依次为(35.69±6.77)%、(27.15±4.50)%和(26.94±3.33)%;35日龄仔鱼和55日龄稚鱼均对沙石和泥底质具有更高的偏好性,其中35日龄仔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85±5.17)%、沙石(31.53±3.09)%和泥(34.51±3.61)%,55日龄稚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43±7.83)%、沙石(29.10±6.98)%和泥(33.96±8.86)%。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对底质存在选择性,不同生长期的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泥的的养殖环境、状况、种质、疾病等方面分析了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虾塘养殖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泥蚶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以及有毒藻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泥蚶的死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滩涂筑堤拦网养蚶是指在海滩筑堤上部用拦网养殖泥蚶的一种半蓄水养殖方式,近年来在福建省厦门市郊得到迅速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养殖条件和材料1.场地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没有污染、潮流畅通、地势平坦、能避风浪的海滩,面积5亩~15亩,底质以软泥为主,表层为黄色浮泥5cm~10cm为佳,中下层为泥沙底质,海水比重5‰以上,pH值7.8~8.6。2.堤坝:堤坝结构视地质状况,一般堤高1.5m,底质较硬的用毛石干砌,中间留1m以上填海泥作断漏层及插竹竿挂网之用;底质较软的底部用石渣压…  相似文献   

12.
紫石房蛤生产性人工育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tus(Sowerby),俗称天鹅蛋,是一种大型营底栖生活的海水双壳贝类,属冷水性种类。喜群居,栖息于水深8~12米,海流畅通,底质为有石砾、沙、泥底质的海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沿海。  相似文献   

13.
底质是沉水植物扎根生长并稳定繁衍的基本条件,不同类型底质物化特性存在差异。为了探究沉水植物大规模引植过程中产生形态学顶端颠倒现象对其恢复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水族缸模拟实验和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区原位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类型底质(湖泥、湖泥+沙子、沙子、黄土)和正反向扦插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底质类型对黑藻生物量积累、分蘖数等形态指标影响显著(P<0.05),湖泥中黑藻生长最佳,其增加生物量(6.27 g)、分蘖数(19.8枝)在4种底质中最大;其次为黄土(5.14 g和18.8枝),其能促进植株和根系伸长;叶绿素、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测定结果进一步印证以上结果。各种底质中,反向扦插处理的黑藻分蘖数和根数较正向扦插均有显著减少,尤其是黄土底质中,反向比正向扦插分别减少10.2枝和22.8根,生物量降低2.961 g,但不影响最终形态学上端的形成。西湖茅家埠原位实验表明,在含水率和营养较低的底质中,盆栽黑藻长势相对优于含水率和营养较高底质中的黑藻,且同一底质盆栽于原位时比异位时更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建议恢复沉水植被时可以适当改良底质,尤其是物理特性,种植时需区分植物形态学的上下端。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底质的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齐鲁渔业》2008,25(5):31-32
美洲帘蛤又称美国硬壳蛤,原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浅海和滩涂主要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属广温、广盐性底栖经济贝类,对环境耐性强,适应于不同底质。不仅能在砂底质沿海生长,而且在泥底质中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特别适合泥砂质滩涂为主的特点,比其他养殖贝类如文蛤、青蛤具更强的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美洲帘蛤又称美国硬壳蛤,原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浅海和滩涂主要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属广温、广盐性底栖经济贝类,对环境耐性强,适应于不同底质。不仅能在砂底质沿海生长,而且在泥底质中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特别适合泥砂质滩涂为主的特点,比其他养殖贝类如文蛤、青蛤具更强的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16.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又名粒蚶、血蚶、宁蚶,属瓣鳃纲、蚶目、蚶科。是我国沿海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泥蚶网围高产高效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一、网围养殖场地的选择1、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6小时的中低潮区内湾,滩涂平坦,有风浪时滩涂面稳定,不会产生流槽现象。 2.底质为粉沙软泥(含泥70%-80%,沙20%-30%),滩涂不板结,有5cm左右的淤泥,底质肥沃。因这种底质…  相似文献   

17.
底质是底栖贝类完成生活史的主要生境,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双壳贝类,为了进一步了解文蛤的生态行为学,揭示文蛤对不同类型底质的选择及其潜沙能力,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大[(4.90±0.18)cm]、中[(2.72±0.12)cm]、小[(1.13±0.13)cm]3种规格的文蛤对4种底质类型(纯沙质底、3/4沙+1/4泥、1/2沙+1/2泥、1/4沙+3/4泥)的选择性并量化了其潜沙能力。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文蛤死亡,说明3种规格的文蛤在各个底质组合方式实验组中对底质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沙质含量高的底质是各个规格文蛤的优先选择,且其选择能力随着个体规格的增加而增强;文蛤的潜沙率、下潜深度随着文蛤规格的减小而减小,且随着沙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潜沙时间则随着文蛤规格的减小而增加,且随着沙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综合分析认为,文蛤虽然能在不同沙质含量的底质中生存,但沙质含量高的底质是适宜文蛤生存的生境,可为更科学的文蛤增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幼贝的存活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了7个盐度梯度(10~40)、5个密度梯度(500~10 000 ind/m2)和5种底质类型(全细砂、90%细砂+10%细泥、80%细砂+20%细泥、70%细砂+30%细泥、全粗砂),研究了不同盐度、密度、底质对其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20、25和30组存活率、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密度条件下幼贝存活率、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底质类型对幼贝生长影响差异明显。双线紫蛤幼贝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25;最适养殖密度范围为500~1 000 ind/m2,最佳养殖底质为细砂底质。研究结果为双线紫蛤池塘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 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 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 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 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底播增殖区的选择条件1、虾夷扇贝底播增殖区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上等渔场、中等渔场和下等渔场。不同渔场的底质条件,其增殖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底质的好与坏,对增殖的效果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增殖区的选择要具有砂砾、粗砂和砂泥含量较为柔软的底质,无敌害生物或者敌害生物较少的区域可视为最佳的增殖区,硬度较大和软泥底质对贝苗生长与生存有严重的影响。2、底播增殖区水的深度应在15米以上,过浅易受波浪所及,造成底质结构发生变化,使贝苗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引起海底贝苗堆积、滚打上岸,严重影响贝苗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