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与乳房炎的关系以及血液中的酮体成分对奶牛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156头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SCC〈200000/mL),共筛选亚临床酮病奶牛69头(1.0mmol/L≤BHBA〈2.6mmol/L)作为试验组,根据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配对的69头奶牛作为时照组(血液BHBA〈1.0mmol/L),监测乳房炎发病情况并在各组中选取12头奶牛检测血液酮体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亚临床酮病奶牛试验期间乳房炎的发病率为43.48%,对照组试验期间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1.88%,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奶牛乳房炎高发期为分娩后3~6周,对照组奶牛乳房炎发病时间为分娩后5~8周,亚临床酮病发病后1~3周内为乳房炎的高发期,占试验组奶牛乳房炎总发病比例的73.33%,试验组和对照组病原菌的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奶牛血液中T—AO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SH—PX活力、MDA和N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ACAC浓度与GSH—PX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r=0.595),ACAC浓度与NO呈显著正相关(P〈0.05,r=0.655),T—AOC与MDA呈显著负相关(P〈0.05,r=0.533)。结果表明奶牛亚临床酮病可以导致乳房炎的发病率升高,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亚临床酮病对乳房炎病原体构成无影响;外周血酮体水平升高导致机体总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并引起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发挥抗氧化功能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乳房炎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选择乳房炎奶牛16头,按照泌乳日、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奶牛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试验组奶牛在精料中添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剞代替抗生素治疗。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由41.48%降至3.13%,总有效率达到92.45%(P〈0.05);并且使奶牛平均产奶量相对于对照组提高3.81kg/d(P〈0.05),乳脂率提高0.28%。  相似文献   

4.
奶牛围产期复合营养预混剂——“肝胃全保”饲喂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肝胃全保”复合营养调控预混剂在提高奶牛机体免疫力、保肝、预防产后疾病、改善繁殖性能。增加奶产量等方面的作用,开展了本试验。本配对试验在河南花花牛奶牛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奶牛场进行,供试奶牛46头。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饲喂,试验组除与对照组采取同样的方法饲喂外,从产前15d到产后35d,每天分2次喂给“肝胃全保”100g。结果表明,在产后120d内,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增加产奶量1.77kg/(d·头),提高4.6%(P〈0.01);试验组比对照组受胎率提高17.4个百分点(P〈0.05)。胎衣不下发病率降低25.8个百分点(P〈0.05);酮病发病率降低39.1个百分点(P〈0.05);乳房炎发病率降低39.2个百分点(P〈0.05)。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化黄腐酸对奶牛乳房炎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2头泌乳奶牛饲喂生化黄腐酸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化黄腐酸对奶牛乳房炎、隐性乳房炎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80%;试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提高13.84%(P〈0.05);校正体重后试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提高14.94%(P〈0.05);提高饲料转化率13.79%(P〈0.05);每头奶牛每年增加的经济效益=产奶量提高效益+牛奶级别提高效益+防治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减少的牛奶损失=881.45元+400元+377.86元=1659.31元,增收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酶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选择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牛30头,随机分为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日在TMR中添加复合酶制剂50g。结果显示,试验组奶牛日均产奶量对比照组提高了6.6%,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乳蛋白率比对照组提高0.19%,差异显著(P〈0.05),乳脂率比对照组提高0.3%,差异显著(P〈0.05),乳糖含量比对照组提高0.2%;经济效益每天每头奶牛比对照组多盈利3.88K。说明每日在奶牛TMR中添加50g复合酶,可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牛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影响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延庆县存栏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普查,找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分析致病因素。结果表明:在季节、饲养管理以及环境条件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他影响因素,①三种养殖模式(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散户)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②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③不同卫生状况造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搞好环境卫生对防控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CMT诊断法对贵阳市所属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调查,共检测284头,1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头发病率为53.8%,乳区发病率为26.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选取处于泌乳中后期隐性乳房炎奶牛16头,按照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日粮相同,试验组每头每日添加10g康奶宝。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产奶量下降幅度小;试验组奶牛乳汁体细胞数下降了26.87%.两组间差异板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成膜性中药乳头药浴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头药浴是预防隐性乳房炎的有效措施之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成膜性中药乳头药浴液主要成分为抗茵中药和成膜材料,用于奶牛挤奶后乳头药浴,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类真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同时兼有薄膜的屏障作用,可阻止病原微生物从乳头侵入乳腺组织。分别采用LMT检测和乳汁体细胞数作为隐性乳房炎诊断指标,探讨成膜性中药乳头药浴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膜性中乳头药浴液可减少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降低乳汁体细胞数,提高产奶量.、试验组比对照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降低32.4%(P〈0.001),产奶量提高6.72kg/(d·头)(35.1%,P〈0.05)。  相似文献   

11.
用电Ti针对分娩后未发情奶牛进行穴位(百会、后海、肾俞)刺激,试验初10天内试验组发情率(15/32)比对照组(5/25)高,差异显著(P<0.05),产后平均休情期试验组比对照缩短5天,表明电Ti针穴位刺激对奶牛产后发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南方地区某新建大型奶牛场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间头胎及二胎共2006头荷斯坦牛临床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病原菌感染类型结果,用x^2检验分析不同胎次临床乳房炎发病次数和发病率及不同致病菌导致的临床乳房炎在不同季节和泌乳阶段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该牛场一胎和二胎奶牛临床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11.81%和9.02%(按头数算),但二胎牛多次发生临床乳房炎的比例较大。一胎奶牛仅发现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单独感染及葡萄球菌一大肠杆菌混合感染3种病原菌组成类型,二胎奶牛比头胎牛增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和链球菌一葡萄球菌混合感染4种类型。致病菌类型以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单独感染为主,一、二胎奶牛均占总发病数85%以上;季节和泌乳阶段对一、二胎奶牛临床乳房炎发病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一胎牛秋季发病率最高,而春季发病率最低,而二胎牛冬季发病率最高(33.33%),秋季最低(16.88%);2个胎次奶牛泌乳早期临床乳房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在整个泌乳期均可发生,酵母菌主要出现在二胎牛泌乳中期,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148.75±69.60)d,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主要发生在二胎牛泌乳后期,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213.60±55.88)和(234.43±42.35)d。结果对该地区同类型奶牛场临床乳房炎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乏情后备母猪应用外源激素LRH-A3提高繁殖性能的研究表明:①LRH-A3显著地促进乏情后备母猪的发情。处理后母猪发情间隔的平均天数缩短7.24天(7.14天对14.38天,P〈0.01):在7天内发情的比率提高54.37%(81.55%对27.18%,P〈0.01)。②LRH-A3显著地提高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试验组的发情率、受胎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3%(93.76%对63.63%,P〈0.01),9.85%(95.56%对85.71%,P〈0.05)。③LRH-A3显著地提高母猪的产仔性能:试验组母猪第一胎、第二胎窝平均产活仔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11头(10.13对8.02,P〈0.05),1.94头(10.14对8.20,P〈0.05)④LRH-A3对第二胎繁殖效率无负面效应: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在第一胎、第二胎的窝产活仔猪数、初生窝重等方面,胎次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安全、有效、稳定的新型中兽药制剂,有利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试验研究了中药透皮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白细胞、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记录用药前后5d日泌乳量,分别采用试剂盒和CA-500血液分析仪测定用药前后乳汁中ALB、ALT、LDH和血液中白细胞。结果:患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显著降低(P〈0.05),血液中WBC、MON、GRA、LYM%显著高于健康牛(P〈0.05),而乳汁中的ALB、ALT和LDH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通过5d中药透皮剂治疗后,奶牛产奶量大幅度增加,WBC、MON、GRA、LYM%、ALB、ALT和LDH与健康牛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药透皮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的调查研究发现,经产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高达22.5%,并且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P〈0.05)和胎次间的差异性(P〈0.01)。全年中以夏季7、8月份和冬季1、2月份的发病率较高,占全年发病率的37.69%。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随奶牛胎次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且不同场际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患子宫内膜炎而导致延迟受胎的情期数平均可达1.57个,延迟受胎天数达32.87d。  相似文献   

16.
随机抽取473头荷斯坦奶牛1892个乳区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地区荷斯坦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为25.42%。奶牛阳性率为52.64%。在1、2、3、4、5胎以及5胎以上的乳区阳性率分别为23.12%、24.53%、25.88%、22.41%、23.03%和44.08%;奶牛阳性率分别是47.95%、52.34%、52.33%、51.72%、52.63%及73.68%。1~5胎乳区阳性率的变异范围是22.41%~25.08%,差异不显著(P〉0.05),而5胎以上乳区阳性率为44.08%,极显著(P〈0.01)地高于前5个胎次。同样,奶牛阳性率随胎次发生变化的趋势与乳区阳性率是一致的,只是在前5个胎次中第1胎47.95%的奶牛阳性率分别低于2~5胎次各5个百分点左右,但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胎次不同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及奶牛阳性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规模化奶牛场的调查研究发现,奶牛发病率较高。在经产奶牛中.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高达22.5%。并且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P〈0.05)和胎次间的差异性(P〈0.01)。全年中以夏季7-8月和冬季1-2月的发病率较高.占全年发病率的37.69%。不同胎次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且不同场际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选择产奶牛237头,平均质量(600±151)kg,按照泌乳量相近的原则分为黄芪素组、中药组和对照组,考察中药和中药提取物(黄芪素)对奶牛乳蛋白率、乳脂率、产奶量、体细胞数和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和黄芪素对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产奶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中药组用药前后比较,其奶牛乳房炎检出率由用药前的8.33%下降到2.09%,比黄芪素组下降5.41%,比对照组下降3.61%,比其他产奶牛下降4.02%。中药组预防奶牛乳房炎效果明显(P〈O.05)。  相似文献   

19.
将年龄、胎次相同,年产奶量大于7000kg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低能量组(Ⅰ组)按中国奶牛营养标准2000年版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高能量组(Ⅱ组)则按此标准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对照组(Ⅲ组)按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饲喂,试验从产前28d到产后56d结束,分娩后各组均按标准配制相同的泌乳日粮。分别于产前28、14d及产后1、14、28、56d采取肝活体组织。应用内对照RT—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MTPmRNA丰度。结果显示,各组奶牛肝MTPmRNA丰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后均高于产前,且产后1~28d差异显著(P〈0.01或P〈0.05),而后回降,至56d趋于平稳(P〉0.05);Ⅲ组肝MTP mRNA丰度在产后1d达到峰值,而Ⅰ组和Ⅱ组在产后14d达到最大值(P〈0.01);Ⅱ组产后1~28d显著高于I组。产后14d显著高于Ⅲ组(P〈0.01);Ⅲ组产后1d和28d显著高于Ⅰ组(P〈0.01或P〈0.05)。这些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能量摄入水平对肝MTP mRNA丰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维生素E和硒对围产期奶牛健康的影响,试验选择年龄、胎次相同,预产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为自由舔饲维生素E富硒舔砖组,对照组为不补饲维生素E富硒舔砖组,试验期90d(从预产前60d到产后30d).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血液中维生素E的含量在产后12h和产后3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硒的含量在产前30d、产后12h和产后3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奶牛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疾病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83.3%、80%、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