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雨水集蓄工程是指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储存和进行节水灌溉的一套系统。节水灌溉系统是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的最终措施,而微灌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灌溉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以低压小流量出流将灌溉水供应到作物根区土壤,可以实现局部灌溉。微灌通常分为微喷和滴灌。微灌的主要优点是省水、省工、节能,灌水均匀度高,增产优质,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小水源。其主要缺点是灌水器过水断面小,容易引起堵塞,因此对水质要求严格。一、雨水集蓄灌溉工程的特点1、水量较少,只能采取局部灌溉方式。2、一般一口集雨池作为一个灌水系统… 相似文献
3.
4.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广西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九五”广西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情况简介1.1 发展概况雨水集蓄利用在广西历史较长 ,早在解放前 ,田东、德保一带农民就利用葫芦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70年代在大石山区修建一些大水池 ,但由于缺乏经验 ,选址不当、地下水处理不好及砌筑材料等原因 ,造成不少水池装不了水 ;也有一部分由于管理不善 ,遇到旱季稍长 ,群众饮水仍十分困难。 80年代初在总结了 70年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在凤山县等岩溶地区利用晒坪、屋面集雨建家庭水柜蓄水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取得了成功 ,但由于未及时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 ,所以雨水集蓄利用未能得到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5.
现代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研发重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具有工程化、科技化、规模化内涵的现代雨水利用技术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已成为缓解干旱缺水,实现农业高效用水,降低常规农业用水量的有效措施。在分析现代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指出现代雨水利用技术是传统雨水利用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灌溉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单项技术相互渗透的明显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中期现代雨水利用技术研发的重点,即以重大前沿性技术研究为基础,研发与雨水利用相关的重要关键技术与产品,探索建立适宜的现代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微灌技术发展的回顾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我国微灌技术发展现状与初步评价11 我国微灌技术的发展历程自1974年由墨西哥政府赠送我国三套滴灌设备开始引进滴灌技术以来,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1980年):引进滴灌设备、消化吸收、设备研制和应用试验与试点阶段。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经水电部正式立项,由中国水科院和辽宁省水科院会同沈阳市塑料7厂联合攻关,于1980年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代成套滴灌设备,通过了水电部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没有滴灌设备产品的空白。从此我国有了自行设计生产的滴灌设备产品。第二阶段(1981~1986年):设备产… 相似文献
7.
8.
9.
10.
北京市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分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雨水微集流和膜面集雨两种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通过对膜面集雨示范介绍,提出了设施农业利用膜面集雨进行灌溉的条件和技术要点。说明面对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在设施农业区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的开采,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沧州市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点2011—2013年不同土层深度的含水率及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结合由植株叶面积指数得到的不同生育期植株的截留容量,分析了最大容水量S和最大降雨强度二者与降雨有效性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次降雨有效降雨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与降雨有效性线性相关,且在不发生溢流情况下,可以用土壤最大容水量S作为是否考虑土壤初始含水率折减作用的分界点;另外,对于降雨强度I≥0.7 mm/min的降雨,降雨强度与降雨有效性相关性显著,并且随最大降雨强度的增大,降雨有效性逐渐减小;最后将运用传统模型和新估算模型计算的有效降雨量值与实测有效降雨量值验证对比,新模型比传统模型更加贴近实测有效降雨,并且降雨量较大时差别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降雨过程对土壤水分与温度变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定点监测并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干湿交替时节一次降雨过程前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雨过程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在时间动态变化和深度变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降雨影响周期中土壤含水率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有一次明显的升高过程,从降雨前到降雨后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人工降雨缓解旱情及典型增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宗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3):30-31
对山西省腹部盆地大气层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实践经验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证,选择1998年4月27~28日山西省南部飞机增雨作业过程进行典型人工增雨作业过程效果评价,结论为作业后累积增雨率在第480min时最大,为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 ,对春小麦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进行了研究 ,得出覆膜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水 3 0 mm,与不灌水相比 ,均有增产效果。其中在拔节期灌水 3 0 mm产量可增加 3 71 .1kg/hm2 ,水分利用率提高 1 1 .2 %。考虑降雨分布等因素 ,认为拔节期是地膜春小麦集雨节灌最佳补水时期 相似文献
15.
《灌溉排水学报》2019,(Z2)
【目的】研究农田作物生长过程中,覆膜和降雨特征等因素对玉米耗水过程和土壤入渗产生影响。【方法】根据北京地区典型年降雨量设计和模拟春玉米生育期降雨过程,利用群集式测坑和挡雨棚及附设人工降雨装置,开展了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降雨强度对玉米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降雨强度包括小雨强0.5 mm/min和大雨强1.5 mm/min,覆盖和种植条件包括膜下滴灌(MDI)、地面滴灌(SDI)和对照无作物种植(NP)。【结果】①MDI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SDI处理高13.5%。与SDI处理相比,MDI处理作物耗水量减小了40.6 mm,覆膜主要提高20~60 cm土层储水量。②大雨强条件下土壤深层渗漏量增多了3.4%~15.6%;降雨和灌溉对土壤水分影响深度主要为0~150 cm土层,相对于SDI处理,MDI和NP处理土壤储水量大大增加。③小雨强时表层0~20cm土壤入渗NP处理最快,大雨强时MDI处理入渗最快。作物根区40 cm深度处,小雨强时MDI处理的土壤水分最快达到峰值,而大雨强时NP处理最快达到峰值。60 cm深度处不同覆盖条件下在2种雨强时土壤水分变化速率一致,达到峰值速率表现为NP处理>MDI处理>SDI处理。【结论】覆膜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应;降雨强度越大,土壤水分下渗越快;相同降雨量时小雨强降雨更有利于土壤水存储。不同的降雨强度对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影响不同。研究结果可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工降雨的土壤水分入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半干旱区农田水循环为出发点,以西辽河半干旱区建平县为代表,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及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农田下垫面处理方式对降雨入渗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情况,共选取雨强(10、20、30mm/h)、土壤初始含水率(田间持水率的50%、60%、70%)及农田下垫面处理方式(平整裸地、起垄不覆膜、起垄覆膜)3个降雨入渗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田下垫面处理方式变化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受控于降雨强度,雨强为最大降雨累积入渗量的首要影响因素,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较小。起垄覆膜对降雨入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加快湿润锋推移,缩短入渗时间,减少降雨累积入渗量。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北方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资源紧缺制约着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地区的农业发展,而兴建骨干水利工程不但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生态环境问题多,且难以全面解决灌溉问题,而充分利用当地降雨资源,发展节水灌溉,提高作物产量,促使农牧民脱贫致富,则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本文就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途径和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20.
积极推进生态庭院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合,是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这对于重塑生态庭院经济形象,提升生态庭院经济档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时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