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有范畴。研究盆景的意境,可为盆景的创作、欣赏与评价提供理论启示,亦可为盆景艺术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意境不是“意”与“境”的简单加和。意境的“意”不等于“立意”的“意”;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并与艺术对象的情感经验相互沟通时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景象、情感与欣赏经验是意境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参观过福建泉州市盆景艺术家陈汉农家中精致的屋顶盆景园后,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平时我在市场上所看到的盆景,大多注重对形式的追求而忽略对意境的营造,陈汉农的作品与众不同,他打破传统的盆景束缚,将人工培育成的树种造型与奇石、怪石经过艺术加工,巧妙地穿插为一体,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附石式盆景。”近日,笔者也来到他的家中,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在盆景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进自然美、画境美、意境美的概念是符合美学原理的。由于盆景制作还特别依赖于表现技术,因此技术美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至于意境美,笔者认为它是一切艺术美的灵魂,也理所当然地应是盆景艺术美的灵魂。盆景艺术美如果离开了意境,就必须摘下“艺术”两字的桂冠,而不如干脆叫盆栽实在。事实上,《中国花卉盆景》刊登的盆景彩照中就有一部分作品尚只能划为盆栽的范围,因为它们在读者感受其美的时候,很难激发联想,更不用说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了。除了技术上的原因未能使作品达到盆景应有的形式美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作品没有能运用盆景的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盆景制作,但更喜欢盆景的阅读(欣赏)。每当自己喜欢的盆景在眼前一亮,欲念总是与之"周旋",从而进入一种状态,站到一个相对超脱的高度,会心地将阅读引向"人性化"的表述,把制作与欣赏表述的语境变成一种美丽的记忆。这里以苏铁盆景为例,实"画"实说。苏铁盆景的制作,素材的选取是个弱项。于是,制作苏铁盆景只能"按图索骥"——利用素材的"先天"条件,选好观赏面,然后进入"画外功  相似文献   

5.
讲究意境美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大特色。由于中国盆景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书法、造园等艺术的影响,很重视对意境美的追求。这一点也是中国盆景一个可贵的值得继承并发扬的好传统。吕坚以创作小型、微型盆景见长。尤其是他的小型盆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盆景讲究意境的特色,创作了不少具有  相似文献   

6.
秦翥翊     
秦翥翊,1947年7月生于广西阳朔,1966年开始从事园艺工作,1970年起迷上了盆景艺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之滨,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为他创作独特的山水盆景奠定了基础。他常常不辞辛劳,遍访名山,有时冒着生命危险,进深岩,攀高峰,漫山遍野地寻找制作盆景的素材,甚至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也在所不辞。为了创作出具有美妙意境的作品,他除了向大自然学习外,还深入研究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中的各种构图章法,著有《盆景漫笔》。此文由中国新闻社采用后,先后被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转载。1978年,在首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中,他的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作为佳作  相似文献   

7.
今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入了“自然黄”(生境)、“艺术美”(画境)、“意境美”几个概念,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志说“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鉴赏最重要的标准。对这种观点,本人不甚赞同。纵观近几年国内各名家的所谓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树木盆景的所谓“意境”,说穿了只不过以题名取胜而已。  相似文献   

8.
银杏生长缓慢,寿命长,结果晚。用银杏制作的盆景,结果就更加不易了,特别是自然培植的。如果采用嫁接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易行,还可以发挥个人的审美,制作出风格各异、意境深远、果满枝头的银杏盆景。本人经过多年对银杏盆景的扦插、嫁接试验,成功地使银杏盆景在3年左右成型挂果。桩材选取  相似文献   

9.
银杏生长缓慢,寿命长,结果晚。用银杏制作的盆景,结果就更加不易了,特别是自然培植的。如果采用嫁接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易行,还可以发挥个人的审美,制作出风格各异、意境深远、果满枝头的银杏盆景。本人经过多年对银杏盆景的扦插、嫁接试验,成功地使银杏盆景在3年左右成型挂果。桩材选取  相似文献   

10.
微型盆景一般指高度不超过10厘米、一掌之内可放数盆的特小盆景。近年来有人还制作了超微型盆景,据说需要用放大镜观赏。作为盆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有其独到之处。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艺术性差。作为盆景最重要的是意境的创  相似文献   

11.
<正>嘉善春鹃盆景造型是以毛鹃或夏鹃老桩为砧木,以春鹃为接穗,采用盆景造型手法,完美结合中国传统盆景与嘉善春鹃特色,作品将扬派盆景"云片"造型手法和岭南盆景"蓄枝截干"修剪艺术融为一体,并传承浙派盆景"重风骨、尚气韵"的艺术风格,逐步形成缩龙成寸的大树风貌,尽显严谨、稳健、端庄之美和雄迈、洒脱、奔放之气,盆景体量不求大,重在追求整体美感,兼具花的绚烂夺目和盆景的人文意境,尤其体现观花盛况,表现深远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2.
南通盆景,源远流长,与苏州盆景、扬州盆景鼎足于大江南北,素有"通派盆景"之雅称。在南通,能被世人以其名字冠名盆景的惟有一人,这就是97岁高龄驾鹤仙去的中国山水画大师尤无曲先生。那是在1992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慕名亲赴尤无曲家中观赏盆景,迅即被尤氏盆景那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所激动,连称这是生长在南通盆景之乡的一支奇葩,特地给尤氏盆景题名为"南通曲园盆景"。时年,尤无曲85岁,徐晓白长其2岁。尤老先生一生无他好,惟绘画、盆景而已。其绘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声名鹊起。国画大师齐白石评价尤无曲"工画山水,下笔苍劲,有明人风。又擅金石,取汉印为归依"。而尤氏盆景,却如深闺少女,少为世人所识。直至老先生2000年举办国画盆景艺  相似文献   

13.
一盆形态动人,意境深邃的树木盆景,其根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附石盆景中,树木的根大部分裸露于石上,根的艺术效果则更为突出。因此,在制作附石盆景时,除对石材和树桩的择优选用以及在干枝的造型上下功夫外,更应着意在营造和使用根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附石盆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盆景来之于大自然,也表现大自然。初始为未经雕琢的单纯盆栽。但它,特别是中国盆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艺术阶段,就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机械地反映自然了,而必然也必须渗透进人的思想、情感。当人采用种种手法创造性地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时,就达到了高于自然的诗情画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花草盆景是以花草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在盆中展现某种自然景色的艺术品。它与其他盆景的不同之处,在于无需对植物作过多的修饰加工,而是尽量利用花草的自然姿态、悦目色彩以及各具的风韵来造景。通过优美的构图,表现某种意境。花草盆景朴素自然,赏心悦目,清新雅致,最宜作为案头清供。制作花草盆景,可根据自己的构思将花草在盆中设计出理想的布局。花草位置确定后,还可以适当点缀山石,以完善构图,丰富意境。譬如周瘦鹃的  相似文献   

16.
在盆景界提到陈志福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创作的"层林尽染"(榕树60厘米);"浩气凌云"(九里香90厘米);这两件作品早于2005年就已经编入由我主编的《中国盆景金奖集》。此书出版后,海内外同行经常将陈志福的盆景艺术风格与康日照、林联兴、庄文其的作品联系在一起,都是那么苍劲古朴、潇洒自然,使人感到颇有创意。福建省城被称为"榕城"。在福建榕树盆景十分普及,因此对榕树盆景的制作水平要求很高。近10年来,陈志福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榕树盆景的研究和实  相似文献   

17.
许多盆景理论书上说,创作盆景必须做到“立意在先”。意思是在动手制作之前,先打腹稿,进行艺术构思,确定表现什么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制作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不仅有画意,还有诗情、意境。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派盆景历来意境深远,作品风格古朴、典雅、隽秀。是世界文化和苏州古典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吴文化在园林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盆景是具有生命的艺术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苏派这门独特的艺术,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市民中普及盆景的制作、赏析。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1日至20日,海南省(奥林匹克杯)第二届盆景展在海口市奥林匹克广场隆重举行。参展的500余件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海南盆景"自然洒脱、清新明快、雄浑壮丽,神韵天成"的地方风格。为使这次盆景展的评比更具权威性,省花协盆景艺术专业委员会特别邀请著名专家胡运骅、韦金笙、陆志伟担任评委。经过认真评选,共评出特等奖1件,奥林匹克杯奖2件,金奖作品15件,银奖作品23件,铜奖作品40件。开幕式当天下午,新加坡盆景艺术家朱勤飞,台湾粱悦美教授,盆景艺术大师陆志伟、盆景艺术家刘传刚等同台表演制作盆景。朱勤飞与梁悦美共同表演制作一盆组合式盆景,并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解说制作的步骤和方法,韦金笙  相似文献   

20.
树石盆景制作必须结合树型构思设计,充分发挥树石造型的绝对优势,确定设计方案,再进行制作和养护。要求石依树姿而造景,树依石景而相生,从而使树石巧妙结合,景上添花,意境生情。这是树石盆景构思与制作的基本要求。现将《共缀春光》的制作经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